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大家都会做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朱其 2009-02-10

  这几年当代艺术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798艺术区那么多的当代艺术展,有人问我“到底什么叫当代艺术?”我只能回答那些艺术很像“当代艺术”。

  

  前一阵网上比较热闹的一件情是有一个上海的艺术商人原弓最近做起了当代艺术,此前他开过画廊、做过收藏家、搞过工厂艺术区,最后发现还是做艺术家有意思。当然有人说他是因为觉得以前炒作艺术家,发现好处全让艺术家占了。既然这样还不如将资本和社会资源用来炒作自己。这当然是一种比较负面的猜测,现在艺术圈猜测别人的动机,好像谁只要做什么就是因为名利。原弓的动机我想要比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单纯,因为他不缺钱了。我倒觉得质疑他为什么做当代艺术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怎么一下子能做得这么像“当代艺术”?

  

  他在2008年至今做了四件作品:一件是参加798艺术节,北川地震时他去了灾区,还拖出一辆地震时被滚石砸遍的卡车。他把这辆卡车洗干净放到798艺术节展厅中央,在汽车旁还搭了一个用黑布围起来的录像间,里面用一个电视机和录像机放这辆车拖出来的过程。这件作品的创作形式叫“录像装置”。第二件作品是他到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在毛泽东坐着的蜡像前假装跟毛主席讲话,这方法叫“观念摄影”,即假装一个表演动作拍下摄影,这也是近年当代摄影中比较时髦的“摆拍”。第三件作品是2008年底在重庆艺术节上,他在开幕式上让两个民工把自己用绳子吊在竹竿上,然后抬上主席台,他把这作品叫做《国际了》,其创作形式当然也是时髦的“行为艺术”。近日他又做了一个《除夕》,在北川的一所中学现场的表演“鬼异”的脸。

  

  我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描述原弓的作品,也许有人要说我收过他的钱了。但我想说,原弓的艺术就是那种“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在当代艺术泡沫和市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这几年,我几乎三天两头出入798艺术区,似乎一夜之间老中青艺术家、学校刚毕业的小艺术家甚至从别的行业转到艺术圈的新艺术家,哪怕刚踏入艺术圈几个月的人,都学会怎么做当代艺术了。比如那儿摆一个电视机,屋顶上方打一个投影仪,这就是Video艺术或录像艺术;把一些现成的破家具、铁杆往墙上靠一下,把一些碎物品往地上扔一些,就是装置艺术;摆几个怪动作表演一个影视剧现场的静止画面,用照相机拍下来就是“观念摄影”;有一些技巧性比较强的艺术比如写实雕塑不会做,可以找个活比较好的美院学生替你做;最简单的写实绘画就是找几张照片拼成一张波普超现实图像,或者在这个照片结构上画一块块颜料疤痕或滴落的效果,或者像里希特那样将边缘画的模模糊糊,就是“当代绘画”了。把天安门的一个华表或者一个工厂车间原样不动的复制到展厅就叫“观念艺术”。

  

  当代艺术在八、九十年代被称为前卫艺术,因为有一个艺术信息的时间差,比如国外最新的一个艺术样式被国内一小部分艺术家知道了,然后就修改一下使用,形成“半模仿半改造”的艺术语言。这在国外是过时了,在中国却成了前卫。很多艺术家就靠国际前卫艺术样式引进的时间差,成为中国的“前卫艺术”。这种状况到最近三、五年逐渐在艺术圈失去了效应,因为现在国外的艺术资讯很发达,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上出现的新艺术样式,一个多月后就出现在国内的网站上,这样北京、上海、广州的艺术家的在十几年前的信息垄断优势就没有了,就是内蒙古、云南的艺术家甚至美院还在上学的同学也能迅速掌握最新的国际艺术形式。我前一阵看靳勒在甘肃那边用金纸包树或者动员村里人做后现代的“低俗艺术”,在当代艺术的形式上也把握得很熟练。

