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多伦回顾展:上海艺术家与当代艺术考古并置(图)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2009-01-24



  多伦美术馆五年回顾展三楼以馆藏作品为主

  1991年王广义刚开始创作《大批判》

  《大批判·万宝路》

  作为上海第一家有着政府出资背景的现代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从创办之初到今天,已经整整五年。多伦五年的回顾展也在今天开幕。

  从虹口区里的老菜市场改建为一家非营利的艺术机构,五年的时间里,中国官方美术体制之外的知名人士沈其斌、顾振清、比利安娜、王南溟、朱其等等均对多伦现代美术馆有过诸多关注。而这五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艺术也正经历着从知者不多的误解甚深,到狂飙猛进的价格传奇,直至现在一泻千里的尴尬境地。一轮人事起伏,不变的,是深灰色的外立墙面和猩红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几个大字。

  依靠政府也依靠民间

  多伦五年回顾展的参展艺术家几乎囊括了上海当代艺术最一线的那些名字——李山、余有涵、丁乙、杨福东、杨振中、周铁海等等等等。不难发现,这些人几乎都与上海著名画廊香格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回顾展的策展团队中,香格纳画廊的劳伦斯赫然位列其中,这恰恰秉承了多伦现代美术馆既依靠政府,同时依靠民间力量的办馆方针。

  美术馆艺术总监陈九说:当初因为时任虹口区文化局局长的张永林拍板,才定下的改建多伦现代美术馆,而政府提供的经费,只供支付人员开支,展览经费的筹集往往还需要依靠民间力量。于是,艺术家出资、政府专项补贴、与画廊合作成为多伦办展的三种合作途径。

  但是,多伦美术馆是没有典藏经费的,现在,多伦共积攒有百余件藏品,其中包括影像作品、装置作品、架上绘画等等,大部分来自中外艺术家在大展之后的捐赠,“多伦美术馆给艺术家办展是不收费用的。”陈九说。

  当代艺术“考古”学

  回顾展上,与一楼的上海一线艺术家相对应的是,出现在二楼展厅的多是北方艺术家,但他们所带来的展品却抛弃了“作品”的概念,而是选择与作品或者艺术事件相关的物件。比如,有陈丹青向清华大学递交的辞职信和曾经用过的画板,有1991年王广义刚刚开始创作后来为他脱贫致富带来巨大名声的《大批判系列》时的照片,也有苍鑫1994年参与创作《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时写下的随感:“这些作品都有几个前提:1.以裸体的形式;2.表达一个理念;3.所需费用大家AA制。”

  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高名潞认为,“它们蕴涵的是艺术家、作品和社会之间相互交织而又复杂的历史情境。”

  这些残留物,可能是一个箱子,一件衣服,一个玩具,一张照片,一张油画,一个文件,剥离了艺术作品的炫目外衣,不再是常态当代艺术展览中的那些庞大体量、高深智慧、制作精良的作品,而是叙述和复原一段一段的历史碎片。当这些历史碎片用残留物拼贴,在现场就变成了见证历史的文物,此时观者可以透过文物本身充分阅读到具有时代特质的各种艺术特征、美学特征。当然如果它们无法呈现历史时,那也很自然地变成了没有太多意义的废物。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