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修的《无题》
草台班个人创作社区表演
2008年
366天
上海
每天一个文化项目
持续一整年
为您呈现艺术的奥运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推出的“介入366”项目的这段广告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项目的宗旨。这是继上海美术馆的上海双年展、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的大型公共艺术活动“现场张江”之后,又一个大型艺术活动,只是时间和空间范围更大,企图心也更大——正如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馆长沈其斌所说的,这个项目,试图让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这个“白盒子”,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马修:给盖楼的民工一些“面子”
来自纽约的马修·柏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身兼艺术家、电影导演与艺术撰稿人等多重身分。他提出的“介入”1月17日艺术作品方案名叫《无题》,方案选择喜马拉雅项目中心的建设工地,将艺术家拍摄的民工工作的照片放大,来布置那些通常用来放广告的工地外墙。
马修指出,上海以及全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盖楼”。每个工地都围着广告牌,上面是消费社会、城市发展的图像,而盖楼的民工则隐藏在这些广告牌后面。而他的项目,要把民工的形象放到广告牌上,给他们一些“面子”。他用这种里和外的颠倒,提醒我们平时忽略的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在美术馆这样特定的空间里可以做的,在公共空间里就可能引发问题。因此,“介入”项目把艺术从美术馆等专业的空间里拿出来,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对人们理解什么是艺术会产生社会影响。更有意思的是媒体相关的报道,使活动变得更有影响。
赵川:探索一条没钱做戏的路子
草台班5月25日的作品名叫《草台班个人创作社区表演》,在浦东社区联洋花园举行,其中包括冷雨《诗兴的情感》、瞿寒《说话》、庾凯《失忆症》、侯晴晖《我是一座山》、林辰《卡》、吴梦《混婚昏》、陈呈《看,被看》、谭悦敏《我和我的一只眼睛》等8至20分钟的表演。
2005年起成立的草台班的班主赵川表示,我们的“草台班子”,几年来大多和剧场、戏剧学院等无关,但用戏剧方式讨论一些问题。因为没有演出的许可,他们在联洋小区的表演只能称作“戏剧交流”,没有舞台灯光、没有幕布与布景,在场的观众有的一辈子都不会进剧场。这是一种街头剧,在探索一条没钱做戏,低成本、低能耗的路子:免费演出,但欢迎捐助,多多少少来维持一些日常的耗费。
他还指出,艺术是什么?是从西方学过来的。“介入”项目让我们有机会把艺术和艺术家拉出去“晒一晒”。当代艺术怎么让它落地?那就是“介入”:直面与公众的关系,不是激化,但也不回避。建设性地帮助当代艺术在中国落地。
金峰:艺术批评“自说自话”
金峰的作品叫《来自上帝的批评》——9月12日举办的邀请二十多位中外批评家、策展人人参加的讨论会,其特别之处,在于会上的演讲者徐先生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金峰表示,他的项目意在揭示艺术批评话语系统自说自话的问题。精神分裂患者徐先生和深圳的批评家在会上有长时间的讨论,还自称“我的功发得太厉害了”,言下之意很多话是不应该说的。金峰表示,这突出地反映了批评的滞后——许多批评家到今天还在用心理批评、阐释批评,而不是当下应该提倡的对话。
他指出,在深圳经常举行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其实对公共文化的改进没有意义。“介入”项目真正给艺术家、批评家出了难题。“介入”是一种爆炸性的姿态,可以反映社会问题以及艺术的局限性。虽然还是停留在个人的经验和思考上。但是,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也提示了与艺术家合作的新方式。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