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Wojnarowicz:Rimbaud in New York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领先的一本杂志Artforum杂志的厚度可以和电话簿媲美,每期都超过500页的杂志密密麻麻的都是画廊的广告。而今年的情形就大不同了,Artforum目前已经缩水到了200页,很多画廊广告都已经消失了。
就从这个现象作为入口,让我们来看一看以前和现在发生过的那些和艺术有关的事情,看看历史是怎样一遍遍重复的。
我们都知道,当代艺术的第一次真正的繁荣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时候,安迪-沃霍等波普艺术家的登场让艺术一下就突破了原来的格局,就从那时候开始,艺术从一个小圈子的兴趣一下变成了娱乐行业的一部分。那时候,波普是那么的流行,而消费波普的现金又是那么的充裕,那时候艺术几乎成了一个吸金机。但这样的繁荣是短期的,后来的越南战争和种族主义把这个国家的注意力弄得分崩离析。七十年代初期,纽约的经济处于破产的边缘,到处都是大流血,就业机会寥寥。从那时候开始,一些没赶上好时光的艺术家过上了一种相当贫困的生活。那样的低迷状态持续的时间超过了十年。
而现在发生的情形和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情形何其的相似。在当代艺术一片繁荣的过去10年里,每一年,美国各个艺术学校都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输送出数以千计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机会往往是在画廊,拍卖行等,他们都是公共关系专家。他们当中也有些人成为了批评家,策展人,编辑,出版商和职业理论家——他们定期更新着对于“欲望”的最新解释。
画廊和拍卖行的从业者,还有这么多的专家,直接或间接从艺术这个行当里获得工资。而这个行当里的操盘手,比如经销商,经纪人,艺术顾问,投资人,法律顾问,这些人的作用往往体现在近些年层出不穷的各种艺术博览会上。这些博览会是艺术进行市场营销的关键性舞台。艺术世界的那些操盘手们操纵着和市场有关的所有细节,他们定期的查阅艺术学院的学生作品,从中选择出新的人才,帮选择出来的人才做职业规划···经过这么一个庞大的运营体系和准确的市场测算,这些人最终决定了市场上卖什么。而有钱人们是不介意加入这个游戏方阵的,他们握着手里的钱坚定的把艺术吹成了一个大气球。
而就在去年的后半年,随着经济的崩溃,那个大气球也被吹破了。而且,这个崩溃的残局看起来要旷日持久。
这几年要从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现在就要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发愁了,这时候,能在艺术这个行当里能谋到一碗饭吃是幸运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的面前都保证有这么一碗的。年纪轻轻就已经能高价卖出作品的事情也不会经常发生了。在未来的几年,甚至是十年,还有很多发生在艺术和艺术家身上的改变会出现,但要预测具体的会是什么情形还不是那么容易,这个难度等同于现在要对将来的经济做一个预测。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