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许志平:当代艺术推手谈 “收”与“藏”的辨证

来源:世界艺术 作者:宁宁 2009-02-18

  推手原为太极武术用语,近年泛用于推动某工作之杰出者,许志平恰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之一,他的平艺术画廊从上世纪94年开始涉足收藏界,养韬聚略,拼杀出了自己的一片疆土,在台湾和东南亚及大陆收藏界享有盛誉。时下许多如日中天的艺术家都是他很要好的朋友和伙伴。有此收获,我想绝对是与他的苦心经营和人格力量难以分开的……

  艺术家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记:您什么时 候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

  许:1994年就来大陆做油画了,那时刚20几岁,尚扬、许江、罗尔纯都是我最早代理的艺术家,那时台湾比我早的就两家:山艺术基金会和汉雅轩。

  记:平艺术原来是叫新墨色画廊吗?

  许:对,当时代理的有广州的尚扬,还有杭州的许江、井士剑。之后是毛焰,再到山东的闫平,1993年香港油画协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油画》,第一名和第二名是冷军和石冲,第二届就是毛焰和闫平。那年年关前后坐火车到南京找毛焰,人山人海,还被“黄牛”给骗了(笑)。和丁方合作是这两年的事,圆明园时期,丁老师的画已经被台湾一个藏家搜刮一空,我是通过台湾藏家介绍认识丁老师的。

  记:您也经常参加大型的拍卖活动吧。

  许:对,我经常去佳士得、苏富比等大的拍卖会,这样比较客观,国外媒体是不把中国境内的数据作为记录的,认为有水分。

  记:798现在基本上是中国艺术基地的品牌。

  许:国外艺术机构的进驻对798是件好事情,798的精神在哪里?让德国人、美国人、法国人看看,确实很棒。现在去北京不仅要到长城、故宫,还要去798,它已经是现代中国新文化生态的表象,是艺术新生命体现的最前沿。泡沫是价格的泡沫,事实上,从这儿辐射的区域,从一号地到宋庄,包括附属艺术机构:咖啡厅、艺术书店、杂志,都是在这个食物链下生存的。

  记:您一开始就做当代艺术?

  许:不,一开始是做水墨,那时叫现代水墨,有台湾的刘国松、陈其宽、何怀朔,还有香港的方召灵、吕寿琨,两年后转做中国油画,那时20多岁,没什么知名度。当时认识第一届台北市美术馆馆长苏瑞屏,经他介绍,我帮刘国松卖画,就这样走进了这个体系。刘教授是国外回来的大师,当时很火,他有一个知名代理人,叫hughmoss,也叫水松石山房,是个独立经理人,他闻名世界的是鼻烟壶,还收中国当代水墨画。苏瑞屏给我写的推介信,后来就开始和外国人打交道了。

  那时特别喜欢吴冠中的画,后来经刘国松的推荐函,几经辗转找到了他的代理人。1993年一张画卖了30万港币,我赚10\%,每次钱太多,他不会数,一捆一万把钱存进银行,再去他们家拿画。

  记:将一个艺术家推成功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许:其实一个人是推不动的,像严超,第一棒我推得动,接近高端时,就需要国际合作和一定的经济实力,可能就需要第二棒来接手。对艺术家而言,能不能在亚洲有自己的位子,有个图像是自己的,是很重要的。

  记:您画画吗?

  许:以前喜欢吴冠中的画就去临,我知道他用万宝龙墨水签名,不会发绿,所以看颜色会辨别真假(笑),我本来是学经济的,现在我的员工也不一定非要美术系的,因为绘画是很主观的。94、95年我挑的艺术家差不多都没有掉下去的。现在很多拍场老艺术家不如新艺术家,比如三、四十年代的艺术家,现在70、80年代的艺术家不久就超过他们了。他们60年代一张画是一千美金,现在三万美金,这种画家推不出来,除非他像赵无极、朱德群,人们真的喜欢。

  记:您现在主要是侧重推广年轻人吧。

  许:基本是这样,岂梦光是60年代的,严超是77年的,再就是80年代还没有曝光的。我没有在大陆设画廊,但也推了很多中国艺术家。甚至以后,明年如果在798找好地方应该很容易(笑)。因为租金肯定落下来了。

  记:做年轻艺术家的升值空间大一些,是吧?

