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融合背后歧见依旧 画展引发的艺术观念交锋

来源:北京日报 2007-12-25
“多元并存,以及各玩各的,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基本现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栗宪庭给时下多足鼎立的艺术环境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然而,前天在首博闭展的“融合与创造——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却让平素在媒体眼中格格不入的两大阵营开始宽容地对话。

  传统与前卫就是对立?

  当人们看到传统写实画派中坚艾轩和当代前卫艺术先锋方力钧的作品出现在同一个展览上时,才发现这次的融合不是闹着玩的。

  暗地里“繁荣”了许久的当代艺术,终于走入了主流审美的视线,主办方之一北京画院的院长王明明认为,为了推动中国艺术的多元化发展,这次画展给出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然而,吃下的这第一口螃蟹,依然是五味杂陈。无论是个别前卫作品因为“尺度问题”而临时撤展,还是观众留言簿上称当代艺术为“动物性审美”的刺耳评论,都透出宽容无法掩饰的分歧依然存在。

  年轻画家南方说起这次展览,用了一个非常具备前卫艺术特质的比喻:“这个画展很勇敢,感觉就像一个人的情妇和老婆在街上撞见,质问这个人到底爱谁。”海归画家尚丁指出,油画作为外来艺术,无论“传统的”还是“当代的”,一直都在和西方同步发展,在西方能很好融合的两者到了中国却全然对立起来:“把传统看作保守,把前卫看作革命,这种思想上的形而上学根深蒂固。”

  是不是“皇帝的新衣”?

  画展中知青题材的写实作品《青春之歌》备受好评,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看后竟当场落泪,作者王国斌对此并不意外:“传统艺术注重人的精神层面,有广泛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可以打动人,而当下有些年轻人的作品太形式化。”著名画家艾轩对此的看法则更为激进:“很多当代作品根本就是‘皇帝的新衣’,有人偏说他是锦袍,你要敢说他没穿衣服你就是‘土’!”言之无物、孤芳自赏,是传统艺术家批判当代艺术的主要观点。

  有趣的是,当代艺术的又一力行者、广州美院教授邓箭今却对这一说法不以为然:“传统美术作品从内容和元素上已经离我们很远了,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没必要把很沉重的东西压在肩上,关注真实的自我也能打动别人。”南方也认为,是否有人喜欢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个世界在变,人们不可能还是原来的生存状态,关注个体也就是关注社会。”

  技术消失还是淡化了?

  较之写实油画,抽象写意手法居多的前卫作品,常常被人诟病缺乏“技术性”。艾轩说:“很多年轻人讲究‘短、平、快’,想尽快找到自己的艺术面貌和独特语言,‘功成名就’,根本没经过严格的训练。”在他看来,很多当代艺术技术性已然消失,“如果踢球没有规则,会有人看么?郎朗、李云迪这些音乐家能把作品演绎好靠的是技术,现在电影投那么多钱去拍也为了追求更好的技术,但是惟独绘画却越来越不讲技术,这正常么?”

  而邓箭今却持相反意见:“我不认为当代艺术是不讲技术的,它只是更注重人性化的东西,而将技法淡化而已,有意识地淡化不等于没有技术!”他也承认,当下确实有缺乏功力的年轻人用涂鸦之作反叛传统,以求迅速成名,“这些不过是‘伪前卫艺术’,绝对不能和当代艺术混为一谈。”

  谁是拿来主义?

  王国斌认为,西方的后现代艺术讲的就是“颠覆”,但凡颠覆就必然革命性和破坏性并存。商业介入使得艺术贬值,国外的很多艺术家已经成为了策展人的棋子。谈及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日渐火爆的原因,他毫不隐讳地说:“中国的当代艺术就好像花园里多出的几种不同颜色的花,引人注目,外国人看中艺术现象而非艺术本身,看似扶植实为别有用心。”他认为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一直在国外:“一步一跪地跟着西方审美走没有前途,一旦国外画商投入中国的炒作资金撤出,垃圾终究还是垃圾。”

  艾轩则直白地指出,当代艺术的火爆根本就是欧美霸权文化、消费文化的危险渗透:“‘性、丑恶、暴力’是西方当代艺术的基本功,他们走的路适合他们,我们该走在自己的路上,在这方面和国际接轨完全没有必要。”

  面对这样的质疑,南方认为当代艺术家并非盲目地崇洋:“相反,我觉得传统油画才是‘拿来主义’。而当代艺术则是一种‘觉醒’,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性,一桌菜不一定都要吃完,吃自己需要的就行了。”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