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王疆“功夫画”首发展798举行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郭赟 2009-01-18


2009年1月18日,王疆在798现场表演创作“功夫画”。提出“功夫画”(Kung fu painting)这一新的绘画创作方式,将李小龙老师的武学思想引入绘画领域,在美术界进一步发扬李小龙老师的拼搏创新、不畏强敌、振奋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功夫画的创作方式是在绘画过程中用手去作画(这样人和画的距离就更近了,是两个生命之间的对话),也可附带肘、膝等人体部位,手上可带手套,蘸上不同的颜色并将色彩用截拳道功夫的部分招式击打至画布或木板上来完成创作,即功夫和绘画的融合,在创作中既要“打”(绘)出想要表达的形象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及截拳道的快速、直接、变化多端等拳法的运用也可体现到创作中去。“功夫画”也可称为“武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与传统的“文画”将绘画方式大体分为两大类:即“武画”与“文画”。现行的所有绘画创作方式,只要与武术没有直接关系的都可称为“文画”,“功夫画”的提出将更加丰富传统绘画方式,为绘画者们打开另一扇创作思想之门。


“功夫画”将李小龙老师的武学思想引入绘画领域,在美术界进一步发扬李小龙老师的拼搏创新、不畏强敌、振奋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王疆在现场创作

王疆在他完成的“功夫画”前面


一.“功夫”创造者李小龙老师简介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英文名为布鲁斯·李(Bruce Lee),生于1940年11月27日,纪念日为1973年7月20日,祖籍广东顺德,出生地为美国旧金山,身高约173CM,体重约64KG,血型O型,近视600度,兴趣:练武、冥想、跳舞、阅读。他是一代武术宗师,功夫电影巨星,世界功夫电影表演家,截拳道创始人。他是将中国功夫传遍全世界第一人,打入好莱坞的首位华人,革命性的推动了世界武语词典。


李小龙的童年和少年在香港度过,年幼时因身体瘦弱,他父亲便在他7岁时教其练习太极拳,13岁时跟随名师叶问宗师系统的学习咏春拳。此外他还练过洪拳、白鹤拳、谭腿、少林拳等拳种,还擅长长棍、短棍、和双节棍等各种器械,并研习气功和硬功,为后来自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小龙主演的电影有《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死亡游戏》,《龙争虎斗》。这些中国功夫电影一经上演,就如狂潮般席卷了全世界。李小龙在片中的大无畏精神和惊人的打斗技巧令人赞不绝口。然而就在1973年7月20日由于一次药物过敏,他突然逝世,英年32岁。


二.截拳道的定义


截拳道是李小龙所创立的融合世界各种武术精华的全方位自由搏击术。意思是阻击对手来拳之法,或截击对手来拳之道。倡导搏击的高度自由和本能性,抛弃传统形式,忠实表达自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它将东西方哲学理念运用于武术,是一种搏击指导和方法论,是发展的、无限的,是一门非常系统的武术,包括:拳法、掌法、指法、腿法、肘法、膝法、防御法、机械格斗、摔法、擒锁法、地面格斗法、身法、步法等各方面的技术内容,是至今世界上普遍的搏击术。


三.李小龙老师对世界的影响


由于李小龙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他先后在1972年和1973年两度被国际权威武术杂志《黑带》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美国报刊把他誉为“功夫之王”,日本人称他为“武之圣者”,香港报纸赞誉他为“当代中国武术及电影史上的奇才”。在美国、日本、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出版了纪念李小龙的各种杂志和特刊,都称他为“发扬中国武术最有成效的人。”


李小龙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同一颗耀眼的彗星划过国际武坛上空,他主演的功夫电影风行全球,中国功夫也随之闻名于全世界。许多外文字典或词典都因李小龙而出现了一个新词:“功夫”(Kung fu)。在很多外国人心目中功夫就是中国武术,李小龙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许多国外武术高手,空手道拳师,泰拳大师看过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都承认:“李小龙确有真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极少有一位武术家能像李小龙一样突破国家、种族、和领域,将自己民族的特技传遍全世界,并且在逝世后依然声威不减,直到现在,世界各国报刊杂志仍在不断的研究介绍他的功夫,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依然崇拜他。当回顾作为一位中华武术传人的李小龙的一生时,人们将永远怀念他那颗热爱中华民族,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渴望中华民族强盛的赤诚之心!


