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耀华现在更多的是关注身边的事。
■ “为繁荣江门摄影文化事业,服务摄影一生又何妨。”林维后服务摄影20多年了。
■ “摄影应该要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李建成直言,他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
■ 许和发希望日后经济允许了,专心拍纪实图片故事。许嘉文 摄
■ 周学勤出版了多本摄影集,但销量不大。
■ 50多年来,谭侠华一直服务摄影。
江门市摄影家协会共有会员230多人,非会员则有几千人,其中90\%以上都有固定的职业。对于大部分摄影者来说,抓起相机都是缘于兴趣。因为要购买摄影器材和外出采风,一年下来,平均一个人费用支出约5000元,而普遍的情况是,摄影的投入与产出比例极为失衡,因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力上,摄影者的投入都非常巨大,但是物质回报却相当低微。成功实现“摄影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摄影师,在江门只有李建成一个,在全国也属罕见。
近几年,“图片市场”这个词在中国经常被人们所谈论,其实,在中国“图片市场”久已有之。对一向以“艺术”为荣的中国摄影界来说,摄影的市场化已经不容回避,江门的摄影如何产业化?江门的摄影师们如何顺应环境的变化,端正心态,改变观念,融入市场?这值得探讨。
从纯玩摄影到从摄影中获取一定的收益,需要一个过程,天上掉馅饼的机率太小,只有摄影师们不断地积累和提高,才能抓住机遇。
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
【代表人物】李建成
李建成出生于摄影世家,从事摄影20多年,在国际、国内获奖颇多,被授予“中国摄影大师”称号。现任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副会长。
李建成是国内婚纱摄影行业的拓荒者,色色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旗下有30多家经济实体,经营类别集婚纱摄影、影楼设备、相框相册生产、摄影化妆技术培训、数码冲印于一体。
20年前,江门就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但能像李建成这样打造一个摄影集团的,在江门只有他一个,在全国也极为少见。“当时与摄影结缘,一方面是受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的爱好。”李建成说,“色色集团能在全国摄影业界排名第一,主要原因是我起步早,能对市场动态作出敏锐反应。同时注重技术的提高,以创新服务领先。”
“摄影应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李建成直言,摄影业意欲走向市场,还有许多与摄影的市场化相关的问题亟待思考、研究和解决。
1995年,李建成与摄影家翁一先生合作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婚纱摄影专著——《婚纱摄影ABC》,并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此后又先后出版了《婚纱人像摄影技艺》、《人像摄影》等,为人像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写的摄影教材可是国内相关书籍里卖得最好的。”李建成笑言,“绝大多数的摄影师出书时并没有解决定位问题,往往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汇集成册。摄影师应该首先要考虑自己为什么要出书,针对的是哪一部分人群,哪些人会买,这样才会获得商业利益。”
李建成的理想是希望能建立一所摄影大学。“虽然我现在成立了广东色色艺术职业学院,但我仍然不放弃建立一所摄影大学的理想。我想培养出摄影专业的大专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现在许多行业对摄影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新闻媒体、广告设计、影像公司等,普通的职业技术培训并不能满足需求。”
生意越做越大,但李建成唯一的爱好还是摄影。“以后培养了接班人后,我还是玩我最喜欢的摄影,到世界各地拍照,然后教教书,写写摄影方面的教材。”
目前,把摄影推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摄影师已经不少,在五邑地区,大大小小的摄影公司已经有200多个,但他们举步维艰。“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摄影公司的生存状态。”李建成说。
积极参赛 坚守创作
【代表人物】冯耀华、方锦鹏等
在江门摄影界,部分摄影师通过参加比赛获得奖金,可以填补部分支出,但能够保持投入与产出平衡,而且始终坚守艺术创作的,却屈指可数。冯耀华、方锦鹏是其中的佼佼者。