  

  当然,现在当代艺术圈和中国社会之间还有一个信息的时间差,即艺术圈觉得十年前就已经不前卫的艺术形式,社会公众和媒体记者还刚刚觉得很前卫。这两个当代艺术的形式传播的时间差,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做“很像‘当代艺术’的当代艺术”,以及公众对这种“当代艺术”还充满敬畏的主要原因。但现在后一种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因为很多媒体记者、艺术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这些年出国看国际大展和欧美现代美术馆,与艺术圈之间的了解国际当代艺术的信息时间差也在缩小。这当然会引起一些靠模仿和改造国外语言吃饭的艺术家的出名难度,这不是说国外艺术家没有模仿别人语言的,但是国外靠模仿别人语言打时间差的艺术家是绝无可能爆得大名,甚至在艺术市场上获得暴利的,但中国过去三十年的艺术史却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但这个利用信息时间差的扮演前卫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就像这几年在艺术博览会和798艺术区的展览上,一些小艺术家还继续胆大妄为照抄国外艺术语言,立刻被网友揭发并贴上原版作品和抄袭作品比对图。但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却是像原弓这样的有悟性的商人都把当代艺术做得很像“当代艺术”了,他也把观念摄影、Video装置和行为艺术掌握得很熟练了,而且像原弓这样的商人甚至比一些艺术家还读书多,这点很多当代艺术家可能不屑一顾,会骂什么狗匹知识分子。但就算不比赛读书和做知识分子,还有更要命的挑战是,原弓这样的商人在江湖阅历、社会游戏和运作能力上也是远在很多艺术家之上的,最后还有一条更厉害的,他的运作资本更是比很多艺术家不知大多少倍,这就成了那部分不读书专玩江湖和市场运作的艺术家的“挑战者”。

  

  中国所谓的前卫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过去三十年的模式是:半模仿半改造的语言,与一个时代性的题材结合,比如政治波普、青春艺术等,但任何题材都没有深入的体验和深刻的表达。所以都是语言和题材各作了70\%,两个平均分数高的人就算代表艺术家了。这两个东西的结合变成过去三十年的艺术风景。但京沪中心城市艺术家信息垄断的时期已被打破,控制外国展览和国内双年展机会的小圈子,即使垄断了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大家展览看多了,你参加了也不会让人觉得很惊奇。所以,近几年大家都在比赛资本和市场运作。

  

  当代艺术的成长在艺术圈似乎大体走过了这样一条“外围战”道路,先是比赛谁先占有国外最新信息,然后比赛谁先垄断出国展览的机会,现在有比赛谁占有资本市场。总体上靠得都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精神、语言创造和像培根这样的极端的艺术家人格,而主要是艺术之外的江湖策略和运作。但现在这几个“艺术附加值”项目都比赛完了:信息时间差、出国先机和市场天价,现在大家对挣了很多钱但艺术做得差的人兴奋和羡慕期也过去了。剩下还能比的,就是做真正有精神力量和语言创造力的艺术家。这是当代艺术必须真刀实枪了,没有什么真功夫之外的江湖招数可使了,得真正具有艺术思想和精神力量才行。

  

  这就是说,我们艺术圈的职业艺术家现在如果还在玩把国外语言半模仿半改造,再加上一个抢先做的题材,以及搞江湖运作,这样搞艺术并没有比原弓有任何优势。这些年艺术家之间在语言手法和题材上的时间差基本缩小为零了,有些优势实际上是靠市场运作和大画廊的资金支持撑着,但资本游戏又怎么玩得过新杀出来的商人出身的艺术家呢?原弓和许多刚入艺术圈的小艺术家对“当代艺术”语言形式都掌握得很熟练,而原弓这样的有社会阅历的商人,对时代的政治和文化题材的敏感度不会比艺术家差,论“社会历练”和江湖道行,艺术家绝对不是商人的对手。

  

