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此时此刻,总会想到昆剧《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句台词:“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第二届”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从3月中旬起又将在东方艺术中心拉开帷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戏曲名家带来了12台代表当今戏剧最高创作水准的经典剧目,为期一个月的“长三角名家名剧月”让我们迈步艺术长廊,走近传统文化,欣赏戏剧的美丽与精彩。
去年3月举办的第一届“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15场演出吸引了15000余人次的观众走进戏剧殿堂,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观众是第一次接触戏曲,平均出票率达到了80\%,将近半数的演出一票难求。为此,我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是《不进剧场,怎知戏曲之美?》。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长三角在区域联动发展中,各自都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强长三角区域文化合作,就显得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不仅满足了长三角地区戏迷的文化需求,更是开通了用经典剧目普及戏曲艺术的有效通道,我们应该把这项活动常态化,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
时隔一年,第二届“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又准点响锣了。为了区别于现有的天蟾逸夫舞台偏重于传统戏曲的演出特点,在剧目的选择上,“长三角名家名剧月”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参加演出的大多是新创作的戏剧剧目,是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各个剧种的代表,传统戏曲吸收了时代审美的舞台元素,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值得一赞的是,为了拉近当代观众与传统戏曲的距离,还配合举办戏曲欣赏讲座,名家充满感性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引领,使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建立了一种亲切的关联,为戏曲艺术的普及寻求到一种有效路径。
作为浦东的一个文化地标,东方艺术中心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现代的时尚的,走进这样一个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剧场,欣赏名家演名剧,是一次全新的艺术体验。上海历来就有文化大码头之称,一批批新的文化设施的拔地而起,为上海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绣上了精致而又漂亮的文化标记,她不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优秀文化前来展现艺术魅力,而且更成为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的名家好戏表演的舞台。为观众奉献更多的精彩演出是东艺人坚守的艺术使命,怀着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艺术和戏剧艺术家的敬重,东方艺术中心表示要在“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地把“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坚持办下去,这是对热爱戏剧的观众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一个真诚的许诺。
在戏剧演出市场并不景气,传统戏曲院团处境艰难的大环境下,对东方艺术中心创办“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的演出所具备的勇气和胆识,除了深深地感到敬佩之外,更由衷地希望把“名家名剧月”打造成一个不仅在“长三角”,而且更要在全国叫得响的响当当的民族戏曲文化品牌,这就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名家名剧月”品牌的辐射和吸纳效应,筑巢引凤,有了这样一个展示名家风采和名剧魅力的舞台,就会有更多的戏剧名家带着他们新创作的戏剧精品来到这个舞台上竞相亮相,这对戏剧的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有着积极的推动力。如果我们用开阔的眼界来举办“名家名剧月”活动,在演出单位的选择上,可以在以长三角为主的大框架下,适当吸收其他省市地区所属院团的名家名剧来演出,既丰富了演出的内容,也加大了艺术交流的范围,这对提升戏剧艺术创作的整体水平是有好处的。
在过去的30年里,长江三角洲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带,在全国的经济中处于领先地位。进入新世纪,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经验,在路径创新上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通过举办“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的演出活动,这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也加强了长三角地区戏剧人的艺术交流和合作;因为她代表了当今戏剧的最高创作水平,所以这样的演出,意义已经超越了常规的商业性,既带有弘扬传统戏曲艺术的公益性质,又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人的责任意识,长三角的各级政府部门也要给予有力的扶持。文化与经济一样,长三角的戏剧艺术也要走合作双赢的发展之路,在并不景气的演出市场中通过这样的演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文化也是生产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产品,这不仅是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优秀的文艺产品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年,“世博会”将要在上海举行,届时,将有7000万人次的中外游客来沪参观,充分发挥“长三角名家名剧月”的辐射效应,为“世博”准备丰盛的文化大餐,要从现在做起。我们要把办好“长三角名家名剧月”作为探寻戏剧艺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路径,这是举办跨地区演出另一层更深远的意义。
【编辑:叶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