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一只梅瓶1.25亿元? 收藏入市慎防“黑哨”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作者:周柏伊 程怡 2009-04-02

外国游客在古玩市场挑古玩

古玩店内的商品琳琅满目,难辨真假

东台路古玩市场上的摊位一字排开

谭伟明展示珍藏的梅瓶


  昨天,谭伟明用一双几乎颤抖的手,拉开卧室里五斗柜的抽屉,从层层叠叠的内衣下掏出一个锦盒,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里面是一个梅瓶。谭伟明看着这件 “宝贝”,沉默了许久,半饷才开口: “1.25个亿呐!”可是,经一位收藏界人士现场鉴定,这铁定是假货。


   随着民间文物市场的放开和1994年 “中国第一拍”开启的财富神话,收藏家开始大量涌现,据中国收藏家协会2006年统计,中国已有7000万收藏大军。在这些收藏者中,有很多和谭伟明一样,怀揣 “一夜致富”的梦想,梦醒时才惊觉,仿品藏下了,真品流失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理事许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上海目前的古玩市场上,真假古董并存,文物、赝品皆有。


  探访收藏者


  深信自己的藏品价值连城


  对中国的许多收藏家来说,“江海之通津,江南之通汇”的上海一直是片乐土。据不完全统计,仅仅一个上海就有数万人热衷于收藏,谭伟明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极具代表性。


  结识谭伟明源于他打来晚报114热线的一个电话,他说自己手里有个稀世珍宝,一个明代成化年间的斗彩庭院梅瓶。随后他又在电话中再三保证,这个梅瓶绝对独一无二,而且是经国家博物馆鉴定后的宝物。


  带着好奇心,记者找到了谭伟明并亲眼看到了这个价值连城的宝物——一个三十公分高的瓷瓶。乍一看,除了精细的图案外,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见记者没反应,谭伟明立刻捧起梅瓶,将其倒置,只见瓶底赫然写着 “大明成化年制”的字样。跟随记者一同前往的还有一位玩收藏三十多年的史先生,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些字确实符合成化年间 “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的说法。


  在得到老师傅的首肯后,谭伟明显得很兴奋,他向记者表示,这个梅瓶是他十多年前在嘉兴老乡家收来的。经过仔细研究,并到北京一家研究所鉴定,可以肯定这是件前所未有的宝物。 “这东西至少值1.25亿,我说的还很保守呢!”对于这个天文数字,谭伟明显得很自信,“你看那个圆明园兽首,是晚清的东西都拍得那么高,我这个宝瓶,价值远远不止这些。”


  越说越兴奋,谭伟明开始将自己收藏的东西一件件搬了出来。


  “这个是清朝的花瓶,我看拍拍至少两百万。” “还有这个,绝对是明代的青花,卖卖三、四百万不成问题。”……


  “你看,我这一屋子都是珍品,要不是经济条件不好,我都不舍得卖。”谭伟明说。


  既然这些东西价值连城,为何不直接拿去拍卖?经过记者再三提问,谭伟明终于道出了真谛: “他们都说我这个是真品,但没有人肯做鉴定书。”


  而当记者详细询问谭伟明究竟找了哪些专家鉴定,希望他报出名字和联系方式时,谭却支支吾吾,连一个具体名字都报不出,却从抽屉里拿出一张鉴定书。 “这是我专门找北京的鉴定机构鉴定的,还花了两千元呢。”记者看到,这张鉴定书是由北京一家名为中博检测中心出的,上面写了这个梅瓶的成分和明代相近。为了证明自己所说的真实性,谭伟明将梅瓶底部翻了过来,指着一块缺损的地方表示: “我是通过拍卖行,在瓶底磨掉一些粉,然后送到北京鉴定的。”


  不过,显然这张鉴定书并没给谭伟明带来更多财富,谭伟明表示自己找了许多专家,但由于这个梅瓶实在罕见,没有人敢下结论。


  随记者一同前往鉴定的史先生看了谭伟明的收藏后,只是摇摇头。他出门后对记者说:“我怕他受不了,说最多是晚清的东西,其实这屋里十几万元买来的所有古董全是新工艺品,建议他再找些行家来看看。 ”


