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与投资》:2008年度青年艺术家

来源:艺术与投资 作者:董文胜 2009-01-20

  年度青年艺术家

  YEARLY YOUNG ARTISTS

  

  董文胜 DONG WENSHENG

  1970年出生于江苏

  现居住于常州

  当董文胜将他逡巡于园林的目光逐渐集中到太湖石上的时候,传统开始被真正研读了——《一拳五岳》(摄影,2007)深得缩微之妙,堪称杰作。假山石被置于一只摊放的骷髅的手掌之中,仿佛大自然的真髓曾经尽在古人的掌握之中,此图景可对应消逝的整个古代情感世界,它如同标本般孤悬于画面,既吸引我们的视线又隔绝于我们现时的生活。如果说《一拳五岳》侧重于对历史的空间感悟,继之的《本尊》(摄影,2007)则可以说是时间的幻术,那个头盖骨覆满了艳美的花草,似乎隐喻着传统复生的可能——画面所采用的盆景的结构形式,同样一种是缩微意识的修辞术。

  新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董文胜的作品完成了一次蜕变。他从青春期体验转向到历史表达,正如一块大自然里的石头被清除了淤泥、水草和杂质,变成了饶具象征意味的庭中或案上的石头,形制呈微缩之势,言说的意义却在扩展——这是他最值得被期待的所在。

  段建宇 DUAN JIANYU

  1972年出生于河南

  现居住于广州

  段建宇绘画的魅力首先来自于对不同因素之间的微妙平衡。自然而然的虚构、不动声色的叙事、大张旗鼓的戏拟、卓尔不群的庸俗、精心控制的草率,这些都统一在她的绘画中,她的绘画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容量。

  她虚构了一个角色,姐姐,一个空姐打扮的人,总是在世界各地的各色场景中忙着各种事情,仿佛永远在旅行。与之相关的是一个个行李箱,从巴黎到纽约再到驻马店,它们是“姐姐”的行李箱?姐姐—空姐—飞行—旅行—行李箱,这是一个典型的转喻性的修辞,因为有了行李箱,就仿佛确有姐姐其人一般,因为有了姐姐,于是姐姐的每一件事情都好像确实发生过一般。

  段建宇把这种巧妙的叙述修辞暗藏在她的创作中,这甚至使她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归入到一个漫长的故事系列,这也要求我们把她的所有作品都看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因为她的创作总是处于不断转喻的状态下。

  

  高世强 GAO SHIQING

  1971年出生于山东

  现居住在杭州

  作为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的老师,高世强是近来中国艺术创作中出现的“学者型”艺术家之一。在他和杭州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较之老一代,新一代艺术创作的知识界面、问题界面以及精神状况已经更新。

  高世强和他的朋友们(如杨福东等)的创作中,对现实的体认和反映更加隐性,更加复杂,面对纷乱涌现的现实经验,他们以体验而非表态的方式对被遮蔽的和隐匿的现实进行回应。他们的视线沉着于对日常经验的结构性观察和分析,透视出对另一种现实关注,这种反思式的话语实践方式,使他们的写作成为一次朝向现实内部的航行,如同淹没在日常汪洋中的小小雷霆。

  2008年,高世强陆续参加了国内外众多的个人项目和大型群展,而在其中体现出艺术家越来成熟的专案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深度。

  

  贾蔼力 JIA AILI

  1979年出生于辽宁丹东

  现居住在北京

  贾蔼力近年的作品都集中反映了他对生活直接的感知力,隐秘、充满诗意或又时刻危机四伏,他的作品普遍呈现了那些潜意识中涌现的被文明时代摧残后的旷野,而象征艺术家个体的渺小人物则是游离、封闭于空间之内,无法挣脱。

  2008年11月14日,北京都亚特画廊举办贾蔼力的个展“冬眠”,展览计划将从2008年冬天延续到2009年春天,即是在画廊空间内,向观众完整展示一件大型绘画作品《世纪儿》的创作过程。在此之前,贾蔼力已经参加了本年度最为重要的“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展单元“自由元素”,在那次展览上,艺术家再次完成构思了一个关于绘画的场景,被封闭在画框内的颜色和线条,或某些模棱两可的现成品,随机的出现在作品的周围,墙角和天花板,占领了一些不易觉察的角落。这些视觉经验都归结为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巨大的未知能量的精心测量。

  

  金石 JIN SHI

  1976年出生于河南

  现居住于杭州

  虽然金石的装置有着明显的社会指涉性,也有着很强的社会关怀情感,但是他使用的是一种特别的方式。金石作品的“内容”是对日常空间,尤其是对中国城市贫民生活空间的营造,他用相同的材料与缩小的尺寸复制了这些空间中的日常物品,在不考虑空间大小的情况下,这些物品极度“逼真”。金石也试图通过对这些物品的缩小翻制来获得一种情感效果,但他的目的只能说是达到了一半,因为它们带来的情感效果首先不是人们对底层社会的同情,而是人们对这种生活样态的惊讶,人们把这些视为一种“奇观”——“我们竟然看到了这些”。