  许:老画家有太多过去,除非藏家群很扎实。东西越谨慎,市场就不容易泛滥。艺术品最重要的就是“稀有”。严超200×150厘米的画,大概6万-8万人民币,在这个阶段推,不太可能腰斩,5万就有可能。画廊推艺术家都有基本成本,但50万就不一样了,为什么最近的画标底价的,每拍一次就降20\%。

  谁买第一棒就赚,谁买2007年下半年的就亏。我觉得2009年的买点很棒,画廊会很理性地定位。画家还是要持续画的,所以没有景气不景气,只有争气不争气,要有争气的好画廊推新艺术家。其实2005年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风险最低,当时我在北京的画廊想买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差5\%没谈成。现在不能进了,过50万就不能接纳了。如果量控制得好,卖出去也是在好收藏家手里,没抛出来,就还好。

  记:金融危机受影响最大的是哪类艺术家?

  许:只要有好的合作画廊,基本上不会跌得太离谱。虽然一线艺术家已经达到一个状态,但如果不跟画廊合作,也会很危险。还有一点很重要,台湾藏家会问这是什么牌,是中国牌、亚洲牌,还是世界牌,也就是说流通范围越大,抗击力就越强,比如京派、苏派、浙派只是区域性流通,那就很危险。李松松的画价格很高,一直没有掉,因为他是从瑞士画廊开始做的,好作品都在欧洲。

  2005、2006年,中国艺术家开始大转变

  记:卫天霖的画在台湾多吗?

  许:不多。1997到1999年,台湾很不景气,那时香港有市场,可以卖给欧美人,可欧美人不买卫天霖的,而是买后89那些人,比如岳敏君、张晓刚,价钱可能高一点,窗子大的一张可能要两万美金。

  我从事代理经纪的十余年里,了解了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被低估100倍的艺术品,但我知道它一定会回到正常。我94年买许江的画是两千美金,买尚扬的几千美金,还可以挑很大的。台湾美术学校毕业研究生的,大概要卖两、三千美金,我总要买的,我觉得这就是价值观的落差。在圆明园末期,杨少斌、方力钧是4000-5000美金,那时他们都有国外代理。罗尔纯也是2000美金,包括尚扬、许江、闫平,他们是学院体系的,而圆明园是非学院体系,我觉得他们是被低估的。我没有找学院派,如果当时走那个体系,我就输了。那时我也没有去四川,因为山艺术基金是在那边扎点的,好的圆明园几乎都是香港汉雅轩的。我只能大江南北扫一次,规划就是1000万人民币,花完了,就要打包了,因为这要放五年、十年才会发酵。2003年有一个高峰期,我和股东去上海,画廊都好漂亮,一看到许江,10万美金了,井士剑是6万,但他们都是借来的,卖不掉,没有画家,在价格上全部倒掉了。SARS以后,上海、北京才真正出现所谓的画廊,以前都是寄售,1995年到2005年,我开始做文物,2005年又重新做新艺术家。

  记:从2005年又开始做当代。

  许:对,两方面同时进行,但不能用1995年的逻辑看艺术家。圆明园不见了,就去宋庄,2006年的夏天,不知怎么逛进尹坤的工作室,他刚好转变风格开始画大头娃娃,挺有趣。我发现2005、2006年时,很多中国艺术家开始大转变,SARS前的风格很传统,SARS时沉浮了一、两年,05年开始大转变,我看到大娃娃胖胖的,憨憨的,挂满墙,尹坤这个人也挺好,我当时就要买,朋友说,你冲晕头,喝人家两杯茶,买那么多(笑)。我记得一张1.5万人民币,买了十几张。