  谭伟明之后又向记者表示,希望早日找到 “识货人”,将这个梅瓶出手。但很快,记者从与谭伟明的交谈中发现了许多破绽。原来那个号称从嘉兴老乡那里收来的梅瓶,经记者几次追问具体出处后,变成了从嘉兴城区一古玩市场地摊上淘来的货。而后所谓的鉴定,只是他通过拍卖行推荐的几名 “老法师”帮忙看了看,每次收费两百元。当然这些老法师的名字他也没弄清楚,只知道他们都是各大学的客座教授。


  类似谭伟明这样的收藏者并不少。虽然收藏的东西有古玉、青铜、钱币、瓷器等,但他们的心态却极其相似——深信这些被自己偶然廉价收入的藏品绝对是真品,而且价值连城。


  探访古玩市场


  入门者易受“山寨老法师”误导


  “这东西,你觉得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反之亦然。 ”记者踏入东台路一家古玩店,询问一个古花瓶是否真货时,老板的回答实在是有些耐人寻味。


  作为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第一个属其监管的旧工艺品市场,东台路可以说名噪一时,更有人将它与北京的琉璃厂相媲美。


  在一个普通的双休日,记者走入了东台路上的一家古玩店。这家古玩店所在的位置并不算很好,门口有两个古玩铺子,得穿过铺子才能看到这家门面不大,但内藏乾坤的小店,而老板正自顾自地坐在太师椅上喝茶。当记者向其打听店内是否有明代瓷器时,老板轻轻应了一声,但并不见任何动静。过了一会儿,这位山东口音的老板站了起来,指着记者眼前的一个青花瓷瓶说:“这个就是”。随后这个老板又随意点了店中的几个东西,说:“这些都是。 ”


  正当记者表示疑惑时,老板似乎看出了记者并非入门者,似乎是有意询问,便少了几分刁难。在几句寒暄过后,老板向记者介绍了先前自己指的那几样物品。“你们一定奇怪,我一家店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明代瓷器。那是当然,如果我真的有那么多,我何须在这里开这家店,早就吃香的喝辣的了。 ”老板坦然地说道。


  老板告诉记者,在东台路这个古玩市场里,每个铺子都有自己的真品但更多的是工艺品,也就是所谓的仿品。当然这都要靠买家自己辨别真伪,作为店主来说,并非每个店主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只能说是知其一,却不知其二。所以有许多真品自己也不知,最后以工艺品的价格卖给了识货的人。


  随后,老板带着记者来到一个胭脂红色的小瓷瓶前。 “你看,这个瓷瓶是不是很漂亮,非常少见? ”


  “现在我告诉你,这个瓶子是去年烧制的,但还能卖出好价格。为什么?因为这种颜色的瓷瓶在市场里找不到,而且是我找人专门仿明代的瓷瓶式样烧制出来的。 ”对于自己所卖的物品,老板说得很直接,“古玩这东西就看你自己喜不喜欢,只要是你自己心爱的,即使并非那个朝代产的,在你心中就是件真品。那些几百万、几千万的真品,并非是它的材质或者手工艺值这个价钱,而是买主认为它值这个价。 ”


  就在记者采访时,有个中年人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了这家古玩店。这个中年人好似对这行非常熟悉,带着他们一个个地看,并时不时在其耳边说上几句。很快,两个年轻人被一个陈列在玻璃橱里的古瓷瓶吸引,想向老板问价。他们的意图很快被一旁的中年人制止,这名中年人独自将老板引到一旁,交流了起来。但最终两人并没谈妥,中年人也随即将两个小年轻拉出了店。


  老板随后笑着说:“以后这两个年轻人要交的学费还多着呢。 ”


  记者从老板这里得知,原来这两个年轻人是刚刚入行,想趁着低价进点东西作为收藏,这个带他们来的就是所谓的“老法师”。对于“老法师”这一说法,老板有些不屑。 “古玩这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人能说是行家,只能说是入门深浅。有许多‘老法师’,就是‘阿扎里’,自己也一窍不通,讲到底就是趁着这市口好来赚钱的。 ”老板说,他每天都能碰到好几批这样的“老法师”,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人带人的,自己一知半解,运气好能为买家觅到个好东西,那这个“老法师”在圈子里就会名声大噪。不过这个可能性不高,多数都是淘些仿品。