  “我们竟然是在这样看”,则是一种处于奇观结构之中才有的反应。金石的作品也包含着这个维度,当观众俯视着那些缩小的空间,或是看到他用微型模型摆拍出来的车祸景象,人们会对这样的观看方式发生兴趣,因为他们参与了物与物,及物与我之间关系的转换。

  

  

  李青 LI QING

  1981 年出生于浙江湖州

  现居生活、工作于杭州

  李青对绘画是有明确要求的,他要求自己的绘画在某一个问题情境中必须是一个必要的方式,这意味着他绘画的驱动力来自于智性,这也要求观者对其作品的接受必须是智性的,否则将面对着他厚厚的颜料而不知所以。

  在“找茬”系列中,绘画的必要性,或者说绘画参与问题的身份是作为一种身体性(手绘)的在场,而在随后的“互毁而同一”系列中,绘画则是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存在。他把两张有关联而又有差异的图像分别厚涂画出,在颜料未干之时将两张画对粘到一起,再分开,使原来的两张绘画图像变为两块几乎一模一样的颜料,虽然隐约有着图像的遗痕。这个过程既是绘画的媒介性的退场的过程,也是绘画的物质性出场的过程。绘画从对某物的表征转变为物质自身,这是李青要演示的,要论述的。可以说,李青给80后出生的艺术家树立了新的标高。

  

  屠宏涛 TU HONGTAO

  1976年出生于四川成都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北京

  同许多优秀的画家一样,屠宏涛自幼就表现出对于绘画的天赋与热爱,也和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学艺少年一样,最早接触的与学习的是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巧,直到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之后,他仍旧抱着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国画家的理想。

  虽然,理想最终未能达成,但屠宏涛所受到的中国画教育却深深地影响与作用在他的油画实践中,最直观的证据是在他不少的作品中,形式构图与语言趣味上都与中国的山水画有着一种默契,《两个音乐家》(2007)就是其中的一幅代表作,画中主体不仅借用了中国山水画中“高远”式布局,而且彼此穿插的颜料痕迹也显示出与中国画的皴法之间存在的定向渊源。不过,相比于此,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影响力却默默隐藏在屠宏涛的画室中,并且直接作用在每一幅画布之上。

  屠宏涛所从事的是油画实践,但他首选的画笔却是传统中国画的绘画工具之一——狼毫毛笔,只是屠宏涛从未在作品中刻意强调自己这一独特的试验,而是自然地发挥着毛笔自身的物理性质的局限:原本为水性颜料准备的绘画工具在油性世界中所表现出的阻滞与犹疑的笔触,戏剧性地强化了作品的主题。

  

  

  王光乐 WANG GUANGLE

  1976年出生于福建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不管人们对王光乐画水磨石的动机做何种猜测,如一种传记式的批评要么特意提到他的叔叔是一位泥水匠,要么强调他画室的地面就是水磨石;也不管人们对他的作品做多少引申性的解读,有人说是抽象,有人看见了禅意,也有人发现了某种“时间”主题——对于王光乐来说,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他没有承认,当然也没有否认那些或多或少有些僭越的解释。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有时候来自直觉)与节奏(有时候异常缓慢)去实践着他所理解的绘画,一旦它们足以说明问题,就会被带出画室,进入人们的视野。

  也就是说,作为一位画家的王光乐,首先面对的是“绘画”这个问题情境,不管他有何种生活经验、集体意识、文化立场,这些对于他的绘画实践来说都是一个次要的或次生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他如何回答了自己设定的关于“绘画”的提问,这也意味着,他的绘画也要首先放到“绘画”这个问题情境下才能被恰当地理解。

  这里暗示着一种“设问/解答”式的思考模式,这并不新鲜,实际上康德就是这样处理他的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格林伯格曾经把其方法陈述为:以一门学科自身的方法去批判这门学科。

  

  赵赵 ZHAO ZHAO

  1982年出生于新疆

  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2008年4月,并非职业艺术家出身的赵赵举办了个人的第一次展览,“大泉沟”。

  展览吸引观众的是,作为业余人的赵赵在草场地生活4年后,他已经完全领会到艺术的功能与美学的奥秘,艺术不再是神圣之物的光环或专业范畴内的属地,尤其是对于当下的中国现实环境而言,“另一类现实”的观察者和亲身体验者赵赵也许更有发言权,而远离那些被艺术观念和市场所困扰的职业艺术家群落。

  赵赵的主要作品都是以图片和事物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图片作为创作作品的载体即说明了作品的起源,也让人看到了艺术家的感官思路,追寻于组合的图片的指引,从而得到艺术家最终的创造结果,艺术后的结晶,即完成的根本,欲望和理智抗衡后逐渐产生的终极答案,作品的核心,一件实物。艺术家以机动的综汇的方式,站在了关键人物和关键场景的位置后为艺术家自身的个性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在他的面前是波依斯《7000棵橡树的计划》;是艾未未作品《碎片》;是德国的柏林墙;是基弗尔的作品《人口计划》;是新疆的东天山;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等等。而赵赵的工作竟然是从中创造性地截取和安置了他的最终成果。一件作品竟然也可以是这样产生的,以巧妙的思路撬开了历史的大门,让创作者以匍匐的悄悄方式进入了艺术殿堂。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