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田华丰:各搞各的,从头再叙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田华丰 2009-03-10

  一个朋友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去看一个很有可能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展览呢?这个很朴实的问题却让我考虑了很长时间,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一些“精英文化”不断地向“深处”走,不知不觉中与大众文化渐行渐远,普通大众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艺术解码才能搞清楚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的意义所在。当代艺术圈子越缩越小,“圈子”边缘的鸿沟与裂缝也似乎越来越明显。甚至连不少在画廊或美术馆工作的职员都常常因此而困惑,需要不断地向展览策划人以及参展艺术家询问那些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理念。所以,此次台北当代美术馆将“艺术教育推广”作为了“各搞各的”展览中重要的一环。为此,恐怕我得从头谈起,权当抛砖引玉。


  让我们先来谈谈当代艺术。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样,但有一点很多人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状况。从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开始,人们就在不停的寻找新的方法和工具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我们总想要知道,除了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游戏规则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玩,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方式或者角度去理解和改造哪怕是娱乐一下这个世界?能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能不能让我们用已知来创造未知?…在当代,一些具有较强“理论理性”的艺术,已经明确为一种人类探索自身主观认知边界的工具。这种艺术是不局限于行业的:爬楼爬出了新意是“跑酷”的艺术;股票玩出传奇是投资的艺术;打仗打得创新是战争的艺术;用人用的不拘一格是领导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艺术作为一种工具,使人类的生命“意志”不断对象化于客体,持续扩大人类的生存基础,让人拥有更多的意识结构与生活经验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当代艺术的过程,就是艺术家试图通过一种创新的方式或角度,把独特的自身经验和态度作为语言附着在一个特定的媒介上,来传达给我们一种具有时效性的意识、观念或激发观众对其主动的思考。当一件当代艺术品没有处理好相关问题的时候,它可能就只是一件工艺品或者干脆就是垃圾;反之,将形式、观念、语言和时代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品,它就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道”,甚至揭示生命本身。看似简单的一个当代艺术展览,其实就是一个 “道场”。而我们观看展览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寻道解惑的过程。


  此次由顾振清先生策划的台北“各搞各的”当代艺术展可以说是2005年他在北京798艺术区策划的“各玩各的”展览的姊妹篇。顾振清先生在此次“各搞各的”展览中倡导的打破“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同构”以及“创意趋同化”,实际是基于“各玩各的”展览主题之上的,他在那次展览前言中写道:“‘各玩各的’来自一些艺术家的共同立场,其实是对全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一种不合作态度,是对消费社会决定艺术市场狂潮的一种不入流态度,是对艺术圈内风行一时形式主义倾向的一种不参与态度。‘各玩各的’ 当代艺术展设定的语境是当下社会现实,面对的是现代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由此导出此次展览的理念。即“各搞各的,是艺术家试图摆脱既有艺术体系生成和对抗体制收编的不断努力…各搞各的,是每个艺术家相互拉开距离、渐行渐远,各走各的个性极端,以行动验证对自己的重新发现。”


  那么,要更好的理解“各搞各的”,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全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消费社会决定艺术市场狂潮”以及“各走各的个性极端,以行动验证对自己的重新发现”的相关问题。


  关于“全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其实说的是一种规则,一种秩序。此次的世界经济危机应该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美国利用自身世界金融中心(资源分配中心)的身份和他强大的软实力,通过一个又一个更大的泡沫和谎言向全世界所有投资者骗钱。然而大家争相把资金投向美国并不断扩大美元储备的同时,美国人自己却滥印纸币不断掠夺更多的财富。为了继续鼓励大家的投资热情,继续维持经济繁荣的假像,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惜让没有还贷能力的穷人贷款买车买房以维持经济链条的运转。这种恶性循环最终由于穷人无法还贷而原形毕露,资金断链,美元贬值,全世界的投资者血本无归,从而引发了百年不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而让人目瞪口呆的是,美国新推出的上万亿美元救市计划的主要资金还是来自于发放新的国债——还是拿别人的钱来办事。而且其他国家还必须要买,谁让你有那么多美元储备呢?(中国就有2万亿美元)所以你不能看着美元贬值不管(美元系统一旦崩溃,各国外汇储备和美元国债瞬间蒸发,大家一起遭殃)——这就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教国家一直宣导的所谓“全球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实际上人家是通过制定整个游戏规则,算准了你不可能袖手旁观。玩来玩去,到现在才知道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其实是各国一起被赶进了由美国人开的赌场而已…然而为时已晚,上了赌桌,你就是输家。


