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个人的艺术馆藏:阿尔弗雷德·鲍尔 亚洲艺术品终身藏家

来源:胡润百富 2009-01-03

  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今年10月30日至11月12日在伦敦举行的“亚洲周”活动显得格外冷清。苏富比(Sotheby’s)及佳士得(Christie’s)两大拍卖行期间成交的中国艺术品总额仅为869万英镑。出席活动的美国及中国收藏家的人数之低也在意料之中。也许是为了与这种萧瑟的气氛相呼应,活动期间一直阴雨绵绵。人们不得不急匆匆地沿着肯盛顿教堂街(Kensington Church Street)和邦德街(Bond Street)从一家古商赶往另一家。

  市场转向

  近几年来,一直有人(包括笔者)都在警告说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出现了泡。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一结论完全正确。艺术品市场在近三年完全是卖方市场,很多新手都为此支付了昂贵的“学费”,而专业的古商和精明的收藏家则利用这一时机大肆套现。

  目前,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转而成为买方市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和欧洲人由于缺乏资金不得不将他们所持有的藏品转让给那些在¾济衰退期间仍拥有雄厚资金的个别幸运儿。

  在伦敦逗留了一周以后,笔者有机会去瑞士日内瓦参观了一所世界有名的私人收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期,艺术品的价格都持续走低,这一时期,欧洲涌现了大量以收藏中国和日本重要艺术品著称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收藏家,如英国的大维德爵士(1892~1964)、乔治·尤莫佛卢斯(1863~1939)以及瑞士的阿尔弗雷德·鲍尔(1865~1951)。这些收藏家都或多或少与伦敦的东方陶瓷学会(Oriental Ceramics Society)关系密切。该学会1921年始创于伦敦,在传播东方陶瓷艺术新信息及提升学术和鉴赏水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鲍尔的收藏史

  阿尔弗雷德·鲍尔出生于瑞士的苏黎士。1884年,这位年轻人怀揣着致富梦前往英国殖民地锡兰(现斯里兰卡)。1887年,他在当地创办一家至今仍在¾营的公司(www.baurs.com )。该公司在化肥(特别是那些用于新兴椰树种植园的化肥)的早期推广上成绩突出。在斯里兰卡生活了10年后,鲍尔回到欧洲,定居于妻子的家乡——瑞士法语区的日内瓦。

  一回到瑞士,阿尔弗雷德·鲍尔就开始着手收藏亚洲艺术品。起初,他的收藏兴趣主要关注于日本艺术品这类当时比较时髦的领域。现在,鲍氏东方艺术馆的馆藏中有2/3的藏品都是日本的陶瓷、漆器、印刷品及小型雕刻(坠饰)。这些藏品的收集与英国流亡古商T.B.Blow关系密切。1923年,鲍尔造访日本并结识了古商Kumasaku Tomita。从那以后,这位日本古商就成为鲍尔的主要供应商兼知己。1928年,在Tomita的Ð助下,鲍尔开始收藏中国的陶瓷和其他艺术品。由于1929年股灾的影响,随后很多竞争者都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那真是一段无比难得的黄金时期。

  鲍尔终身从事收藏事业,所收藏的日本艺术品十分突出地体现了其个人品位。尽管他一再强调艺术品应技术精湛,但鲍尔仍尝试扩大中国艺术品的收藏范围。鲍尔的收藏方式是让Tomita在日本寻找可能的收藏目标,并随时将目标藏品的情况发给他,供其评鉴,再尝试以各种方式影响其代理人。显然,Tomita在藏品的收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藏品的品种和范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Tomita的品位,也反映出当时日本艺术品市场的状况。譬如,鲍尔的一些重量级藏品,如备受日本收藏家青睐的标有“飞青磁(tobiseiji)”印章的龙泉器,为莫卧儿(Mughal)王朝生产的玉器以及上世纪30年代及现在都不太吸引中国人品味的唐代陶瓷。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