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庞茂琨: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栋栋 2008-12-25

受访者:庞茂琨
采访者:栋 栋
时 间:2008年12月13日


艺术家:庞茂琨先生


  栋 栋:您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在语言还是内容上变化都不是很大。在今天这样一个艺术多元的时代,您是怎样突出作品的时代性的?

  庞茂琨:我自己长期以来追求着相对恒定的主题和图式,目的是想了解和寻找自己本质的东西,内心贴近的一些东西。所以我的作品尽管有几次题材的变化,包括从以前的“乡情”到模糊系列,再到现在表现比较当代的人物系列,虽经历了表面样式和题材的更换,但骨子里的气质基本上都是延续的,没有什么变化。其实在这当中还是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在97年的时候从古典中逃离,做了很多其它方面的探索,比较模糊的局部放大的影像,在中国要算较早的图像感的艺术。2000年以后又做了类似超现实主义的一些东西。但最根本的东西没法改变,从受教育的那个年代开始,也就是最年轻的时代建立起来的观念和习惯,比如10—20几岁之间的认知永远都会根深蒂固,会带着你走完一辈子。

  我觉得很多艺术家虽然在外表、题材上转换,但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当然也有一些人在时代变化很快的时候,他也会完全改变,也算艺术家中的一种。但多数艺术家还是追求自己本质的东西,不管是语言也好,或者是认知也好,理解也好,都应该还是在走自己心性的一种东西。因为在当代艺术中,不管是追求什么样式,包括观念艺术,呈现的面貌都太多元了。所以言说方式和展开的路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恰恰是要说明的和最终呈现出的自我性格,也就是发现自己,哪怕是跟传统有关系也不妨。

  真正到达了这种层面性的东西,你会觉得它的意义不像以前那种单线发展所能代替,不会像在现代主义时期,或者是在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么做了。恰恰是以个人性格的培养,再在某一点上发挥到极至的东西更重要。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有差异,都有区别。那么你如何在传统当中找出一些微妙的变化,找一些微差,有可能就会获得很不一样的东西。横向上在众多的当中又有区别,纵横这两个方向都要寻找到比较微妙的差异,这就是一个不错的贡献了。

  当然有的人是野心勃勃的,很雄心壮志地做一些大事的。我个人不属于那种。哪怕就是我刚刚说的一点微小的变化,还是在发现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在变换中有哪一些共通的东西,包括从古典的绘画转到《触摸》系列,哪怕是很图像,很影像的那种东西,其实很多因素还是从传统因素里面汲取出来的,寻找它某一面把它放大、强化。但有的时候就觉得这种东西做多了以后,会过于空洞和虚妄,还不如做自己能朴素的把握和感知的视像,回到跟自己生活更贴近的原点。

  所谓当代这个东西,如果作为视觉艺术,或者是稍微具像的绘画艺术的话,它传达的必须是综合性的,而不是表面做一个状态,就是当代的,另一个什么状态就是传统的。它要综合起来考虑和审视,包括语言方式,还包括你把传统怎么改变一点点,有一些微差,或者是怎么寻求理解上的不同,都是一种当代的东西。不管你当时认为有多大的逆反和不同,但是做的时间长了,再走几十年,几百年,回过头来看的时候,这是每个时代的特定的局限的但也是具有意义的东西。好多艺术家相互拉大差距,即使当时想方设法超越,都会表现出那个时代共通的一种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用再专门的强调它。

  因为在今天,大家把艺术的新旧、种类分得很开,大类尽管可以分,但实际上每个人个性的东西,很特别的东西是最值得珍视的,分来分去没有什么意义。

  栋 栋:应该追求一种个人本身的意义。

  庞茂琨:对。因为在这个时代看的东西也好,吃的东西也好,接受的东西也好,都要经过你的过滤消化吸收,才能出来。如果出来之后能够有共鸣,就看你在当代发挥什么样的反响了。当然有一些人纯粹是模仿传统,简单的模仿肯定不好,还是要自己用心的在当中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栋 栋:以您的经验,您认为架上绘画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哪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庞茂琨:大的方面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看着西方的东西走,就是西方的线索在那里起引导作用。走到后来就慢慢开始对此淡化了,淡化是因为它变多了以后,越来越有可能性,就不是单线发展的需求了。从90年代末期一直到现在,大家完全是自由地在寻找。没有包袱了,不像以前老是民族化或西化什么的,老是有一个方向。要么就太传统了,要么就是纯粹专注什么,如现代或后现代什么的,就是太局限了,到现在就很自由。什么材料、什么方式、什么观念都可以介入,所以就变得很开放,就是本我和自然的东西。

  栋 栋:今天由于艺术媒介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有人认为架上绘画在今天已经发展到了尽头。您对这个观点有怎样的看法?

  庞茂琨:其实没有。在欧洲,新媒体艺术和装置确实是带有跟当代人类、文化特征、时代性都很接近的特征。但是架上绘画不可能一下子就没有了,它还是在发展。这包括中国当代的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东西方的融合。

  我们看威尼斯双年展也好,卡塞尔文献展也好,就是从绘画来看,中国这几年的贡献还是很大的,有一定的深度和特点在里面,我觉得还是有它的价值。当然绘画方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但是观念上,面对自己的问题方面,还是有一些发展的。应该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架上绘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不能简单地说这个就是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全部,这种方式不是当代的特点,而是绘画作品做出来更有代表性。在中国的装置、影像中还有很多没有达到,我觉得它还处在初期阶段,它不像其它的东西一样有根基,所以绘画的作用目前还是很大的,至少变得更有深度了。现在最年轻一代的,包括卡通方式,实际上都是在把以前的单一的、简单的方式改变了,它作为一个开端在发展,已经不是以前那种概念了,很局限于技术和审美的意义上,它还是在扩展观念上的意义。

  栋 栋:按今天艺术史的划分,艺术的风格史已经结束了。您认为,未来的架上绘画还有哪些需要去尝试的?

