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错位经营 盲目投资——画廊如何在经济危机中生存?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姜苏南 刘洋 2008-10-11



画廊业缘何落得如此尴尬的境地?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798艺术区、观音堂文化大道等画廊聚集区,看到了798的“繁荣”、观音堂的“冷清”。但是,在“繁荣”和“冷清”中生存的画廊老板们都有本“难念的经”,中国的画廊业正在重新“洗牌”。

急功近利导致“廊”变“店”

“观音堂冷冷清清是必然的。”曾经在琉璃厂开过画廊如今是职业画家的江先生这样评价。

在江先生看来,观音堂文化大道是一个“拍脑门”的怪胎。它的冷清是因为没有“根“,这“根”叫签约画家。  

通常,传统画廊在经营中会在浩如烟海的画家群落中,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画家签约。同时,画廊享有这位画家作品约定时间内的独家经营权。当画家的作品拿到画廊后,画廊会对每幅作品的创作意图进行分析。此后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价格定位,并向投资者推介该画家的艺术经历和创作意图,使收藏家能够了解到每一幅作品中更深层次的东西。通过这些方法吸引收藏家的眼球并使之由了解而喜爱直至接受,最终达到促成艺术作品成交的目的。这其中也包含了画廊在广播电视及报刊等媒体进行的各种宣传。画廊进行这一系列的工作需要时间,也许一两年,也许五六年,甚至10年以上。经过这种长时间的专业工作,这些画家画作的价值通常会十倍、数十倍甚至上百上千倍地增长。这样,画家名利双收,画廊成长壮大。据了解,一个成功的画廊有10个以上这样的签约画家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那些画廊不会这样做,它们负担不起这样的成本,或者说也不愿意负担这样的成本。他们开的是画店。画店就是买画卖画的,周转越快越好。”江先生评论说。

诚如斯言。我们以观音堂文化大道每天每平方米1.5元为例推算一下成本:一家300平方米中等大小的画廊一年的综合费用在22万元左右。如果一位没有行业背景的投资者贸然进入画廊业,按照3至4年进入良性循环,他的投入资本需要100万元。这个价位在798艺术区则要乘以4。

有一个例子可以昭示画廊和画店的未来。北京某著名饭店有两个面积、装修、租金基本相同的画廊,一个走签约画家的老路,生意起色不大但一直平稳;一家是画店,不管是不是“行活”,什么画好卖卖什么。现在前者运转良好,后者早已经关门歇业。原因很简单,藏家买前者的画升值了,成为画廊忠实的买家;藏家买后者的画,作品根本没有升值空间。   

其次,它没有土壤。这土壤说的是画家生存的环境和买家。观音堂文化大道周边没有油画氛围,也没有大型艺术类院校,更没有藏家等消费群体。而这两点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氛围或者油画氛围可以解决画廊签约画家不足的问题,可以带来络绎不绝的买家。观音堂也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像泽中画廊,有10位签约画家。但这些画廊要么是连锁画廊中的一个,要么是画廊主人只是看中这里便宜的地价,把画廊当成一个展示场所,并不指望得到什么收获。

“观音堂文化大道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解救的办法是转型。那里的‘土壤’是旧货和古玩,离古玩城和潘家园也很近。”江先生总结道。

