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王健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甚至,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来到了他的家。一个画家的家,像画里的一样,小溪边,深棕色的木屋,色彩明丽的花园,绿荫爬上房顶。与它周围的邻居相比,它的气息,就像它主人的一样,那么突出的与众不同。
从房子里迎出来的是一个看上去瘦瘦的、带着眼镜的中发男人,他和初次见面的朋友寒暄时的语气和态度是平和的,但表情中分明有一种上扬的气息——我不会认为那是清高,那只是一个心中有梦想、眼睛看到什么都会由衷去欣赏、有艺术气质的人会有的那种样子。
旅美的华人画家中取得成功、名利双收的并不在少数,王健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待画和作画的那种珍视,以及不受羁绊、永恒的求索的状态。事实上,如果把王健称为“旅美”画家是不够准确的,他在艺术上的学院派教育完全从美国开始,他的几乎全部的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都创作于他来美后的20年中,他周围的朋友、老师、学生、同事以及他作品的收藏者都认为,他是一个由美国西部的艺术氛围培养和造就的画家,一个美国西部的画家,一个甚至可以代表美国西部绘画风格的画家。
王健的家里家外都是画,外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里面是他这个天才的杰作。由于时间的关系,没能完整的欣赏他家中的收藏,只是看了一部分美国PBS近期为他拍摄的纪录片,其中展示了部分他的代表作,使整个片子竟然透露出一番唯美的意境,很为王健感到骄傲。但是,如果就这样走了,那我一定会很遗憾的,毕竟艺术的世界总是让人流连忘返。王健很细致,晚餐之后,我们送他回家,他说“呆会儿一人拿一本小册子走”,结果,拿出来的是厚厚的一本油画集!这当然是太珍贵的,我捧着它觉得沉甸甸,但还是欣然领受。
《TWO DECADES IN AMERICA》是加州州立大学为王健最新出版的作品集,其中收录了他来美20年中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作品内容非常广泛,从固体、人物到风景、楼宇,动静间的转换演绎得非常传神,光影的流梭也透过那厚厚的质感展现出深刻的形态。看王健的油画,不论哪一幅画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都能够看到一种内在的激情,这是给我感受最深的。他本人也是如此,看上去像个文弱书生,当然很有艺术气质;不过,讲起话来却是铿锵有力,让人发觉,他藏在画中的那份激情原是来自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
王健说,自己学画的历程是既幸运又不幸。当年年轻一心想上中央美院的他,因为忘记交5块钱报名费这个看似滑稽的理由,错失了接受中国美术正统学院派教育的机会;可是进入美国的艺术学院后,他又为心中没有枷锁和成见等等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庆幸,让自己以一个在艺术面前懵懂的孩子、初学者的态度,投入而全面的接受并实践了西方的艺术理念。我想,对于任何一个进行艺术创作的人而言,自由、舒展、不受羁绊和敞亮的心,以及对外物谦逊、亲和的态度,才是全部优秀的灵感之源。
其实,在我看来,王健在美国学画、作画、以画为伴为生的20年是既辛苦又幸福的,在生活的现实中挣扎,在艺术的世界中释放,生活在油笔墨光中变得深刻而美好,艺术在跋涉漂泊中沉淀出光彩。以世俗的眼光,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一个留美“搞艺术”的人要怎样过活:他画的真是艺术品吗?他何时才能获得认可、取得成功?其实,再想想就会发现,这难道不是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业——都会面对的质询和疑问?让自己在相对心无杂念的状态中,专注的做自己有激情做的事,或许是对流逝着的光阴和生命最好的回应。有多少人能像王健这样幸福?当时光流走,生命不再是白纸。
补注:在探访华工史的一个相对空档见到王健,因此,就把这篇写他的东西算在《探寻手记》里了。原因很简单,王健毫无疑问是华人在美国艺术界取得成功的典范。其实,跟王健的见面和交谈还有很多内容,比如他那漂亮而有气质的女儿,热心而贤淑的太太,还有我们一起晚餐的那家美式自助餐厅对他也有着值得铭记的往昔。可是,一动笔,却似乎只能写得这么抽象了;或许,如果行程不那么紧张而劳累,我应该在当时就记录下我见到的更真实具体的王健。因为,他是一位让我感动的画家。
【编辑:贾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