  什么时候“中国制造”变成一种荣誉,中国艺术就大抬头了

  许:2009年如果有好的画廊,比如亚洲艺术中心、唐人、圣之空间推年轻画家,而且是纯粹艺术性的,画得蛮好,那市场就会慢慢起来。其实80后、70后的艺术家,在2005、2006年开始转变风格,时代感很强。好的艺术品10年后才发酵成长。现在都太短了,一年就要看到成果。09年的过50万都很贵。此外,艺术品不要像“中国制造”,“中国制造”打在上面,好像一个劣质品。什么时候“中国制造”变成一种荣誉,中国艺术就大抬头了。中国100位当代排名,第一名跟100名差100倍是不合理的。他们没有重要到不可取代,只是被发现得比较早。中国当代艺术成熟可能要到下个10年、20年,因为受德国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印象派影响,尤其是里希特的影响,需要时间去整合和消化。这两年,中国的艺术品太贵了,人们转向东北亚、东南亚,80\%是因为便宜。但中国的东西肯定比东北亚、东南亚的具有耐性,韩国的艺术品有中国养分在里面,日本,要么是卡漫,要么是浮世绘,卡漫的鼻祖也不是日本,是迪斯尼,它只是制作精细,在“艺” 和“术”上,他的“艺” 大于“术”。可能中国人会觉得,我的“术”大过“艺”,其实应该“艺”、“ 术”兼得。

  我跟台湾藏家聊过,从北京、上海、广州到新加坡、吉隆坡、韩国,超过300家画廊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家,却没有300个有效的艺术家被平均分配,好的画廊可能有8-10个,不好的就没有或者做二手,做二手的肯定被淘汰,他没有主力画家,没有品牌,也没有库存。90年代,台湾画廊活下来就是因为有库存,10年后,变10倍了,卖一张可以支撑很久。

  往往太大的画廊也不好撑得起。欧洲画廊会比较好,因为卖到国外的价钱很棒,李松松一张画卖15万欧元,跟他聊过之后,我就觉得不贵,因为量很少,作品很棒,而且大都在国外。

  每年艺术家的百名排位都会有变化,蔡国强肯定不出前10名。夸张地讲,古根海姆就是靠他在撑着,老外看他炸出的东西觉得很稀奇。我觉得前F4不改变风格是很危险的。艾未未做东西很有气势,之前好像一家英国杂志谈到20位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中一个是蔡国强,一个是艾未未。他作品不多,但有艺术性、概念性和延展性。300家画廊,中国有效的就100个,怎么分配呢,那就是淘汰,如果我的艺术家里8个淘汰成4个,我可以活下来,只剩下2个,我的画廊就关了。如果有接棒的,那我有库存,把他签走,肯定要超过我的价钱,而且我不会乱丢,艺术家也没有偷卖画,我就生存下来了,可以用钱签新艺术家,开始新合作,这就是良性循环。

  记:艺术家自己操作市场是不是相对很危险?

  许:达明·赫斯特打破了所有系统,可他是天王啊,他跟拍卖公司有好多年的默契,和画廊的关系维持得也很好,表面说直接和拍卖公司合作,其实曾经合作的几个画廊也在私下使劲。这次去买的超过一半是新藏家,240件,238件成交。那时是九月下旬,刚好是海浪的第一波,没这么严重,现在肯定不是这样。

  记:听说受经济危机影响,他的公司也在裁员。

  许:肯定要裁,因为制作部当时有近60人。按正常想法,画家是不适合在第一线的。有的更厉害的,是画家,还开画廊,直接面对消费者,食物链就乱了。

  记:有的画家干脆自己做经纪人。

  许:他活在自己的机制里,肯定是原地踏步,没有市场因素和人为操作,不会有很高的价格,此外保持藏家和艺术家的神秘感也很重要。因为有的藏家看到还有代工现象,如果不接受,就会很尴尬。直接跟艺术家接触,最后的神秘感都没有了。

  记:您经常来这边啊。

  许:每月来都要到798、一号地和宋庄,这是必经行程。

  记:也挺辛苦的。

  许:这是我的兴趣和工作,又能赚钱,就不累了(笑)。每次来,艺术家都能给我惊喜,我们可以交流,但不影响艺术家创作。签合同去画和自己乐意创作是两回事。观者会读出来的,不好的作品出来也会有人丢的。

  记:有的画廊或经纪人对艺术家的框框就比较多。

  许:有的画廊在奥运期间,要求艺术家画水立方/鸟巢,但如果这两个月没有卖,那就变成过流行的东西了。这样艺术家就会很烦恼,很挣扎。我觉得这样的人可以当卖鱼、卖面的老板,但不要当画廊老板,开始你喜欢他什么?就是喜欢他当时的状态,那就往好的方向去做,艺术家喜欢就多画,不喜欢就不要画,和艺术家合作要讲究方式和方法。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