  庞茂琨:这个问题我一个人解决不了,要靠很多艺术家来做。我自己肯定都是很局部的,在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应该有新的可能,因为人生活的时代都不一样,这是提供给艺术的一个大的平台。特别是视觉艺术,它传达给人的信息是跟着生活内容改变了,这是决定它发展的方向。当然不是简单的现实反映,它应该是在方式上、内容上,同时跟进。

  我觉得风格这种东西可以被重新利用,有可能是很多年前的一种东西,他把它调整一下,又成为一个新的作品。只是我们对风格一词的理解变了,不再恪守。这个东西不用担心和执著,随时都有新的可能性。而且要退到传统、古代去,他也要担心这个问题,就是好像没有再扩展的可能了,但是走到后来,他想都想不到现在会出现的这些东西,新东西根本没有办法想象。因为大的思维方式都改变了,这是我们预料不到的。

  栋 栋:未来的空间太大了。

  庞茂琨:对。以后科技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生物技术,或者是什么其它的技术发生很大改变的时候,还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出现。

  栋 栋:能预料一下吗?

  庞茂琨:不能预料。但是传统的方式,传统的绘画还是会存在。比如手工的东西,它是一个最基本的朴素的东西,它也会存在。当然以后不写字了,全部电脑打字作画,那种书写性的东西,以后会慢慢成为人在生存方式上艺术化的一种选择,而不一定是日常的方式。其实人本性里面还会有这种东西,还是觉得手工的艺术很好玩,还是作为一种艺术的方式来存在着。

  栋 栋:应该说,您对于架上绘画还是有一种个人的情结在里面?

  庞茂琨:当然。像我们这一辈人,我是60年代出生的,肯定摆脱不了那个时代的东西。当然理解起来,就觉得每一代人工作的重点不一样,放的位置不一样。现在年轻的人就更喜欢卡通和图式化,我们那代人肯定是喜欢手绘的感受,用心脑手合一的方式进行创作。如果用其它方法做,我觉得是另外一种东西,这个东西的感受是没有办法替代的。

  栋 栋:面对今天多媒介的发展,从内心来说有没有在创作方式上的动摇呢?

  庞茂琨:我个人不会有动摇的。

  栋 栋:面对今天时代的变化和观念的变化,艺术家创作思维模式的变化,尤其在商业利益熏陶的环境里面。您作为在圈内颇受尊重的艺术家,能否总结几点关于整个当代艺术在这些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就是针对从早期启蒙到今天当代艺术的多元和所谓繁荣的一些变化来谈。

  庞茂琨:我觉得随着中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应该说的东西比较多,大家现在很自由。而且这两年市场也比较好。我觉得正面的意义还是很大的。实际上是从整个国人,到艺术家,都在关注它,了解它。如果有争议的话也是自然的,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和普及的过程。他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艺术到底是怎么回事。

  还有在这方面投资的个人和公司,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实这个发展,也靠大众对艺术关注的程度的提高。另外,商业的发展对艺术还是有很大冲击的。当然艺术本身的东西,可能要慢一些,有一部分要受到一些负面影响,过分的、假的炒作什么的,对艺术方面真正的扩展和更新不考虑的话,还是有很大问题的。只是大家都觉得为什么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不用去费很多力气,直接就可以怎么样,就可以推广什么的。

  这种方式有一定的问题,但是也不用担心。实际上它是一个自然的淘汰过程,就是没有学术水准的,没有质量的东西,会慢慢地退出去,被淘汰下去,别人是不会选择的,最后还是会慢慢地被淘汰。但是整个过程中,“得”还是占多数的。

  因为大家都在关注、消费艺术的时候,它要成长,要辨别,要不断的要求提高。这个东西会真正的发展起来。至于里面有不好的东西,会自然地被淘汰掉,这是大的社会责任使然。我个人认为这几年正面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栋 栋:相比早期的艺术家,比较普遍的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还有艺术家之间相互交流的频繁。而现在的艺术家,每个人都很忙,他们创作的空间是相对封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少了,而且创作的效率也非常之高,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像一个工厂、作坊。您怎样看待这种变化?是否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庞茂琨:好像没有什么不好的,只是看他的生产方式、创作方式,需要那种像作坊、像工厂一样就可以存在。他觉得他的作品可以成批生产的话,这是他的一种方式而已,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交流,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还是很重要的。这一点确实应该提高。因为大家在一起都不谈艺术了,都喜欢谈股票了(笑)。这个确实会造成艺术家停滞在那儿,或者是在自己的要求上越来越放松,这倒是值得注意的。但是创作方式无所谓,有些人喜欢自己做,有一些人喜欢找一些工人和帮手什么的,这都是可以的。就是他的那种方法,必须要找助手。但有一些人就不能找助手。像个人语言性很强的,是不能用帮手的。

  栋 栋:找帮手、工厂作坊的这种方式和艺术家通过自己手工的方式来做,这两种方式有哪些共同点?它的共通价值在什么地方?

  庞茂琨:我觉得一个艺术品就是要看最后的结果,它呈现了什么风格,呈现了什么思想,或者是开拓了什么东西,在一个领域里面创作了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至于他们的过程如何没有什么值得追究的。如果出发点需要复制,复制就无所谓。如果强调唯一性的话,这就需要艺术家自己亲手去做。但是中国有很多人借用了安迪•沃霍尔那种大量复制的观念,但人家在50、60年代就使用了这种观念。而中国的艺术家现在面对的是市场的冲击,利用这种方式,在商业上获得利益。

  栋 栋:谢谢!

【编辑: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