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策展人:游走在艺术与市场之间

来源:北京日报 2008-11-28

  在近年来举办的艺术展览中,活跃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独立的专业方向,有独立的艺术视角,还有独立的运作能力,他们奔走于艺术家、投资者、艺术市场以及广大群众之间,他们在策划着一个个艺术展览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将“策展人”这个角色推向了公众视野。  

  缘起:落地生根的“舶来品”  

  策展人,顾名思义,就是“策划展览的人”。策展人的工作性质,有些像乐队中的指挥,又有些像电影里的制片人,对于一个艺术展览来说,策展人的工作就是在展览中担任创意、组织、管理、规划、推广等工作的专业人员。  

  著名美术评论家、策展人郭晓川介绍道,策展人这个角色属于西方的“舶来品”,最早在中国并不存在。早期中国的展览活动,都属于政府的官办行为,其中并没有今天我们所说的“策展”的元素。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民间的展览活动逐渐增多,于是就出现了少数艺术家,或是做理论和美术批评的人出面组织展览工作,这就逐渐带有了策展的性质。目前,担任这种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策展”这个角色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据介绍,在2000年以后,几乎所有有力度的展览都是由专业的策展人策划的。

  “策展人”这个名称越叫越响亮,其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成分也是“兼容并包”:艺术家、专家学者、画廊老板、政府官员甚至企业家等等。郭晓川认为,策展人的出现,是艺术史发展和艺术市场繁荣的必然结果,而由专业策划人员策划出的活动,质量上也要高出以往很多。策展人的出现,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有着很强的推动力。  

  角色:游走在艺术与市场之间  

  策展人有很多种“角色倾向”,在导演、制片人、经纪人等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策展人的影子。郭晓川认为,概括来说,一名出色的策展人,必备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艺术能力和市场能力。  

  策展人的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鉴赏能力和学术水准。这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指辨别真伪的能力,而是一种发现价值的能力。通俗说来,就是能够鉴赏一个作者和一个作品的好坏优劣,不仅仅以价位、名气等已知因素作为衡量标准,而是要有发现潜在价值的能力。例如,郭晓川每次策划展览的时候,都会推出一些新人。通过展览,这些新人的能力和潜力逐渐被批评家、收藏家、专家学者甚至新闻媒体所发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展览的意义。至于学术水准,郭晓川认为,一个成功的展览,绝不仅仅是把东西拿出来、摆上去就完事了,而是要有一个学术的导向在内。做展览,首先需要策展人从当前美术纷繁复杂的发展状况中去发现一个现象,将其概括、集中起来,从而引起公众的思考。正如一部好的电影,导演往往是通过一个故事,让头脑中的思想被观众接受,引起人们的思索。  

  但是仅有艺术能力,还不能称之为策展人,市场能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一种“策展人”,他们只负责展览中的某些方面,例如召集学术的研讨会,这其实是“学术主持”,而不是策展人。策划展览就像销售项目,没有资金是不行的。没有钱,找不到人来埋单,策展活动就寸步难行。郭晓川对那些想成为策展人的年轻人有一句忠告:“先别学策展,先去把钱找来。”只有资金充裕,才能将策展的质量做得很高,才能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展览中来,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艺术事业的发展,在“销售项目”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应。除了筹集资金的能力,策展人还必须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说通俗一些,你得找到合适的展览场地,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展览就可能面临失败。  

  问题:行业规范有待加强  

  郭晓川认为,作为一个行业,策展人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少行业规范,这直接导致资源浪费。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主要动力还是靠企业家的兴致所在,而不是像国外,有成熟的基金会去协调。这就像缺少一个“阀门”,没有阀门的调控,策展行业整个的状态是比较混乱、失衡的。不过这种状态远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解决,它与整个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的情况息息相关。  

  当然,问题只是策展人行业发展中的插曲,主流的情况仍然比较乐观。郭晓川总结道,策展人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如今正处于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势。策展人的队伍不断壮大,策展水平不断进步,策展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策展这项工作也逐渐深入人心。作为艺术展览最直接的操作人,艺术市场向公众推广的把关人,文化艺术领域与公众、市场衔接的中间人,策展人任重道远。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