四.为什么要将“功夫”引入绘画领域


李小龙老师在美国生活多年,受美国文化影响甚大,却从未失去一个中国人的自尊和作为中华民族后代应有的品德,实在另人敬佩!然而时至今日,在中国本土,却有一些人一味追求美国泡沫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放弃了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实为捡了芝麻丢西瓜。而且在美术界,一些画家为了经济利益,一味跟随外国画风,失掉了自己本应固守的特性。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甚是以在“肯德基”,“麦当劳”等外来饮食机构中消费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为荣。另人惊讶的是很多7、8岁的小孩子也是张口闭口“肯德基”,“麦当劳”并且说起来头头是道!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对童年的回忆可能也只有“肯德基”,“麦当劳”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何以得见?!为什么身在美国的李小龙老师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鲜活特性并为之发扬光大,而身在中国的年轻人却受美国文化影响如此之深,深到遗忘了自己的“血脉”!是什么原因,令人深思!


李小龙老师的截拳道和武术理论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文化,我觉的是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为一个画者,我在想能不能把李小龙老师的武术文化运用到绘画创作当中来以丰富绘画方式和理念,并且在美术界传播李小龙精神,经过一些实践和探讨,我觉的是可行的。


正如李小龙老师所说:“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和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样,将“功夫”元素引入绘画领域的目的不是表面的“形似”,而是通过运用“功夫”的部分动作来影响我们的的绘画思维以达到“神似”。


五.“龙的精神”与绘画创作


李小龙的一生是不断拼搏、奋斗的一生。他初到美国时,面临种种生存压力,却仍然能够坚持每天早起长跑10公里并且苦练基本功,除了练功之外,他还经常埋头研究各种武术理论与训练方法。正是李小龙这样精益求精的苦练,使他的功夫逐渐娴熟乃至达到更高的境界,其中闻名于世的“李三脚”,“寸拳”,“勾漏手”便是他的绝招。而且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武学笔记,如:《截拳道》、《功夫记录》、《二节棍法》等。李小龙老师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说是我们这些80后的年轻人所普遍缺乏的,也包括我在内。从地理上讲,无论是在新疆还是在北京,许多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在与我谈论艺术时总是戴着一层面具,这面具有厚有薄,但总是有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轻人会对一个毫无恶意和攻击性的人有这样的防备心理,难道我们搞艺术的就不能像李小龙老师那样坦诚、真实一些吗?!


我曾在新疆的顶级艺术学府里发现许多绘画专业的学生在搞毕业创作的时候都不在教室画画,而只是在快要交作业的前几天才到教室匆匆涂抹几笔就算“完成”毕业创作了。奇怪的是这样的创作往往分数都不低,而且还能拿个毕业创作“优秀奖”或“学院奖”什么的,对于这些现象我实在感到可悲和无奈。我曾今以为只有地方上才有这样的现象,但当我与一位北京顶级艺术学府的老师交谈之后,才发现原来在北京这样的现象有增无减,而且有的学生已经到了一种毫无羞耻心的地步,他们平时不来上课、不画画,到考试的时候就向老师要学分,并且是理直气壮,口出狂言:“没有高学分,就没有高奖学金!”这位老师说当他遇到这样的学生时,就从来没有给过任何学分,不管送来的“红包”有多重,他要让学生知道还有这样正派的老师存在,十年以后这个学生会记起这位老师给他上过的“这一课”。至于为什么全国的绘画专业学生都普遍不再钻研绘画的深层原因在这里就不再探讨了。我只想从自己做起,将一种李小龙的“龙的精神”、“龙的武学文化”带进美术界,感染我的同龄人,乃至更年轻的还在追求艺术的学弟、学妹,让他们知道绘画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精神。


