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专访周斌------成都行为艺术的一次变脸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丹放 2009-03-11

采访者:刘丹放
受访者:周 斌
采访时间:2009年3月8日

  刘丹放:您们此次的展览仅仅展出一件现场艺术作品,而这一件作品就有6位来自现场行为和现场音乐两个领域的艺术家。那么为什么这次这个活动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六个人同时做一件作品呢?

  周斌:在行为艺术领域我们已有了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近些年也参加了不少国家的行为艺术活动,所以这是一次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实验。成都的行为艺术和实验音乐的创作都很活跃,我在2001年开始和音乐人欢庆合作过四个现场作品,但随着欢庆移居大理而终止,去年我在以色列街头巧遇美籍华人音乐家李带果,趣味相投,便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

  刘丹放:也就是说,这其实也是一个行为和音乐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个实验?


  周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存在现场的即兴创作和现场艺术家之间、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刘丹放:我们都知道,此次参与艺术家当中的3位行为艺术家在成都都是非常有名,并且是一直在为行为艺术而不懈努力的艺术家,也都有不少优秀的艺术作品。那么,您和李带果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是以怎么样的一个标准来挑选这六位艺术家的呢?

  周斌:
没有很严格的挑选艺术家的标准,很随机,我不能说这是最佳组合。音乐家是李带果在选,他们有过合作,都是成都最好的音乐人之一。

  刘丹放:我刚才了解了一下,像这种跨音乐和行为媒介的现场艺术表演形式在成都还是第一次,那么,这样的一次艺术作品演绎,是否就意味着跨媒介的行为艺术是成都行为艺术的一次变脸?

  周斌:
应该说是一次较大幅度的实验延伸。

  刘丹放:
这次来有很多做行为的年轻艺术家来到现场观看你你们的作品,相信此次作品的成功可能会对他们在艺术创作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不是您说的这种延伸,就是对将来他们的艺术创作的影响呢?


  周斌:
影响多少一定会有,实际上行为艺术的创作方向和方式有非常多的可能性,我目前更认可自己的工作领域是“现场艺术”。现阶段,作为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艺术家,不应在观念和形式上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标准,而应把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在自己的直觉与经验上,去创作能够令自己感动和认可的作品,不要太去寻找美术史的依据,束缚自己的手脚。

  刘丹放:
你作为1/6的参与者,你在现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体会?


  周斌:
兴奋、紧张、有重量感。

  刘丹放:
所以最后你就去睡了?


  周斌:
哈哈,睡觉是我事先设定的。

  刘丹放:您看到音乐现场部分,您对他们这个部分是一个怎样的感受?

  周斌:
现场的声音乐部分在不断的催发我的情绪,令人欲罢不能。

  刘丹放:我觉得音乐和现场艺术的结合,它解决了现场艺术在视听方面,特别是听觉方面的空白。这种方式会不会在成都,或者是中国其它的地方越来越广泛地运用起来,比如还会加上舞蹈等其它形式的联合也越来越多?

  周斌:
只要我们的艺术家始终保持着纯粹的创作态度和实验的勇气,一切都有可能。

  刘丹放:
刚才有一位观众问到:“你们会不会成为一个组合?”,你们就很快回答“不会”,是不是成为一个组合之后,将来个人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周斌:
我反对有一个组合,固定的组合不可避免地会陷入程式化,包括日常相处的温和化、艺术趣味的趋同,最终会陷入新的僵化模式。而且好像是一个帮会似的,我比较反感这种东西。我们每一个艺术家都应是游离的个体,保持独立的思考创作状态,互相之间进行自由的讨论和机动性地合作,这样更好些。

 
 刘丹放:谢谢周老师。



【编辑:栋栋】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