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叶永青:我一直被一种激情所征服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丹放 2009-01-23

《成都“冬天里的一把火”当代艺术周》系列访谈:叶永青——我一直被一种激情所征服


受访者:叶永青
采访者:刘丹放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2日


艺术家:叶永青先生

  刘丹放:对于今天蓝顶艺术区二号坡地的入住、纪录片《明天》的放映、蓝顶艺术家的展览,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您有什么初步的感受吗?


  叶永青:首先觉得成都还是一直保持了非常好的艺术氛围的城市。这种氛围其实是历史形成的,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成都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们不停地创造出了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持续保持着艺术的热爱,延续着艺术对社会生活敏感和影响,这种影响不但存在于艺术家社群之中的影响,也把艺术家本身的价值观等一些东西带给了这个城市。

  所以今天你能看到的这样的场面,不仅是表达了艺术家的能量,也代表着一种社会的认同。所以才会形成像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和行为。

  由此,我也想到今天这样的一个现实,比如像现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市场的萎缩,导致了对于当代艺术的质疑?也看到了很多东西都会受到相应影响的局面。

  这些局面,实际上其实都把我们带到一种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这种真实的环境就是前两年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是一种被放大的印象,这种印象其实是市场带给我们的。其实整个当代艺术很扎实的系统、氛围,我们还远远没有形成。

  那么,前几年我们看到的“火热”是市场带给我们的。或者说前两年“当代艺术的舞台”是市场带给我们的。当这种市场受到萎缩,或者是市场受到影响的时候,你就发现其实当代艺术没有什么舞台和地盘。这个时候一些非常扎实的,像成都这样的城市,我把成都形容为一个老的当代艺术的根据地,就是通过三十年来几代艺术家长期形成了一个传统,所以在这个时刻表现得特别优秀、突出。
用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当代艺术被打回原形的时候,成都这样的城市的价值和光辉就被展现出来了。它说明在一个没有当代艺术运作系统的国度,在没有市场作为支点的背景下,当代艺术仍然可以生机勃勃的。


  刘丹放:现在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很多北京地区的画廊、艺术家都在离开他们的工作室,离开北京。然后成都这边还有这么多的艺术活动,最近又是艺术周,还有新的画廊在开业。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成都,乃至西南地区当代艺术的力量正在日益强大起来呢?


  叶永青:我觉得其实没有办法做这样的比较。比如传说中像北京画廊、艺术家撤离的情况,我自己并没有感觉到,因为我也在北京。但这都是一些传说,不停地在传说,互相之间都在传说。这跟人的信心有关系,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也没有感受到。因为我身边、周围的这些人并没有离开,还有一些可能离开的人,他们可能是不适应冬天的气候,或者是他们想节省一些暖气费准备春天再来,我们目前不要那么着急地下这个判断。包括成都本身的火热,就是这几天的火热,其实也不说明什么问题。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快地做判断和作出反映。许多问题都有待观察。这些年我们习惯于拼命追逐时代的潮流和时尚,但与时俱进和热点,有时只是一种短命的话题和速朽的事物。

  我在想,其实真正有意思的,艺术真正有意思的东西,是它能不能融入到生活里面。我觉得成都的艺术家,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他们的智慧,把艺术和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故乡联系起来,而且在他们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今天这样一个能够和中国所有的艺术区不一样的版本。

  再回过头去看老的蓝顶社区,其实就是拷贝中国其它的艺术社区。其实中国艺术社区的形成,可以上溯到圆明园时期,当时那样的模式就是“艺术村”的模式,还有手工作坊的模式,通过昆明创库和北京、上海的艺术区的发展。虽然形成今天这蔚为壮观的规模,但还是一个手工作坊加卖场的模式,但是成都蓝顶二号地的群落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东西,我们完全不能小视今天出现的这样一个新的艺术社区。

  这个艺术社区在我看来,是由于它具有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它还有美术馆、美术创作和生活功能的话,它其实是一个可以被作为城市公共性和永久性的项目。因为它是能够让老百姓,让城市感受到这些艺术家生活的气氛、品质、氛围。比如这些艺术家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艺术格调,包括怎么种他们喜爱的树,艺术家的房子是怎么设计的,里面的陈设是怎么样的,其实慢慢形成了一种具有自己私人味道的美术馆、陈列馆的性质。既是创作又是生活,同时也是陈列的一种群落。这种群落其实是每个城市最亮丽的一道文化风景线。在中国,成都是开了先河的。

  另外一个,像三圣乡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把原来的农业观光休闲、农家乐的模式,加入了文化的内容,带来的也是一种原来的产品升级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功能。对于中国其它城市是具有示范意义的产业创新。


  刘丹放:通过您在北京那边从事艺术创作,您觉得南北文化和艺术创作之间大致有一些什么样的差异?


  叶永青:任何城市之间都有不同的差异,因为生活的气候、方言、习惯不一样,所以不同的艺术家总是寻找不同的方式。但是在今天,还不是我们强调这种差异的时候。其实今天的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更多的艺术家是迁徙的,是移动的,哪怕是成都的这些艺术家在成都这个城市创造了这样的创作环境,其实他们的参照、眼光是一个世界性的眼光,他们也不停地和整个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作自己的一个比较。

  十几年前,我曾经被成都的现象吸引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段小小的文字,这段文字也适用于今天:“长期以来我一直被一种激情所征服。这种激情把我们所热爱的艺术家社群的品质和我们所渴望的外部的世界联系起来。”我觉得成都艺术家就是这样的保持了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社会的责任感。


  刘丹放:这段时间跨地域性的展览有很多,相信您也看了几个。您觉得这种宽地域性的展览,在某些地方的意义是什么?


  叶永青:艺术就是建立在“比较”上面。有了这种比较,就有了衡量成就的标尺。才会有互相之间的交流。这种比较就像照镜子一样,每个艺术家或者每个城市都在找自己的性格。像我们今天看的这个展览题目一样,“方言和性格”,什么是自己的性格,什么是自我?如果没有一个镜子,就找不到你的性格、面貌是什么样。别的城市的艺术家,别的地域艺术家的创作,恰恰是你的镜子。


  刘丹放:谢谢叶老师。


【编辑: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