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性艺术市场寒潮里,当代艺术首当其冲,艺术市场一方面在观望经济形势的变化,另一方面则在悄悄地改换筹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俗称的“老油画”市场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将于4月4日率先举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其专门经营“老油画”拍卖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则自然成为市场焦点。
该专场共55件拍品中一举推出了8件来自欧美藏家、首次在拍卖场上露面的拍品,其中包括林风眠、朱沅芷、常玉、赵无极等巨匠的杰作。记者还注意到,这批作品中,除了朱沅芷的《最后的晚餐》是作于1930年代,其他几件多是作于1950年代以后的作品。
正如苏富比的主管李亚俐在接受记者采访所表示的,在拍卖场上,那些1950年代以后的画作早已成为“老油画”的主力。以2008年佳士得、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为例,创作于1950年代以前的拍品不仅绝对数量小,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佳士得春拍夜场26件拍品(除2件未标明年代)仅有5件,日场116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仅有2件;秋拍夜场22件拍品仅5件,日场109件拍品(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仅7件。苏富比去年秋怕的首个专场112件拍品中(除一部分未标明年代的)仅5件,其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夜场中,与20世纪中国艺术相关的拍品共11件,2件是1950年代以前的作品。即便是在高价成交的拍品中,1950年代以前创作的拍品也只占很小的比例:在2008年佳士得、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的成交排行榜上,前10位拍品中1950年代之前的只有3件。
回顾“老油画”的拍卖历史,从香港佳士得2002年起将在台北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并入香港后,这个专场已经延续到第八个年头了。2006年起,香港佳士得又开出了“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去除了前卫的当代艺术,“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从此变成了老油画专场。因此,比较中国内地的拍卖行偶尔有零星的老油画在拍卖会上露面,上述数据就更有代表性。这些数据以1950年代前后为界,因为那些中国油画史上的第一代、第二代画家,从此开始了新的艺术创作道路。由此得来的数据则更有说服力,说明“老油画”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概念,随着这两年中国艺术市场的盛衰轮回,“老油画”市场已经悄悄转向,从原来时间意义上的民国老油画,转到了风格意义上的经典老油画。如香港苏富比今年春拍推出的新面孔就大多属于中国油画史上第一第二代艺术家的后期作品,因此其市场反应尤其令人关注。
【编辑: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