拍卖公司越俎代庖

798艺术区的画廊不像观音堂文化大道,它不缺“根”,“土壤”也十分肥沃,这里遇到的问题是整个画廊行业遇到的尴尬难题,反映出整个画廊业所受到的各个方面的挤压。

第一可以称之为文物艺术品市场中的“错位现象”。TRA画廊总经理章晓红对此十分焦虑,她认为,这种违反惯例的操作方式,对画廊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中,画廊为一级市场,拍卖公司为二级市场,一、二级市场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然而,这种画廊与拍卖公司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却被模糊化了。画廊的中介作用被挤占、淡化,拍卖市场越俎代庖,在履行画廊职责的同时,甚至取代了画廊艺术作品的艺术把握与市场定位。有时,画廊和拍卖公司对艺术作品的看法完全不同,很多知名画廊会把眼光放得很长远,不会看重眼前利益,冒风险做出有损信用的事。其实,很多收藏家还是会选择在画廊购买艺术品,每个人都有对艺术品的特殊喜好,画廊需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性,而不是急功近利,一方面要讲诚信,另一方面对艺术品的价值,要多角度考量,定出合理的价格。艺术品的升值是靠整个艺术品市场和经济变化所引发的,不应盲目炒作。同时,章晓红指出,现在一些拍卖公司也在做画廊,画廊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但拍卖公司涉足画廊业,则有些搅乱市场的味道了。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当代艺术品价格爆炸性上涨,造成很多艺术品价格虚高,与这种错位经营不无关系。

第二是经纪人的冲击。画廊说到底是画家和藏家的中介体。这一中介体的作用,一个单独的人也可以做到。从1998年开始,台湾画商廖先生每年都要来内地两三趟,由本地的画家或行内的人带着,遍访各种各样的画家,摸情况,寻价格。当他看准某位画家有发展前景之后,就与之签约,像画廊与画家签约一样。这种冲击是最直接和最巨大的,它直接挤压了画廊的生存空间。

第三是现代技术的冲击。江先生自己就有一个网上画廊,上边展示着他自己和其他画家的画作2000余幅。江先生说,藏家一般对交易场地并不是很敏感,只要你的画够水准,他们不会在乎是黑暗的仓库或干净整洁的画廊。

此外,油画的创新、美国的金融动荡,很多因素对画廊业都有影响。

多元化经营求生存

赵庆伟,北京都美画廊的老板。记者在观音堂文化大道采访时曾三次敲响这家画廊的大门,门都没有打开。这家画廊也是采访当天众多没有开门的画廊之一。

提起赵庆伟的名字,在上世纪90年代的IT界称得上鼎鼎大名。他是联想最早的股东之一、UPS电源制作的先行者。赵庆伟与艺术品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事件”。一次在装修办公室的时候,他注意到了油画等艺术品。也许是出于多年经商所形成的敏感,也许是出于对艺术品天生的喜爱,他开始投身到艺术品收藏的行列。

对于赵庆伟最初收藏时的疯狂行为,一位行内人士称:“他每天都揣上5000块钱去买画。”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单纯的买画后,赵庆伟逐渐扩展成为收购艺术品,近几年开办了自己的画廊。据了解,他现在所拥有的“文革”主题藏品已经达到开“博物馆”的级别。但是,当记者问起他画廊的经营状况时,他坦言,准确地说他是以现有的画廊为平台在经营某一类或几类艺术品,例如旧照片。别人做的他就不做了,或者说已经火了的他也不做了。从他的这些话里记者得到了这样的信息,用现在画廊的经营评判标准或者说赢利标准判断,他的画廊谈不上成功。经营或运作一个门类艺术品的市场环境需要雄厚的财力,而赵庆伟正好有这样的财力。有一个例子可以昭示画廊和画店的未来。北京某著名饭店有两个面积、装修、租金基本相同的画廊,一个走签约画家的老路,生意起色不大但一直平稳;一家是画店,不管是不是“行活”,什么画好卖卖什么。现在前者运转良好,后者早已经关门歇业。原因很简单,藏家买前者的画升值了,成为画廊忠实的买家;藏家买后者的画,作品根本没有升值空间。

其次,它没有土壤。这土壤说的是画家生存的环境和买家。观音堂文化大道周边没有油画氛围,也没有大型艺术类院校,更没有藏家等消费群体。而这两点是至关重要的。艺术氛围或者油画氛围可以解决画廊签约画家不足的问题,可以带来络绎不绝的买家。观音堂也不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画廊,像泽中画廊,有10位签约画家。但这些画廊要么是连锁画廊中的一个,要么是画廊主人只是看中这里便宜的地价,把画廊当成一个展示场所,并不指望得到什么收获。

“观音堂文化大道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解救的办法是转型。那里的‘土壤’是旧货和古玩,离古玩城和潘家园也很近。”江先生总结道。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