冯耀华,新会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门市第三批优秀中青年专家,新会摄影协会副会长,先后在建筑、新闻等行业工作。他在国际、全国、省、市各级获奖、入选、发表的作品共计400多件。“上世纪90年代,我参赛所得奖金和摄影支出能够平衡。现在我极少再参赛,想得更多的是记录当下,坚持摄影艺术,做一名有责任心的摄影家。”
1986年,冯耀华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我拿出一个月的工资,差不多700元,自己买了一部135照相机。在当时,除了单位,个人很少有照相机。有了自己的相机,心里别提多兴奋了。”冯耀华说,从此,他开始了创作性摄影。
1989年,他的作品《文明小楼步步高》入选中国影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摄影艺术作品出国选拔大奖赛”。接着,作品《乔迁之喜》获得了“中国·40年”建设摄影大赛一等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全国级别的大奖。也正是这个奖,更加坚定了我在摄影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冯耀华的作品不仅获得过广东省鲁迅文艺奖及广东省宣传文化精品奖,还曾三次获得联合国国际摄影比赛大奖。他本人于联合国50周年大庆活动之际,应邀赴纽约出席了颁奖典礼。“部分国际和全国的比赛,设立的奖项较为丰厚,填补了我在摄影方面的部分支出。”
在追求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冯耀华没有放弃他艺术的追求。怀着与蒲葵曾经结下的难舍情结,从1989年开始,冯耀华的镜头便开始对准葵林,而这一拍就是15年。
“我都记不清自己拍摄了多少张照片。反正,我就是不停地拍,拍不同角度、不同生长期、一天不同时间的葵。与葵接触越多,我就越是被它们的美所折服。”
经过精心挑选整理,冯耀华选出70多张,出版画册《葵林——绿色的家园》。这本画册的价值和产生的影响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先是作为重要礼品,画册由江门市政府送给“江门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检查验收组的专家,得到专家们的赞赏。
同年,广东省摄协在广州主办“葵林——绿色家园摄影作品展”。画册中的葵林作品分别获得罗马尼亚国际影展特别奖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摄影大赛金奖和铜奖等多个奖项。
“出版《葵林——绿色的家园》,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力上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取得这样的影响,我心满意足了。”
近年来,方锦鹏等摄影者在全国、省、市等各项比赛中,也获奖颇丰,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出售图片谋生不容易
【代表人物】周学勤、许和发等
周学勤,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会摄影协会副会长,从事摄影创作20多年。
作品先后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周学勤葵乡风情摄影集》、《周学勤中国风光集》和《古兜山》风光摄影集。由国家邮政局出版发行《梁启超故居》、《葵乡风情》、《圭峰山》、《古兜山》风光等专题明信片。
“销量实在太少,大部分是送给别人的。只有《古兜山》风光摄影集销售出200多本。”说起画册的销量,周学勤说,中国消费者没有掏钱买画册或买照片的消费习惯,而在国外就不同。“当然基础不一样,当你月收入很高,解决了温饱、教育、医疗这些问题时,你才会关注其他方面。目前摄影市场还是个未知数。”
“此外,在市民心目中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一张照片值不了多少钱。其实,对于我们摄影师来说,为了拍摄一张精品,可能花去几千元,但是通常照片只卖几百元。发生侵权问题时也是,在侵权官司上,大部分人会认为,使用一张侵权照片,不用赔那么多钱。”
许和发,《江门日报》和《江门画报》的通讯员,《中国新闻社》江门支社特约记者,主要收益是出售新闻纪实图片,“但相对于我在摄影方面的支出,这些收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工作的缘故,没有更多的时间出远门拍摄,近几年来,我转向以本地题材为主,尤其喜欢拍摄新闻纪实图片。”许和发先后在《江门日报》、《江门画报》、《南方日报》和《中国新闻社》的《中国新闻网》等媒体上发表近百篇新闻摄影作品,以新闻图片故事居多。