  也许有人说,我们比原弓做得更观念艺术更学术。前一阵《南方周末》搞2008年中国文化原创榜,邀请我担任推荐委员,有个记者来采访我,问为什么不选在报纸榜单上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都是《南方周末》征集来的今年最好的观念艺术,有些作品的题材还有本土性。我跟记者说,这些今年不错的观念艺术其实也就是“很像‘观念艺术’的观念艺术”,我不认为中国有真正的观念艺术。这些年,不少所谓不错的当代艺术实际上只是在表明这个艺术家在做的语言跟国际上最前沿的语言接轨了,然后又用这种接轨的国际语言表现本土题材,比如煤矿、底层社会、政治,这就是告诉艺术界他的作品有本土性,但这个题材本身是否有深入的灵魂体验和深刻的精神思考,实际上没有。

  

  我觉得观念艺术在中国其实只是做得像“观念艺术”。西方的近现代艺术从十九世纪末分成两条主线,一个是表现情感、主体、体验和情绪,如表现主义、左翼艺术等,这是重“体验”的;另一个是进行从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的形式主义艺术,以及像极简主义、概念艺术等观念艺术,这是重形式实验和“观念”的。形式实验背后其实还是“观念”。这两条主线的背后一定有两个核心的本原,是中国人不可能触摸到的。前一条体验主线是基督教的灵魂,后一条观念主线是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理念论。观念艺术属于后一条主线,即西方观念艺术的真正出色的艺术家都是有哲学根基的,像约翰·凯奇、科瑟斯,他们的哲学基础不要说中国的艺术家,恐怕很多中国的哲学史学者这一百年能真正摸到西方哲学理念核心的,也基本上没有。

  

  所以,现在观念艺术和无技巧的当代艺术形式都只是在比赛谁把国外的新艺术潮流做得更像而已。其实对国外当代艺术的形式的把握,从很多80后艺术家的装置、Video作品看,形式表面已经都把握得很好了,这个把握也只是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变体,比如把一个实物拉长或者让它膨胀,或者把两个不同质的物品在某一个有关联性的细节上对接,但这很难说是真正的观念艺术。因为这种形式的所谓“本体”观念在“007电影”的片头都用得很熟练,只是属于一种商业设计或者商业影像的视觉手段罢了。好莱坞的一些商业电影都在用达米恩·赫斯特的视觉形式。

  

  中国艺术在未来十年,重要的不是观念,而是体验。为什么体验比观念更重呢?因为与其我们在做永远把握不了哲学本体的“很像‘观念艺术’的观念艺术”,还不如总结时代的精神以及自我的灵魂体验。现在70后、80后一代有部分艺术家的注重自我体验的表达,但这种体验还缺乏一种灵魂的激情。近几年当代艺术充满了“很国际”的观念作品,但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既没有真正的观念,也没有内心深处对时代精神和人性的深刻挖掘。当代艺术的主要问题在于精神虚无主义,或者自恋自足的小资趣味。

  

  很多老艺术家或者70后艺术家早期之所以受到关注至今还让人记住,我想不是因为他们使用了“很国际”的语言,也不是他们达到了俄罗斯巡回画派那样的思想境界,他们至多只是记载了一段这一代人的时代体验,并将集体图像和西方的图像方式据为己有,这样所谓代表性的艺术都成了时代的插图,而不是真正个人的精神肖像。在过去二十年所有成名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还看不出真正强大的个人灵魂和自我深入。我想当代艺术的职业艺术家要面对原弓们的挑战,也唯有在这个事情上做得更出色。如果中国艺术在今后十年还是靠模仿改造国外语言,加上找一个题材,修改公共图像。那么,原弓们的当代艺术还真有可能代表一道风景。我这么说并没有贬义。因为现在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成了“半艺术家半商人”,原弓无非是“半商人半艺术家”。在某些时候,原弓倒是商人味道越来越少,而许多艺术家却商人味道越来越浓。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