  山寨法师特征


  ●自己没有藏品,纸上谈兵。


  ●今天和张三拉拉关系,明天为李四介绍业务,似乎天天都在地摊子上转,知道几个时代和窑口的名词就大谈文物如何如何。


  ●凡是先谈当年,号称每天和文物打交道,话语句句为虚,只说价格不说内容实质。


  唱双簧招术让人急于成交


  周末的南京西路古玩市场人头攒动。广灵人薛明君半躺在藤椅上,晒着午后的阳光,品着茶,照看着他的古玩店。古玩店四周,有外地人摆的小摊。“我现在不是很敢在小摊上收东西,除非绝对看得准。 ”薛明君玩古玩三十余年,至今难忘他在半年前吃得一吃亏。


  那天,古玩店打烊后薛明君沿路回家。“当时路边有个小摊,尽是些锈迹斑驳的‘古物’。 ”薛明君一时心痒,遂蹲下来看看。第一感觉告诉薛明君,这些东西只是做旧的新制品,没什么收藏价值,他准备离去。说来奇怪,原本无人问津的摊头,在薛明君蹲下之后,竟也陆陆续续围过来一些看客。其中一个中年人更摸出眼镜,几乎每件物品都要用手摸摸。中年男子的举动让薛明君留住了脚步。


  中年男子逐一摩挲过 “古物”后,叹了口气,准备起身走人。这时,摊主突然拉住他,拿出一只布满绿锈的“金龟”。摊主没开价,中年男子细看之后,开价3000元。


  就在此时,一名鹤发童颜的老者挤了进来,接过“金龟”,连声称奇。 “虽然只剩下一只,却也真是好东西。”老者的奥妙话语更为“金龟”增色不少。此时,薛明君注意到,“金龟”的背上有密小的蝇头撰文,其腹部,有“明天启正日”字样。薛明君心里一动。


  “藏家都有这样一个心态,看到好的东西,又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必定竭尽所能。 ”薛明君开价3300元。谁知中年男子竟再加200元。为了夺得心头好,薛明君掏出当日所有的营业款4000元,递与摊主,抱得“金龟”。


  回家后,薛明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足灯光仔细把玩。突然,他发现,“金龟”的头颈部竟有一条小裂缝,他用手电筒一照,里面露出些亮色,再用指甲一磕,外漆居然脱落。 “4000元买来的,不过是仿古的铜制品。市价不超过200元。 ”


  薛明君明白,自己上了唱双簧的当。古玩行业内,都以眼力定输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买对了就算捡漏,买错了自认“学艺不精”。但有些时候,一些人会刻意使用招术欺骗买主,双簧就是其中之一。“在古玩双簧把戏里,你有了专业知识可能还不行,还要有更多的识破本事,并以审判者的头脑来冷静地对待其中的一个手势和一个眼神。 ”薛明君说。


  唱双簧特征


  ●看货或交货时间多选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


  ●出口价一般十分高,只有在“托”的周旋下卖主才会一唱一和地逐步降价;


  ●编造故事,内容可信、合乎情理,台词滚瓜烂熟,使买者认为机会难得,碰上了好运气;


  ●两三人多则三五人一伙,团伙中一般都有一个老者或者貌似“权威”者来估价,以证实藏品的价值不菲。


  对话专家


  市场上真假古董并存


  许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陶瓷收藏委员会副主任,这些“顶戴花翎”,彰显了他在中国收藏界的地位,提到上海乃至中国如今的收藏行业,许明遗憾地摇摇头。


  鉴定有误区


  记者:目前,中国收藏行业内的鉴定形态是怎样的?


  许明:中国目前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机构可以进行鉴定。因此,收藏界也有 “黑哨”。


  藏家最头痛的事情是要别人来认同自己的东西,要让别人 “择取”,甚至是 “鉴定”,你有东西要拿出去拍卖,就得拍卖行评说;你要拿出去鉴定,就要由鉴定师去判断。收藏界也有裁判,这与足球界一样。同样,收藏界也存在着 “黑哨”:明摆着是一件到代的真品,他偏说你是 “后伪”,是景德镇新货做旧的,或者说是不到代的。反过来,明摆着是一件假货,他却说是个稀世珍宝。这种“黑哨”,在一些不规范的中小拍卖行中存在。这些自己不懂得多少的 “裁判”,以为掌握着别人的生杀大权,随心所欲、指鹿为马,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还有一种 “黑哨”当然是不少小店主了。为了利益,他即便是见了珍宝,眼睛发光,心怦怦直跳,也不会说一句真话。他们的法则是,以买假货的钱拿真品。