“我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是绝对不平衡,投入大而产出非常少。获得的最大的收益便是精神的享受。”2003年,许和发采拍《礼乐龙舟的传说》,多次去礼乐,走访了不少曾是划龙舟的老人,请他们吃饭喝酒,从他们口中“套”故事,“这样拍出来的图片,写出来的稿件,内容才会丰富,有血有肉。”2005年,他采拍《挖桩孔的民工》,花了几周时间。为感谢民工们的大力协肋,许和发请他们吃了一顿饭,“他们也不客气,饭后每人还要了一包红双喜香烟。”
“现在,在报纸上发表一个整版的图文,稿费大约200多元。付出与得到相距太大,为此,我不得不参加一些有奖金的影赛。日后经济允许了,我就专心拍纪实图片故事。”许和发希望将来能成立工作室,拍摄出书一条龙。“江门侨乡许许多多的民俗、风情、侨情、乡音,值得我去不懈努力。”
在江门,还有一批以摄影为生的群体,如报社的摄影记者,受聘于公司的职业摄影师等。“领着不高的薪水,拍别人的照片,自己的东西不易坚持不下来。”不少职业摄影师如此说。
为摄影服务一生
【代表人物】谭侠华、林维后
在摄影界中,有一批这样的老人,他们从来没有计较从摄影中获得哪些收益。因为热爱摄影,他们走上了一条一生为摄影服务的道路。
谭侠华,1927年生于广东新会一个爱国华侨家庭。1956年,他根据新会县委指示,创办“新会摄影组”(新会摄影协会前身),一直任新会摄影协会会长至2003年,现任新会摄影协会名誉会长。
2007年,谭侠华获得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摄影工作50年”表彰奖。50多年来,谭侠华一直服务摄影,并拍摄大量作品。
谈起对摄影的服务,谭侠华显得十分谦虚:“这只是工作需要,谁在这个位置,都会这样做。”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发挥摄影的宣传功能,谭侠华带领摄影组,拍摄、发行新闻图片。他们利用废置的底片,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反映新会建设新貌的幻灯片,净化了社会风气,促进了社会进步,深受全县人民欢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宣传需要,谭侠华又开始组织试制彩色幻灯片,经验向全国推广。
林维后,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根据要求,成立江门市摄影家协会,任主席至2007年。林维后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谈起自己服务摄影的20多年,却显得十分健谈。
1984年,根据要求,林维后创办了江门市摄影家协会。在积极做好摄影宣传工作的同时,摄影家协会还以培养摄影新人为己任,使一大批摄影爱好者迈上了成才之路。协会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作品欣赏讲座等,邀请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和港澳地区的名家到江门市讲学、指导创作、点评上送作品等。迄今,市影协主办协办各类型摄影展览、比赛300多个,展出作品达两万多幅,其中有省、港、澳之联展,有赴北京、香港、加拿大展出等高层次的摄影艺术交流活动。
目前,林维后还积极协助市影协的工作。“为繁荣江门摄影文化事业,服务摄影一生又何妨。”林维后吐露心声。 文/图 本报记者 谢富瑞(除署名外)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胡培烈:
最好是艺术与市场平衡发展
“如果从摄影里获得乐趣了,回报就变成次要的了。”开平籍的前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现任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的胡培烈说,从全国来说,摄影师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极为失衡,他们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力上的投入都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摄影带给他们的物质回报实在太少,他们的回报只有乐趣。
胡培烈坦言,大多数摄影者的投入,用一个比较残酷的词形容,就是“血本无归”,但许多摄影师花巨资购买摄影设备,并不是把它看作一种经营之道,而更多的是源于兴趣爱好,因此回报就变成次要。
不过,胡培烈说:“当一个摄影者一旦成为职业摄影师以后,他就必须考虑回报。现在许多人也开始关注并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但希望摄影师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持艺术。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艺术与市场平衡发展,用不同的思维和方式做不同的事,在关键点上搭建连接桥,做到人性升华和经济效益同步实现。”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