郑娜(青年批评家):我想对保科丰已教授的发言,做些必要的说明。应该承认,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速度较之亚洲当代艺术,确实令人始料不及。但是,对于每位亲历中国当代历史文化情境的在场者而言,自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其中。七十年代末期的几次前卫艺术活动,贵阳五青年画展、星星画展、野草画展等一系列自下而上的自发性艺术行为,以复苏的个体精神,不断地和保守势力、专制意识进行斗争。中国当代艺术由此开始它的起步阶段,时至今日,已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85新潮美术运动、89后中国经验的提出、关于艺术意义的讨论等等。稍加注意,便可感受到今天试图以各种方式回顾和梳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热情。且不说历史参予者的自我书写是否客观,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中国当代艺术并非一夜突现,而是经历了几代人艰辛努力和倾情付出。
问题在于,今天的青年艺术创作,是否仍在为个体精神的解放和个体权利的自由进行自觉的反省和批判。今天的问题情境已不再是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而是深藏在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对个体精神的无形操控,并企图在操控中消解个体思想的深度,由此导致样式的功利性和图像的同质化现象在青年艺术创作中呈蔓延之势。艺术语言总是和社会语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亚洲近现代历史,较之欧美处于弱势。民族、国家的母体文化产生严重的断裂现象,必然对其自身文化身份的确认产生消极影响。一方面,不乏固守“民族化”的保守主义思想阻碍着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借艺术之名捞取功利的投机分子以可乘之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风光无限,更多的是沾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向上攀升的光,而非是因为思想之于艺术的自然生成。
亚洲地缘政治、文化生态所具有的复杂性,对青年艺术创作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重要的是,在多重历史文化语境中,如何守护真正具有文化价值的个体创作精神,在面对惯性意识形态和消费主义文化所谓去深度的庸俗图像化诱惑时,如何保持住自己具有人文价值的艺术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