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拨开金融危机迷雾看当代艺术——批评家陈默专访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石棱 2009-04-05


“拨开金融危机迷雾看当代艺术”——批评家陈默专访


  99艺术网:您对“艺术市场”这个概念的生成,及其所谓的艺术市场是如何看待的?    
  陈默:
艺术和艺术市场的出现,应该是一个正常的上下文关系。只不过如果这种关系到了一个非正常比例的时候,可能就出问题了。不妨做一个比喻,假如说“中端”艺术家,从10000个艺术家里面脱颖而出1个;“低端”的10000个里面出来10个,这就可能形成一个相对“正常”的比例关系。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假设性的比喻。但是目前这个比例出现了什么状况?差不多人人学艺术,个个都想当艺术家,而且都标榜“当代”。是艺术家都想卖作品,而且都希望卖价很高,卖作品的真真假假的都要进入艺术市场(光是一个北京,有多少人做“艺术”?细统计出来一定吓死你!)。而在艺术中介机构领域(画廊、机构、拍卖系统),“发财暴富”的假效应,导致本来也许十来家合适的比例,扩张一千倍一万倍(犹如全国几乎所有领域都介入“房地产”,也吹响了市场崩溃的集结号一样。),“卖菜的多于种菜的”,那还是“菜”吗?还能“吃”吗?在收藏界,真正喜欢并全身心投入长期坚持的善者良者,成了稀有物种,代之以漫山遍野泛滥的投机“做家”、“炒家”,在恶意循环呈几何数暴涨时,危机早已降临。构成“市场”的三大要素(艺术工作者、中介机构、藏家爱家),在如此这般的膨胀虚幻中,已病态丛生。这个艺术市场已没有太多“真实”可言,而不真实的市场,其崩溃是迟早的事。
 

  99艺术网:现在有一个问题,提到“市场”我们不得不说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艺术领域的影响应该很大,根据您的观察,这个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默:这也是一个在市场比例或比值的关系中看的问题。去年我有一篇文章,说到了资本和艺术市场的关系。当资本在投机前提下注入的比例不正常的时候,市场就不真实了。这种“不真实”,不要说这次来了金融危机,就是金融危机不来,它堆积到了一定程度,一定会像垒得很高的一堆鸡蛋,会坍塌的,坍塌的话,一定会有相当多的蛋被打碎。那些以玩股票的心态来玩艺术品的人,一旦见不好玩了,赚不到钱的时候,他们就会跑,会“退潮”。退潮之后,又回到了那句老话,“退潮才见光屁股,才见裸泳者。”你看看有几个是“穿”衣服的?浑水摸鱼的都显出来了。有一些本身不错的(资本)应该可以留下的,不幸的是也跟着头脑发热出问题;而其中大部分的“人”本身就没有“穿”衣服;有一些可能是有衣服“穿”,但却把衣服脱掉了。这里面包括许多不诚实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藏家,以及投资或投机资金。由于其“作乱”程度不一,可以根据他们参与的实质情况,分一下质量层次的。就像房地产泡沫一样,房子是干什么的?就是住的。你买来干什么?买来住。如果在正常健康的供需和管理条件下,房地产是没有理由炒起来。本该卖2000块钱一平米的房子爆炒到2万,那还是房子吗?还能买得起吗?你还敢“住”吗?艺术品市场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艺术品按照作品内质分出高端、中端、低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进行欣赏、交流、收藏,从而形成一个有限的“小众”市场,但它终究是个锦上添花的东西,不能解决吃喝拉撒等根本问题。如果说到“价值”,一个在于大众性的普遍的欣赏价值,另一个是中高端的艺术家作品的被关注性和稀有性达到一定峰值,会有保值和增值的功能。(当然,对于低端艺术品而言,由于其“生长”周期和面貌的不确定性,往往在市场低迷时被看淡。)   
 

  99艺术网:刚才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艺术市场”,还有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尤其是经常被提到的“中国当代艺术”,艺术批评界是如何界定的?

  陈默:“当代艺术”是艺术按照其自身规律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文化形态。“当代艺术”本身强调创新性、前瞻性、表现性、观念性和批判性,这些特点都不是过去我们熟知的古典绘画或者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可以相比的。“当代艺术”整个机体本身没有什么大问题,出问题的是“艺术”的一些参与者以及市场投机衍生品(犹如金融投机衍生品),或者说是其外围末端的不良作为。把当代艺术作为股票、作为一个炒作品种的时候,不出问题才怪。     
 

  99艺术网:在经历这次经济萧条之后,进入2009年,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会不会出现新的动向?

  陈默:我觉得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动向,该干嘛的照样干嘛。如果说“动向”,可能会让一大批艺术投机者和“多余者”出局。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另一个我们必须面对却又无法解决的很大的难题,就是当前的艺术教育太混乱,太无序。不顾师资、校情、管理能力和艺术规律,放肆大量地招生,使得学艺术者数量在近些年扩张成百上千倍。几乎所有的大学不分性质都在办艺术院校。按“规定”,美术学院不能开航空航天专业,那航空航天学院为什么可以开办美术专业呢?大气物理、果林栽培专业可以开艺术专业,艺术学院能不能开大气物理、果林栽培、高等数学专业呢?而实际上,艺术教育的难度性和“不可教”性,却远在那些自然学科之上。所以说,作为当下艺术教育的“成果”,制造了太多的“人才”垃圾和市场谎言,也让太多的人误入“做艺术即能成名发财”的歧途,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其添乱效应是极为显著的。另外,像京城这几年汇聚的数十万“艺术”大军,他们大多都是本着“机会”和生计而来的,也注定会成为本世纪艺术史上最壮观的谎言。(极少数的优秀艺术家,和他们是否“进京”没有必然关系,也不应成为“艺术民工潮”大肆进京的借口和理由。)“艺术”在当前的经济混乱中,特别是热度高涨中,相伴会出现很多虚幻的东西。在这次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泡沫散去,艺术的纯粹性可能会凸显出来。
 

