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膨胀的欲望和腐败的学术

来源:画廊 作者:陈伟梅 林悦熙 2009-01-15

  膨胀的欲望

  这几年来,在美国的各种媒体上,跟中国当代艺术相关的话题,出现最为频繁的词汇就是“钱”。自1990 年代初期开始,西方藏家的介入慢慢培育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让大批游离在体制之外的艺术家得以继续他们的艺术探索。之后的十几年间,中国慢慢成为全球一个强劲的经济体,国际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需求、全球性当代艺术投资与投机买卖日益增长、中国本土艺术市场逐步形成等等原因同时发生,使得这个市场急速增长,艺术品价格一路暴涨,拍价节节攀升,在各大拍卖行上屡创佳绩,几乎演绎了一场完美的中国风暴。

  然而市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的成长使艺术家们充份地享受工作所带来的成果,获得了经济上巨大的利益。很多艺术家迅速晋身富人阶层,住高级别墅、开豪华名车、甚至开酒吧开餐馆做老板。而另一方面,物质甚至物欲的膨胀,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过去几年间大量财富的突然涌入,让不少艺术家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已经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焦躁情绪,很多艺术家开始害怕这种市场指令影响到他们的美学观念和选择。”以前,一位艺术家的成败往往由全国美展的评审机构说了算;而现在,“市场”似乎接替了这个机构,成为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和白金尺,左右着艺术家们的思考和创作。而更为可悲的是,一些艺术家对市场过份热衷,拼命生产,甚至建立一条生产线,在本质上复制着自己的作品,有的甚至被媒体逮个正着。“(2006 年夏) 我曾拜访北京一位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艺术家刚好不在,但我见到一群年轻的农村妇女正忙活着艺术家的画作。她们非常小心地往油画布上的铅笔线内涂颜色。也有其他艺术家利用助手粗制滥造着跟他们的著名作品很相似的变体作品。” 细节是否属实难以考究,但从一些艺博会上所见到的粗糙的作品来判断,应该不是捕风捉影的猜测。

  这种疯狂的行为势必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尤其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未来来说更是一种潜在的伤害。但是,眼前的事实( 高价和畅销) 似乎正在告诉他们“看得太远是一件愚蠢的事”。有一种看法认为许多国人对于目前的过度繁荣抱有强烈的怀疑态度,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庙了。或许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灾难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在短期之内消除的焦虑,短期的繁荣还是难以让人获得安全感。以此来解析“贪官心态”和艺术家的疯狂生产似乎也是一种合理的推测。

  “没人知道这个泡沫现象可以持续多久。当西方人正在以飞涨的价格购买那些单调乏味的作品时,哪有不赶快生产的道理?”治学严谨为人热情幽默的理查德· 维尼在一次访谈中调侃道。

  腐败的学术

  在市场这个大搅拌机的作用下,原本应该属于非市场运作的部分,也慢慢变了质。这种现象也为美国媒体所诟病。

  媒体在市场化之下已经由公器演变为受某些商业利益驱使的宣传工具。在市场化的运作下,不少艺术杂志的学术文章事实上是受画廊或艺术家之委托而刊登的,是一种变相的软性广告或学术履历,业界称之为“卖P”,这已成心照不宣的秘密。而不少评论家也受雇于画廊,为画廊的艺术家写评论或为介绍册写文章。作为雇主,画廊或艺术家当然有批阅文章的权力,因此艺术批评和艺术媒体事实上便丧失了他们应有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学术性。

  “在中国的艺术圈有一种说法:现在所有评论人都变成了策展人,而所有策展人都变成了商人了。” 这种说法显然有些夸张,但它的确也反映了艺术圈里角色的交叉和混乱的现象。很多地方的当代艺术机构、艺术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由于市场的无序和规则的混乱,艺术圈子里的人的确长袖善舞,一人分饰多个角色。某人可能是一位艺术家,同时也是评论家甚至策展人,或许同时还经营着画廊,给国外收藏家当顾问,或许还是艺术院校的教授。一方面,经济利益是这一现象的无形推手;而另一方面,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不少个体都希望成为大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谁都希望在国家文化建设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