  大多数藏友的眼光判断是感性的。在收藏界,每个人都可以是 “裁判”,当然,一些已经形成权威的人,就可能成为 “职业裁判”。但是,凭借有限的经验来做判断,无疑盲人摸象,不一而足。收藏界的大多数人,对陶瓷史、对某种品种的全貌,没有条件、没有精力、没有兴趣去作系统的、艰苦的研究。我所接触的大多数人,甚至是最高级别的陶瓷研究人员,判断的方式也是单纯的 “经验型” --自己见过的被证明是真正的东西,就是真品,反之,没见过的就可能是假的。判断基本没有推理过程,此为 “偏哨”。


  记者:现在有很多鉴宝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都很高,有很多藏家把多年收藏奉上鉴定,但最终都得出 “假货”的结论。那么,民间是否有真品?


  许明:目前文博届的有些鉴定人员和为数不少的 “行家”,以自己所见的博物馆藏的 “标准器”为鉴定标准,用 “对照式”, “依样画葫芦”的办法判断一件藏品的真伪,枉杀无辜到了让人莫名其妙的地步。据载,前不久北京组织专家替民间收藏者义务鉴定藏品,结果说99\\\\\%的藏品都是假货,连收藏者手里的民国瓷也是假的!以我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全国收藏水平最高的就是北京地区,当上海一般藏家津津乐道 “清三代”、“道光”、 “民国”时,北京的玩家早已经精通 “老窑”瓷器了。事实上,“老窑”瓷器在北京也最有市场。多少收藏者辛辛苦苦地收藏,在 “专家”眼中基本上是假货,这种结论偏离事实太远,不能服人。


  目前,由上海市南汇博物馆、上海社会科学报联合承办的 “迎世博中国民间收藏精品系列大展”就在南汇博物馆二楼展出。全部展品都来自民间,其中包括北齐鎏金加彩石雕佛像等佛像系列、商晚期青铜器系列、元青花及元彩瓷系列、成化斗彩系列和清三代系列等从未公开露面的各种精品约120件。这个展览很清晰地表达出,民间也有真品。


  文物在流失


  记者:有人形容,改革开放以后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开始走,九十年代开始跑”?


  许明:我在广东的古玩市场,曾经亲身经历过两次这样的事情:店老板卖着“工艺品”,一批韩国人、日本人喜笑颜开,他们用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装入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而一旁的中国客人,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我告诉他们,这些是好东西,是老东西,中国客人不相信,店老板也不大相信,我流着眼泪差点给他们跪下,可最终还是被别人买去了。最终,这些好东西戴着“工艺品”的帽子,乘坐着集装箱,飘向了大洋彼岸。


  记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许明:中国历代有厚葬的习俗,很多珍宝都埋藏在地下。近年来,随着土建开发,大量真品露出,但由于中国目前缺乏权威的鉴定部门,很多珍宝最终只能以“工艺品”的身份流向市场。事实上,市场上有赝品,却也不乏真品,但因为各种原因,这些真品甚至比赝品的价格更低廉。毕竟,赝品需要人工、需要成本,而真品,却仅仅需要劳动力。


  记者:听说你尝试过低价收购一些好东西?


  许明:我竭尽所能,并且发动身边很多企业家、收藏家来收藏,现在留住了一些东西。有朋友想把这些东西捐给国家,但后来失败了,因为业内主流认为这些东西是假的。


  入市有条件


  记者:兽首之争,唤起了人们的两爱(爱国、爱财)之心,对此,您有何看法?


  许明:相比追索,保护现有文物更加刻不容缓。近年来,有一定数量的文物回流了,但文物保护是个历史问题,现在急需解决的就是日益猖獗的文物犯罪,保障文物安全。比起疯狂的走私,艰苦的追索和巨资回购只是杯水车薪。


  记者:如今很多年轻人,认为现在是古玩的低谷期,纷纷涌入,企图捡到“潜力古”,对此,您有什么告诫和建议?


  许明:要进入古玩市场,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有文化修养,能够了解文物的文化价值,懂得文物好在什么地方;其次,必须有专业知识,收藏者必须具备自己所收藏文物的专业知识;然后,还必须具有相当的鉴别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来源于频繁地接触真品,其中包括博物馆藏品和民间藏品;最后,就是要具备足够的经济基础。
 

 

【编辑:海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