  99艺术网:到今天为止,被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到底生成了什么样的一种局面?或者说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陈默:到今天,我们注意到艺术生态里掺杂了太多不洁的东西,或者说是泡沫化问题。比如说艺术院校的扩招,艺术家的不纯粹,市场的混乱等等。我觉得十几二十年前的艺术生态比现在要健康得多,当然和那个时候社会的不发达也有一个比值关系。在那个相对贫困的社会背景下,当时的艺术家在思考问题、阅读储备、艺术创作时,他们要纯粹得多。因为那时,没有可能考虑卖画为生或卖画发财之类的问题。是不是社会进步了,或者经济膨胀了,艺术就跟着会“膨胀”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如果要考量一个社会经济体的价值区域的话,“艺术”应该滞后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换句话说,相对的“贫困化”语境,更有利于其健康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艺术的思想性、前瞻性、观念性、表现性、批判性又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达到这种状态,才可能是健康的和可持续性的。
 

  99艺术网:对于今天中国的社会公众来说,他们去关注或是感受当代艺术,关注点和感受点应该放在哪里?难道说他们满眼所见的“798”里天天不停的艺术展览,拍卖行里艺术品的天价,以及满大街满墙壁的的艺术家的展览海报就是全部的当代艺术?

  陈默:对这个问题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当代艺术就其功能看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它的受众面和研究层面,是要相对窄一些。换句话说,它更多地是面向“小众”而非“大众”。本来,艺术在整个社会和文化层面中所占的比值很有限,它的“作用”也很有限,我们不要去无端放大。“放大”之后,全人类、全社会都来关注当代艺术,这肯定是不真实的。特别是那种观念性、行为性的作品,是给少数人阅读的“小众化”的艺术,怎么可能让普天下的观众都去理解、埋单呢?国家、官员、社会各个层面,都想着力“打造”当代艺术的“产业化”,这严重违背了艺术规律,只能是一厢情愿得不偿失。这就犹如把当代艺术逼到一种不应有的位置,像赶鸭子上架一样,一定要让它“上架”,那“鸭子”的“爪”是没有勾的,在你指定的那个“架”上它站不稳立不住,终究是要“掉”下来的。
 

 2009年3月31日,访谈:石棱。根据电话采访录音整理,陈默修订。

 

 

  附:批评家陈默

 

【编辑:石棱】

 
批评家陈默

陈默

  中师美术毕业当美工。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在美术出版社做编辑。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介入现当代艺术批评与策划。先后策划《000,’90现代艺术五人展》、《“上下左右”:艺术展》、《“残骸”行为艺术展》、《“老区经验”:当代艺术展》、《“物象营造”:当代艺术展》、《1、2、3、4届“农民街” 当代艺术年展》、《“十匹火砖“:当代艺术展》、《“图式营造”:何多苓、庞茂琨素描作品展》、《第六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五届“大道”行为艺术节》、《“成都后生代”:当代艺术澳门展》、《“走笔巴山”:罗中立水彩艺术展》、《“穿越文化“:高小华、徐忙耀、杨谦、何工文献与作品展》、《(2006)首届“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图像精神”:当代艺术邀请展》、《“形形色色”:陈默、何工学术提名展》、《(2008)首届“西南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巡回)展》、《“北上南下”:当代艺术邀请展》等约八十项展事,并为多个当代艺术展做学术主持和特邀批评。先后在各种媒体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逾百万字。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艺术》执行主编。批评家、策展人,现居成都。

  Chen Mo worked as art designer after graduation. And he furthered his education in Art history department in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 and graduated in 1986. After that, he worked as editor in art publishing house. In 1980s, he began to scheme and comment contemporary art. He has planned more than 80 exhibitions, such as ‘000,’90-Modern art 5 artists’ exhibition’, ‘up, below, left and right-art show’, ‘debris-behavior art show’ , ‘revolutionary districts-contemporary exhibition’, ‘objects’ shadow creation contemporary’, ‘The 1st, 2nd, 3rd and 4th famers; street contemporary show’, ’10 fire bricks contemporary exhibition’, ‘pictures and formulas creation : He Duoling, Pang Maokun’s sketches show’, ‘the 6th Open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rt festival’, ‘the youth in Chengdu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in Chengdu’, ‘painting in Bashan: Luo Zhongli watercolor exhibition’, ‘going through the culture: Gao Xiaohua, Xu Mangyao,Yang Qian and He Gong’s literature and works show’, ‘(2006) New drive • China contemporary art biennial ’, ‘pictures’ spirit contemporary invitation art show’, ‘various shapes and colors : Chen Mo and He Gong nomination show’, ‘going north and south-contemporary exhibition’, ‘southwest’s power contemporary art invitation exhibition’. Besides, he has served as academic supporter and special critic for lots of exhibitions. He has published hundreds of thesis (over millions words) in kinds of papers and magazines. Now he works as professor (supervisor of the graduates) in Chuan Yin Cheng Du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editor in chief in ‘the great Art’, critic and curator in Chengdu as well. Now he lives in Chengdu.


【编辑:石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