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30万元拍下艺术大师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后,被画家本人证实系伪作,买家苏敏罗一怒之下将委托人与拍卖公司一同告上法庭,要求撤销买卖合同,退还拍卖款、佣金。
去年12月15日,此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苏敏罗提出的多项诉讼请求被法院全部驳回。
法院的判决不仅让苏敏罗目瞪口呆,而且也让收藏界人士议论纷纷:难道花巨资买了假画,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吗?
案件虽然已经一审落槌,但围绕此案引起的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种种怪象的质疑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拍卖不保真”
2005年12月,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2005秋季拍卖会油画雕塑专场”拍卖会上,来自上海的苏敏罗以253万元(含佣金23万元)拍下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该拍品的委托人为萧富元。时隔半年,另外一家拍卖行就找到苏敏罗,称吴冠中的画已经大幅度升值,劝她趁机将画出手。苏敏罗非常高兴,可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买方在看到画后说,她手中的《池塘》是幅假画。去年7月,吴冠中本人看到这幅画后写下了“这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结论。
对于苏敏罗的诉讼请求没有得到支持的原因,法院解释,拍卖合同是一种特殊的买卖关系,所代表的实际交易过程与一般买卖合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现行《拍卖法》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这条声明在任何一本拍卖目录中都可以找到。“拍卖不保真”已成行规。如果要追究拍卖公司的责任,必须有“专家”在“拍卖前”向拍卖公司指出“假货”。但问题是,谁才是专家,书画的真假谁说了算?法律上没有任何解释。
画作真伪谁说了算
这些年来,因为法律的空白,“谁是书画鉴定主体”的争论在艺术品市场没有停止过。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席杨延文说,当前艺术品鉴定既没有标准,也没有一个法定权威鉴定机构,目前只有靠研究专家、画家家属、画家本人鉴定。
事实上,此案审理中,谁来鉴定画作的真伪成为了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委托人萧富元的代理人就提出,苏敏罗之所以认定《池塘》画作确实是伪作,是因为吴冠中先生本人已经对此作出了鉴定。可吴冠中在本案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该代理人提出,如果吴冠中是证人,那么他应该出庭作证;而如果他是鉴定人,他就需要具备鉴定的资质。画家自己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89岁的吴冠中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经很少鉴定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艺术品市场上他的“假画太多了,忙不过来”。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他鉴定出了假画,造假者和拍卖行也受不到法律的追究。
吴冠中说,他已经记不清见过多少幅自己的假画了,各种造假手法都有,而且假画的质量越来越高,有时候不看原画,根本无法辨别真假。前些年是私下的交易和街头的小画廊造假,现在则是国内大的画廊和拍卖行也卷入造假,甚至直接参与造假。
“国外大的画廊和拍卖行,如果遇到假画,一个月内可以退画。政府执法部门对假画来源会以法律形式介入,如果发现画廊和拍卖行造假,除了坐牢等法律责任,还会把它罚得倾家荡产。为什么我们打假画这么难呢?”吴冠中说。
据了解,针对艺术品市场的混乱,许多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艺术家,连续几年在全国政协会议联名提案,呼吁有关部门完善法律,组建执法部门和监管机构,保障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提案都没有起到实质性效果,艺术品市场仍然是“一锅粥”状态。
拍卖市场如何监管
著名影视演员、收藏家王刚曾经很喜欢写实主义风格的油画,但是近几年看着油画的价格动辄从三四十万元飙升到三五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他和朋友感慨:“这些作品的死期也快到了!”的确,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活跃和繁荣,许多人跟风炒作,赝品防不胜防,给艺术品市场上的参与者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北京和畅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林伟认为,假画事件对拍卖行业是一大打击。“似乎现在人们觉得拍卖行不可靠了,是假货的‘窝点’。其实,拍卖行保真能力有限,毕竟行业人员不是鉴定专家。”他说。
王刚告诉记者,过去在琉璃厂,如果有人卖了赝品,买家就会投诉到古玩商会,请上最有权威的三五个专家一起鉴定,如果是赝品就会要求古玩店退货。如果不退货,可以带上几个人到店里“砸浆”,或者直接去捅匾,通告整个行业里这家店铺的信誉不行。当时没有诈骗罪,却有行业自律。
“当前,艺术品市场投机风太盛,新收藏者不要贸然下手。”北京一家拍卖公司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尽管拍卖行声明不对拍品真伪负责,但拍卖场上的‘黑幕’让投资者不得不防。比如一些人吹嘘自己是行家、鉴定家,经常误导投资者。”
“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才在中国出现,没有历史渊源,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华辰拍卖油画部经理李小涵说,“行业自律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在《拍卖法》的基础上有更细致的司法解释。”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