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危机加速我的亚洲概念——《艺术新闻》创始人刘太乃危机下的拓展策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杨琳 2009-01-17

 “的确,我们这个月的广告就大幅缩减。这是1月份的《当代艺术新闻》,和原来的相比,你看,厚度至少减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要知道之前的广告量至少是现在的2倍。”《艺术新闻》杂志创始人刘太乃毫不掩饰地拿出最新的杂志和过去的杂志在记者面前对比。他指出,从12月份开始,在他们杂志上投放的广告量就大幅萎缩,尤其是内地广告比例,而伴随金融危机的持续,内地客户肯定还会萎缩。


  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不过,他话锋一转:“市场再冷,《艺术新闻》也不会回到过去3个人打拼的境地。”这样的自信当然要从《艺术新闻》的创刊开始说起。

  来自台湾的《艺术新闻》杂志自1997年创刊至今,已经10多年的历史,每月出两本,一本是关于古董,一本是关于当代艺术。用刘太乃的话说,这本杂志从创始之出初就是冲着亚洲整合而来的。既然ART NEWS,ART IN AMERICA,ORIENTATIONS等西方杂志能靠英文把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不同文化串联在一起,那么中文也能把正在国际上崛起的华人圈,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内地以及新加坡和海外华人圈市场整合起来,走了8年记者的刘太乃从辞去工作单枪匹马地创建《艺术新闻》开始,这样的野心和理想就已立定和成型。

  10多年后的今天,刘太乃对于这段历程的艰辛有着颇多感触。他告诉记者,这段历程中最艰难的就是语言和进入市场的成本两大问题。他说:“那时,几乎是没有客户的,除了几家拍卖公司,如嘉德、瀚海和朵云轩。当时内地连画廊也没有,即使有也不懂怎么做广告。长达5、6年时间的投入成本很大,仅仅来回交通就不便宜。2003年‘非典’之后画廊才多起来。”

  现在的《艺术新闻》,其客户群体从台湾、香港到内地,另外还有海外的华人圈,如纽约、伦敦做中国艺术家的画廊也都会在他们的杂志上登载广告。所以,他表示《艺术新闻》并不只依赖内地市场,即使后面内地市场的广告进一步大幅萎缩,他们的生存和营利也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他的两大新布局从2008年上半年就开始了。

  亚洲概念不是停止而是加速

  这两大新布局,一个便是08年4月开始,《艺术新闻》当代刊开辟了“7080”新锐艺术家板块,该板块专门为推广年轻的、有潜力的艺术家而准备。刘太乃透露,这个板块一方面版面是可以出售的,令一方面也引来不少经营中国新锐艺术家的画廊广告。要知道,目前各家画廊以寻找新的艺术之星为概念和口号似乎已成一种趋势。

  另一布局,则是从08年初,刘太乃就开始不断前往日本市场考察。而现在,在他们的杂志上已经可以看到日本客户的身影,这样的迹象从2008年上半年就开始了。

  “当然这也是基于日本机构纷纷想走出本土,我们才有机会拿到广告。”刘太乃告诉记者。所以,他说金融危机虽然短时间内缩减了他们内地客户的广告量,但是却带来了新的市场和客户:那就是日本市场和更多的海外客户。他说:“我的亚洲概念在此时不是停止而是加速。”

  或许,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翻开09年1月最新《艺术新闻》当代刊,记者发现,其封面和封底已经被日本画廊提供的小林浩的作品广告和09年日本东京艺术博览会的广告给占领。

  刘太乃分析说,日本的艺术品这几年都是台湾人在买,其次便是大陆人买。而今年日本和韩国的作品都有点被炒作起来的势头,其中也是因为台湾人在买。这次秋拍也证明他的谋虑是正确的,多家日本和韩国拍卖行都走出本土前往香港举行拍卖。《艺术新闻》的角色刚好符合了这一市场走势的需要。而韩国,他认为目前没有必要去开拓,因为韩国画廊早就纷纷进入了中国内地市场。

  杂志不在于发行,在于视角

  对于杂志的经营,刘太乃表示,整合亚洲的概念让《艺术新闻》从开始就与众不同。

  国内的杂志关照面都比较狭窄,而《艺术新闻》的广告来源相对于内地杂志来说要广泛。他表示,一本杂志的好坏与发行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与杂志的视野相关。杂志要想做好,其艺术新闻的视野必须广。而《艺术新闻》能做到的就是这一点,杂志这个平台就是要让众人去分享的。在利益上不设任何立场,做到相对公正。


【编辑: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