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飞速发展了三十年来。在这几十年中,艺术界软硬环境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一方面,它是艺术家奋力争取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也是全球一体化,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圈以及所谓的西方文化殖民的结果。但无论如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当代艺术言说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其活动空间更不用说是以子数级的全面延伸。然而环境的改善却未必引起艺术的繁荣。正如新旧王朝更替一样,新朝初年民生凋敝,但开国的帝王将相总是骁勇善战、历精图治,检阅史册,无一例外。到了第二代却未必如此,其原因是它不再是破后立,而是立中守,立中发展。前者相对而言较后者易为。当代艺术的守成虽然未必是在满目疮痍的基础上,但是建设性的“守业”要求继承者一要评断过往三十年的得失,二要探索艺术的发展;并且二者必须当代国内、国际,个人的实情,几个方面不可偏颇。
然而时下的艺术界,就批评力(批评作为一种力量)综而言之,实为孱弱,难当守业之重任。我所说的批评力,实指艺术家进行自我反省,批评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当下的共同性问题的能力(批评家当下的强项主要是针对个别艺术现象或对象),这是一种生存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丧失,那么艺术将由“问题的提出者”退缩至“生活的修饰者”。这种能力的匮乏并不能完全说就是一种坏事。众所周知,个体生存能力的下降,往往拜其生存环境优越所赐。当代艺术的批评力下降既有此前艺术的“空前繁荣”的影响,艺术家、批评家的步履被迫加速,思考已成为一种奢侈,疲于应付没完没了的创作、写稿、复制、展出,会议、拍卖甚至讨价还价成了艺术家、批评家的生活常态。也有艺术家、批评家的先天不足的原因。如今是一个造势时代,媒体的便易,使得各种人才颇为“易得”;当代艺术的繁荣,也催生了一大批不足月的艺术家与批评家。
在此我借用马尔库塞的术语,称以上状态为当代艺术的单向度发展状态。艺术发展在这样的一个百年不遇的良机中,呈规模效应的工业化发展,这种分工细作的资本运作方式割裂了艺术创作复杂的升华过程,本质上瓦解了艺术家作为独立的创作主体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创作的前创作过程为赞助人取代,而艺术家的反思则由批评家千篇一律的教条所强奸。
中国当代艺术的单向度发展,包括创作与批评的单向度发展。创作的单向度发展由艺术家的自我批评的单向度决定,因此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单向度发展既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单向度发展。
首先,批评家批评能力的单向度发展表现为其综合批评能力的整体匮乏。中国最具骑士精神的那批成长于八五新潮的批评先驱早已到了功成身退的时候,但代表新批评势力的群体却不成气候,使得老一代退而不休。当然这也进一步导致当代艺术进入一个低回期。八〇后的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与上一代批评家没有共同生活背景,因此后者的批评不具有实效性。比方说,许多老批评家总是一味的贬低八〇后,无论他们做得好不好。从哲学角度来说,“存在即是合理的”,新事物的诞生有其必然性,就这一点而言,八〇后的艺术其实是向所有的批评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艺术出现这样的面貌?或者不是他们的艺术出了问题,而是批评的标准出了问题;遗憾的是朝这方面的努力仍然很少,只有少数为伊做嫁的批评家,对个别艺术家做出一些较为“正面的批评”,但是其出发点是值得怀疑的。笔者与许多八〇后从事艺术、哲学、经济等不同学科的朋友作过交流,认为八〇后与前八〇后的差异主要不在于他们本身。可见批评家的批评能力呈现集体的“过时”特征,或者我们亦可以称之为“批评的买办”特征,这是“后殖民文化”在中国发展所造成的后果。
当然,也有一些批评家具有良好的批评素养。但是他们从事的事情太过繁杂以至没有太多精力去从事批评。在某一些层面上来说,他们拒绝了单面化,但是拒绝单面化,不等于全面参与。作为一个批评家自然还是要恪守“专精博广”,“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事品格,若然轻重不分,著书、撰文批评、策展、举办茶话会,事必躬亲,甚至亲自参展,不肯放过任何机会与可能,那么试问他还能有多少时间思考艺术界的种种现象,遑论展望艺术发展的前景了。
而有些执着于批评的批评家,尽管专一,但是若不能排除物欲,有奶便是娘,那也只适于做一个操刀手而已。从业而不敬业,过分市场化的批评家是不合格的批评家。批评家发生商业行为,作为批评家生存的途径无可厚非,但它不是批评家的全部,批评家与理论家等还有构建艺术史和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社会责任。
其次,艺术家的单向度发展,即其自我批评能力的缺乏将导致其艺术创造能力的下降。艺术家与批评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不仅是艺术家所极力强调的,也是事实。一个艺术家可以借鉴有独到见解的批评家的观点,也可弃之不顾;可以参考前人的创作经验;或者是仅仅师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他既可以禅宗的静思方式闭门造车,也可以读万书卷书,行万里路而后一挥而就。无论如何,有一个前提,艺术家须有自我批评和反省的能力。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已然成熟的艺术家,风格清晰,允许批评家为其撰文,实有扶持批评家其之义;而对于那些尚未确立地位的年轻艺术家,许多批评家实际失语,或是先入为主的“否定”。这两种情况都使得当下许多批评家无缘实践,进一步陷入单向度发展的泥潭。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