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记者:您所了解的“85新潮”运动,能否简单介绍下,“85新潮”展览的策展以及展出过程?
秦思源:“85新潮”运动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这并不是第一次有中国艺术家做当代艺术,而是第一次把中国艺术史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方向的运动,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个运动。那时候的艺术家有激情有理想的看待未来。而尤伦斯夫妇的收藏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而费大为作为“85新潮”运动的策展人,也是85运动的当事人,推动策划这个展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在全世界比较火热的情况下,“85新潮”运动是一个被遗忘的时代,没有人关注和介绍这个运动是一大空缺,而我们希望弥补这个空缺,这个展览让别人对于中国艺术史上的这个时代有所认识,开始讨论那些作家、作品以及那个时代的意义。
另外,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这个展览,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回顾历史,而是为了研究当下的问题。
《天书》:雕刻1000个不存在的文字
广州日报记者:能否结合“85新潮”运动中的一些作品,谈一谈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特色?
秦思源:每个观众在进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时候都能够看到徐冰的作品《天书》。他考虑的是文化根源和艺术家本人的关系,中国文化本身就受到这个艺术家通过其作品的审问。
徐冰是一个受过良好专业版刻训练的艺术家,他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雕刻了1000个不存在的文字,印成了卷轴和100本书,在4年当中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本身就不容易。由于他所雕刻的文字谁也看不懂,因此,大家将他的作品称为《天书》。通过不存在的文字,让人们思考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他在否认同时又在承认中国文化,这其中有许多哲学的含义。
它的形式是100%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但是这种想法又来源于西方观念艺术,并对中国文化有疑问和改造的态度,是中西方文化一个非常彻底的结合。
广州日报记者:如何看待他们思考的问题、他们的艺术以及作品?
秦思源:即使是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也在相互对话和撞击。当时的艺术家们很困惑,因为在当时的中国,要么是传统的油画,要么是传统的国画,当时大批的西方书籍通过进口进入了这些艺术家的视野,他们感受到了冲击,有许多问题要反省和重新思考。中西文化的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进行探索,比如杨诘仓,他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材料语言,和西方抽象语言进行结合,并用抽象语言表达许多东方的东西。再比如,陈箴,他用纯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气的原理。
很多艺术家也在思考中西方文化的问题,比如黄永砯,他没有用中国的视觉文化语言来表达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当时很多人都在讨论是东方的文化好还是西方的文化好,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直接把西方艺术史和中国艺术史放在了一部搅拌机里,充分搅拌两分钟便成纸浆后,放在托盘里展示,作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85新潮”运动是艺术上的一场大的变革,艺术语言上的变革。现在,人们都知道了,对于艺术和文明史没有唯一的答案的。首先我们要忘记以前习惯的对于艺术家的态度,抛弃美术馆和博物馆让人们形成的固定的对于艺术的习惯、态度和这种权威,很多艺术家或机构后来都发现,他们所承认的艺术家不是大师,他们不承认的艺术家后来成为了大师,比如凡·高。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