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前,许多人不知道画廊为何物。如今,到798艺术区去转转,前来观展、买画的人要用络绎不绝形容。
还是五六年前,零零星星的画廊还有不少难以为继,知名画廊往往由外国人掌控。现在,北京具有专业意义的画廊已经有500家,如果算上大大小小的艺术工作室之类,至少有1000家。
还是五六年前,画廊往往驻扎在使馆周边地区,而眼下,北京画廊业已经形成了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态势。除了798艺术区外,还有草场地艺术东区,以及坐落在朝阳区来广营东路的索家村和费家村艺术区,还有南三环外的观音堂“画廊一条街”和通州区的宋庄艺术区。
▲经营者看好艺术区发展
去年5月,来自台湾的林礼铨先生在798开办奕源庄画廊,目前,这家画廊代理10位当代艺术家,他们大多来自云南和武汉,“云南画家个人绘画语言较强,武汉画家比较年轻,注重个人创意。”林礼铨说。
林礼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香港经营画廊,说起自己冒险移师北京,他信心十足:“因为画廊需要长线经营,若选错地点开设,除金钱上的损失外,还会费时费事。像纽约画廊都开设在So-ho,香港画廊多集中在中区。当然在内地我也曾考察过一些城市。最后,我还是选择北京798,因为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亚洲的Soho。”
选择艺术区经营画廊已成为业内人的共识。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赵力进行过有关北京画廊的课题研究,对画廊经营者的调查结果表明:85%的人认为,相对集约化的经营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形象与品牌;76%的人认为,艺术区的出现更容易引起社会性的关注,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有助于潜在的消费者了解艺术发展的现状。
▲画廊形态日趋多样化
董梦阳,北京画廊发展的见证人,他对画廊业发生的巨变始料不及。2004年,国际画廊博览会初次在北京露面。身为博览会执行总监的董梦阳还清楚记得,那一年,博览会以国外画廊居多,北京画廊更多以画店的面目出现,而且大多数还处于卖画的原始阶段。
但如今,北京地区画廊的经营形态日趋多样化,其面目五花八门。有的画廊兼备展示、教育、研究诸多功能于一体,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有的集展示销售与收藏沙龙双重作用于一身,如北京的尚艺术中心;还有的除经营艺术品之外,积极承办各种商业活动,如798艺术区的时态空间画廊;还有的画廊把餐饮和画廊经营加以有机结合,如四合苑画廊。
不仅如此,这两年还出现了外资高端画廊纷纷入驻北京的趋势,常青画廊、空白空间、Arario北京画廊带来国际化的操作经验,让艺术市场的空气更为活跃、艺术氛围更有色彩。
在画廊形态多样化的同时,画廊运营更加规范,目前实行签约制的比例已经上升至64.7%。
▲99%的画廊以国内客户为主
2000年以前,画廊客户人群一定是以海外为主,那个时候,收藏艺术品对于人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2000年至2005年虽说购买人群开始扩大,但91%的北京画廊以海外客户为主要购买人群。到了2006年至2007年,情况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
赵力和他的团队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后发现,如今在北京地区,99.2%的画廊以国内客户为主,国内购买力显然已经对画廊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收藏人群所属行业背景主要集中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商业、制造业、教育界、公共收藏机构等方面。赵力认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依旧名列艺术品购买力的前列,这与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行业利润水平有关。
尽管北京画廊发生了巨变,但是和当代艺术家走向国际的步伐相比还是慢了些。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国际知名艺术家往往走的都是“墙外开花墙内香”的路线,北京乃至国内画廊在助推艺术家走向国际的力量还是不够。四分之三画廊负责人李文子说:“画廊业急缺有国际操作经验、管理水平的专业人员。” 路艳霞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