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的多媒体虚拟互动《对话》、用五谷杂粮和玻璃器皿制作的装置《积淀》、造型奇特多样的立体雕塑《9月的对话框》……连日来,在泉州画院举办的“2008泉州当代艺术展”令当代艺术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与生活,不少前往参观的市民享受了当代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思想启迪。
40余件不同形式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泉州当代艺术活泼多元的创作格局,使人们在2008年岁末不禁涌动回眸当代艺术三十年的情怀。
1978年初春,一次深受欢迎的“法国19世纪乡村风景画展”引发了人们对“印象派”的争议。一时间,新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五花八门的新鲜名词和丰富多彩的画面,使与外界隔绝多年的中国艺术家感到强烈的震荡,学习效仿成为大家急迫的共识。
1979年9月27日-12月2日,第一届“星星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展出,这次展览由23位青年艺术家组成,展出的163件作品有中国画、油画、版画、木雕等。由于作品集中表现艺术家对形式美的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的干预,第一届“星星美展”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参观人数超过了三万。这是一次带有革命性意义的艺术事件,它给中国当代艺术的诞生起到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与“星星美展”遥相呼应,1979年11月,陈章鹏等11位艺术家在远离首都北京、地处东南一隅的古城泉州创建“闽南画派”,提倡民族化和现代风格,表现强烈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地域文化形态,成为泉州当代艺术崛起的标志。“闽南画派”于次年1月在厦门举办了“闽南画派首届画展”,引起各界极大关注。
1987年,美国艺术史学家柯珠恩编著出版的《中国新绘画1949-1986》典籍,专门向西方介绍这个新型画派,并刊评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油画《虎乳泉》和表现主义油画《十年寒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85美术新潮”风起云涌,这场运动推动中国艺术从此迈上了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从1985年以后,“当代艺术”便不可逆转地成为推动中国艺术的主导动力。“'85美术新潮”运动期间,艺术群体热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泉州也出现了一个叫“BYY现代艺术研究会”,与著名“厦门达达”互为呼应。标榜“不一样”的“BYY”因观念的反叛性和前瞻性,迅速跻身“'85美术新潮”之列。
迈入21世纪,几位来自不同创作领域的泉州青年艺术家成立了“T工作室”。从摄影到雕塑,他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社会经验。“T工作室”拥有自己的创作基地,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空间进行艺术创作。近年来,“T工作室”已成功举办多个展览,每一次展览他们都一起讨论展览主题,如他们在厦门举办的“身份”主题展览。虽然主题相同,观众可以看到他们表达媒介和方式的多样性,“T工作室”也因此被视作一个当代艺术可以如何分类的很好例子。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泉州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同样具备先锋气质。当代艺术发展的每个阶段,泉州都会涌现一批敢于进取、勇于探索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丰富的实验性、探索性的作品加入中国美术运动。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被誉为海外华人当代艺术界‘四大金刚’中,蔡国强和黄永砯都是泉州人。”泉州市美协主席、泉州画院院长郭宁如是说。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黄坚则认为:“从70年代的‘闽南画派’经80年代的‘BYY’艺术群体再到新世纪的‘T工作室’,不同时期的不同追求,泉州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追求在一个回旋的上升中不断深化认识自己的目标。和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联系在一起,将使泉州艺术家的创造更有本土色彩和历史背景,但这种‘地方意象’并不是泉州的特征指向,这块土地走出的艺术家如蔡国强、黄永砯等人,在全球化的背景里,同时代表泉州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上却能与世界同步。”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