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后视镜”陈宇飞作品1984-1996回顾展在玛吉画廊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栋栋 2009-02-21

  昨日,“后视镜”陈宇飞作品1984-1996回顾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玛吉画廊开幕。现场吸引来了众多艺术青年和爱好者的参观,同时还有相关批评家、收藏家以及行业精英人士出席了开幕现场。陈宇飞的艺术最初成长于85新潮时期,从84年的个展到86年的珠海幻灯展,再到88年美术报的新潮艺术家专栏与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陈宇飞有着典型的80年代艺术家的简历。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造型、空间、材料等绘画语言上有着各种实验,闪现出了他其后的一些基本语言与母题,但总体而言,80年代的陈宇飞属于一个孤独的形而上主义者,专注于用绘画这一四边形的世界从他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中抽离出一些基本的意象和形式,画面有很强的设计感。


现场作品



现场作品


现场作品


批评家王南溟、王小箭和策展人鲍栋


左起:策展人鲍栋、艺术家陈宇飞、99艺术网总监杨凯、艺术家俸正杰、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夏季风

  90年代,陈宇飞画面的背景突然向前翻滚。在很多作品中,背景与主体不再区分,而是纠缠到了一起,更确切地说,陈宇飞取消了背景,主体占据了满幅的画面。面对他的主题,陈宇飞不再有距离感,当局者迷,不见森林而只见枝叶——90年代的陈宇飞处于一种管窥的视觉中。他对90年代中国世相的观看是一种肉眼的观看,这种观看裹挟着欲望,因此令人不安、焦虑,甚至感到虚无。而正是由于意识到了虚无,思想才拥有了力量。在这里,陈宇飞完成了他的又一次转变,或者说跳跃——他确定了自己的存在主义主题。

  陈宇飞的人文关怀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因为他一直保持着保罗·蒂利希称之为“存在的勇气”的东西,即一种赤裸地体验当下社会的意志,这包含着对存在状态的敏感,以及对存在之可能性的想象。因此人文主义在他那里不是一种外在的教化,而是一种自我实践,这必然伴随着一种自觉的历史意识。换句话说,陈宇飞的作品本身就已构成了一种历史意见,他通过自己的个体视角的陈述,建构了90年代形象的一种。

  “后视镜:陈宇飞1984—1996回顾展”集中了陈宇飞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出他将现实感受化的过程,面对现实资源注入心理活动痕迹、将原现实情景转换为意象化现实、以人道主义的关怀来阐释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创作方式,以及在社会商业化的进程中对作为主体的人及其生命过程的深刻思考。


【编辑: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