  同样的伎俩美国人也用在当代艺术上。这就是“消费社会决定艺术市场狂潮”的体系。正像河清先生在“美术同盟”上介绍阿兰•哥曼(A!ain Quemin)的《国际当代艺术:体制与市场之间》一书时所说的那样: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国人成功地在战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假如我们把1964年第一位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在威尼斯双年展获奖看作“美国艺术”国际地位的确立的话)楞是凭空把一个艺术“边缘”国家推到西方当代艺术“中心”的位置,从此成为了新艺术规则的制定者。同时,美国人通过鼓励和资助各种形形色色的艺术基金会、博物馆、艺术展览等等,建立起艺术品市场有史以来最有效的、最庞大的商业化作业系统,将新教重商的特性与文化艺术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当年法国的收藏家买艺术品大都是长期自家珍藏鉴赏。而今的收藏家,特别是美国收藏家,都是‘短期战略’,买进是为了更高地卖出,做的是风险投机买卖,与股票无异。”而且,在这套系统中买家的地位越来越重,“…如果某大画商或收藏家看好某艺术家,那么博物馆、艺术中心和双年展等艺术体制会密切配合。跟风而上,共同炒红那位艺术家。我们还记得纽约犹太大画商莱奥•卡斯特利(Leo Castelli)在推出美国波普艺术、极简艺术和观念艺术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劳申伯格•钟斯,还有美国当代艺术的‘教父’沃霍尔,都是这位画商捧红,然后大赚特赚...”就这样,消费与当代艺术直接、有效地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决定艺术市场狂潮”的体系。


  由此看来,世界各地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及由美国人或被美国理念同化的策展人策划的双年展等等也无非是一种工具,但这些工具不仅仅会为美国艺术炒作赚钱,抬高地位,同时那些耀眼的光环和金钱的诱惑更让全世界人坚定的抛弃自身的文化艺术信念,对西方当代艺术的构建体制视若己出,顶礼膜拜,甚至形成一种可怕的“群体意识”。可能会有人因为一些国际当红的亚非拉艺术家及策展人而对此提出异议,但如果我们把这些人现在的主要居住和工作地而不是国籍都一一标注出来,我们就会发现:“西方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不过是个美丽的幻象”。可悲的是,很多被这种“群体意识”奴化了的艺术家和策展人前赴后继,用毕生精力将别人的体制和规则不断完善,忠心耿耿,奉若经典,只为了让自己成为那个群体中被认可的一员。从而完全迷失了自己,成为了别人进行消费和意识奴役的玩偶。


  其实,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好,当代艺术市场泡沫也罢,无非都是我们迷失在由别人制定的规则和方向中的结果而已。我们游荡在被别人赋予的“群体意识”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所以我们要“各搞各的”——“各走各的个性极端,以行动验证对自己的重新发现。”去群体意识,去规则化。这正是艺术的基本性质和理念之一。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作为一种理解的工具,一种让人更好的生存下去的工具,会不断的扩展人类的认知边界包括对自身的了解,最终使人“自觉”,从而建立一个独立于客体之外的独一无二的主体意识结构。从哲学上讲,主体意识结构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将艺术最终有效作用于时代(实效性)的现实经验的前提。


  “群体意识”的背后是理性知识的支撑。而理性知识并不是生命的意义和本源,它只是人类赖以谋生的思维工具。“创新”和“自觉”应该是“生命意志”与理性知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拿前面的例子来说,现在的经济全球化体制和西方当代艺术的体系,最初就是作为一些人“自觉”和“创新”的产物出现的,这些人的“意志”首先作用于“自觉”后的主体意识结构,然后利用理性知识工具在客观世界中将其构造完成。经济全球化体制和西方当代艺术的体系从诞生运行到现在,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而演变成人们生活经验的新的理性知识和生存须知,进而成为“群体意识”。而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这种“群体意识”,比如“后现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


  事实上,人们长期注重知识理性而忽视生命意志。自苏格拉底开始,人们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追求逐渐演变为对理性知识的膜拜,知识成为了生命的主宰,到今天,此种情况尤甚。由此才一度导致“群体意识”以及“精神同构”的流行与泛滥,时下的当代艺术也未能幸免。这正是此次“各搞各的”追求“自觉”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个人或组织,如果思维方式或结构过于单一,势必会走向衰落和灭亡。尼采、狄尔泰等人都曾经指出过,借由“理性知识”的群体意识压抑个体生命意志的这种“精神同构”状态存在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即使是作为“理性集中营”的科学也不可能解释自身的意义问题。实际上,自从上世纪爱因斯坦、海森堡和布罗格里发现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后,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就宣告了“确定性”的虚妄。这表明了绝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由“理性知识”构建的“群体意识”也同样并非一条康庄大道。我们所能真正拥有的恐怕只有由生命意志所产生的“信念”。在一个群体中,你我所拥有的不同“信念”或者说多样的主体意识结构才是维持生命不断“生成”(创新)的运动状态的保证。而人类在用知识理性一只眼看问题的结果,只能是陷入无尽的空虚。


  真正的艺术最终是对生命意志而不是知识理性负责的。在面对人们的困惑与迷茫时,艺术的“超限性”也许正是人最好的心灵鸡汤,她让我们的生命意志总能在知识理性的枷锁中找到出路与救赎。“各搞各的”当代艺术展览及其艺术作品正是就此问题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看得更多,走得更远。通过“各搞各的”,我们能够积累庞大的多样化的“自觉”的个体经验。这样,我们就能够维持生命在相对时间线中不断“生成”的“自然”状态。

相关链接:
各搞各的:歧观当代
“各搞各的:歧观当代”展览现场组图
“各搞各的:歧观当代”展 台北当代美术馆开展

【编辑:姚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