六.功夫画的意义


杨卫老师认为:“当挪用、拼凑、置换以及戏仿等手段被引进艺术创作领域,继而解构原先固有的创造性框架,重新来演绎各种艺术观念的时候,带来的不会只是众生狂欢,还有一个思想解放的春天。艺术史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一件艺术品是否能够进入艺术史,取决于这件作品所提出来的新方法,以及在认识视野和思想维度上的拓展。我从来不认为后现代的挪用、拼凑、置换、以及戏仿等手段是取消了创造性的原则,恰恰相反,它是对既定创造惯性的一种突围,抑或是对创造的再创造。”


“当代艺术的繁荣应该归功于后现代对思想大门的打开,没有这种观念的打开,人类领会不到进步的精神纲要,也就难以在文明的屏蔽下重获新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现代仍是在人文线索上的一种延伸,只不过层次更深了,并不像人们所说的作者已经死去,而是活到了方法论之中,也不是创造的界限模糊了,而是摄取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释创造的价值和意义。”


“表面上看,现代艺术充满了破坏的倾向,其实,深层次却是一种发展,是要从原来古典主义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去充分发挥那种“审美意识中的解放性质”(黑格尔语)。也就是说破坏只是现代艺术的表象,从破坏中发展出多元的人文视野才是其精神实质。这种人文发展的精神实质才真正使得现代艺术成了一种不断实验的艺术,从而在语言的探索上始终保持着推陈出新的活力。”


那么“功夫”与“画”的结合,正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解释绘画的价值和意义,是以“功夫”的招式、动作等表象来引入“功夫”的精神和理念,以此来影响我们的绘画方式和创作思想。这才是“功夫画”的实质。


“功夫画”的创作方式是在绘画过程中用手去作画(正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握手”,也可以理解为“人笔合一”),也可附带肘、膝等人体部位,手上可带手套,蘸上不同的颜料并将这些颜料用截拳道功夫的部分招式击打至画布或木板上来完成创作,即“功夫”与绘画的融合,在创作中既要“打”(绘)出想要表达的形象又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截拳道的纲领和要义,即“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以及截拳道的快速、直接、变化多端等拳法的运用也可体现到创作中去。


有人曾问李小龙老师什么样的功夫才算好功夫,李小龙老师说:“那就要做到腰马合一,出拳要像出腿一样,出腿要像出拳一样。”而作为一个绘画者,我认为要画出好作品就必须做到“人笔合一“,用手去作画并不是要丢掉笔,而是”以手当笔”,其实“手”本身就是一个优良的“毛笔”,五个手指就如同毛笔的“笔毛”,只是这五根“笔毛”可大可小,灵活自如,完全由自己控制,画起画来更为痛快、洒脱,尤其是画中大幅作品,这种方式是做到“人笔合一”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用手作画使人与画之间的距离几乎为零,人与画之间的关系则更为亲密,我想真诚的绘画过程是创造生命的过程,那么这种亲密必将促进创作的速度和效率。


“功夫画”的表达方式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绘画的特点。如中国画的“一笔成形”不允许做过多的修改,以及讲究颜色和水分的比重。另一方面,又有所改进,比如借鉴了许多截拳道的武学思想,使“功夫画”这一画种可以不拘泥于所用材料、颜料的束缚而自由选择创作材料,除了大部分创作过程要用手来完成,其他的都可以自由发挥。如同“截拳道”一样,“功夫画”也是不断发展的、无限的,它可以借鉴任何画种的优点运用其中以丰富“功夫画”的表达方式,正因为如此,才使“功夫画”的绘画方式较传统绘画更为快速、直接,更为痛快、过瘾。如果把传统绘画比作一杯清茶,那“功夫画”就是一杯烈酒。


“功夫画”也可称为“武画”,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与传统的“文画”将绘画方式大体分为两大类:即“武画”与“文画”。现行的所有绘画创作方式,只要在创作方式上与武术没有直接关系的都可称为“文画”,“功夫画”的提出将丰富传统绘画方式,为绘画者们开启了另一扇创作思想之门。

【编辑:郭赟】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