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杨心广个展:行道迟迟

来源: 2008-10-17

 

        

 

         

 

 

  展览日期:2008118- 1221

  展览时间:周二至周日 11:00 – 18:00

    Exhibition duration: 11.8.08 – 12.21.08

    Exhibition time: Thu-Sun, 11:00-18:00

 

    Boers-Li 画廊将于十一月八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于Boers-Li画廊小空间举办艺术家杨心广在北京的首次个展 ——“行道迟迟”,透过展出的木雕及陶器作品,杨心广进一步拓展他对形体和物质的询叩。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居北京。艺术家曾参与一系列国内群展,在年轻雕塑家中,他表现突出。杨心广的作品游弋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主叙事以外,绕开了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和对政治的抗议, 取而代之的是艺术家的内省。其作品对身体和观者的现象学联系令人联想起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对材料与空间的开放性又与贫穷艺术(Arte Povera)如出一辙。

    木料,陶土和石块是杨心广雕塑的主要素材。虽然工序对雕塑作品举足轻重,但是成品往往才是重点所在(有异于一体的艺术品),杨心 广的作品本身悉数封存了生产的全部痕迹。
 

    是次展览主要展出杨心广的新作,它们保留了艺术家创作的一贯特点, 当中包括流线型的陶器, 木钩, 钻了孔的石块, 经过削刮的木材, 木樑和平面木板。

    这些作品旨在诘问形体的语言和物质的本质。在此,形体即语言。一如索绪尔的人类语言概念,杨心广作品的形体绝非单纯的工具。形体某种程度上可被利用于塑造物质客体,与此同时它通过双向的多元决定过程模铸了书写者本身。
 

    此种形体折射了欲望在物质处理过程的角色:物质被处理的同时,依附其本身的文化价值同时遭到揭示和破坏。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在处理素材时的自觉行为是必要的辅助。比方说,当土以蛇的形态展现,无生命的土和有机的蛇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双重转喻,其专横/齐平于生死之间的张力。

    但另一方面,杨心广强调他的工序创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形体来研究物质, 或是对物质本质的探索。这些作品追求自然的“初始”状态,并探寻这种状态被艺术转化的可能性。杨心广顺应素材固有的特质去创造作品,从而揭露物质性的文化内涵与构造,观众在观赏作品时能感受到艺术家改变素材外形同时赋予其意义。

    出乎意料的是,在成品出现前,杨心广拒绝为他的作品给出概念上的阐释。实际上他一般并不知道作品的素材到底会把他引领到哪一个方向。杨心广这种不淡化主观性的生产风格,一方面质疑艺术家的主体性和责任,另一方面平衡了文明和原生自然(越过自觉的文化指涉的孤寂空间)的分界。

    这些雕塑漠置空间,纵使他们的构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正负空间的相互作用,而且空气是这些作品的主要构形物,观者还是能观察到这种空实际上被形体 –物质的语言–所消耗。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