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个体叙事”青年艺术家联展
展览城市: 北京
策 展 人: 原志阳
展览时间:2009年4月25日 — 5月25日
参展人员:冯义莹、景禹朝、马良、肖喆洛、阎珩、张鹏(排名按姓氏拼音)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院798艺术区3818库内9艺术空间
电话TEL:(8610)84599663
传真FAX:(8610)84599662
网址Website:www.9gallery.net
电子邮件Email: gallery@9gallery.net
展览前言:
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一窝蜂的涌来,以一种漫灌的方式对中国干涸的思想与艺术苗圃进行浇注,从而引发了艺术届的85美术思潮。细观50、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他们出生、成长于一个单一化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中,艺术家依然没有摆脱固有的创作思想与无意识的集体化行事从艺习性,席卷全国的各种艺术群体的组建是他们的普遍行为。长期的单一化意识形态与政治文化教条,使得他们的个性特征被阉割殆尽,而后他们的艺术也是同一化的政治叙述与虚无表达。作为70后、80后的艺术青年,他们出生成长于一个后思想阉割时代,他们拥有着个体性的觉醒与个性表达环境。即便70后生人还留有思想阉割时代的些许碎片记忆,但总体来说,70后、80后生人开始进行一种个体性的重建与叙事。
参加此次展览的有出生于70年代的景禹朝、马良,同时有出生于80年代的冯义莹、肖喆洛、张鹏、闫珩。景禹朝是一个富有探索精神的画家,突破自身的语言表现和观念表达是他一直在追寻的目标。“恐怖”、迷幻二词可以用来形容景禹朝如今的画面呈现效果。经过阶段性的探索他告别了先前唯美性的画面表现,画面中语言和观念的成分更加浓重与深刻,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他的又一起点。马良选择摄影作为他的创作形式,与常规的摆拍式摄影相似。在他的作品中同样按照将拍摄对象进行一定的摆放、固定,而后进行拍摄的常规化套路,所不同的是场景化的设定以及对道具的灵活运用是马良摄影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是为了配合作品观念、语义的表达,从而使观念在具体语境中得以表述。细观马良作品可以发现,童年、梦境中的意识残片被其用记忆拼贴的创作手法置入作品中,制造出一种梦境、荒诞化的图像效果。同样选择摄影作为表达手段的还有艺术家张鹏。张鹏的摄影作品以小女孩作为造像主体,将童年里的成长伤痕给予视觉化的清晰呈现。根据表述的需要艺术家给予被摄主体以血色、伤痕化的妆扮处理。同时,为了配合主体造像叙事,将空间和场景给予简单化、凝滞化的营造也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与前者在表述语言和方式上截然不同的是冯义莹。影子是主体的亲密伙伴,有光的地方便会有它的存在,冯义莹的影子成像是放大了的,而且主体人物形象与影子进行的是一种互动的姿态,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此时的影子变成了一面镜子,它见证你的所有行动,你害怕、它也害怕,你恐惧、它也恐惧。另外冯义莹还选取“下蹲”这么一个动作作为他作品的人物姿态。“下蹲”在山西人中,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如同东北人的盘脚做炕头一样,是一种地方性的习俗。同时此类动作的习俗性形成亦和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因素。出生于湖南的冯义莹全然没有山西人的地域习俗性存在,“下蹲”亦不是一种参有政治性的调侃表达。冯义莹往往将下蹲的小人置于一个场景性的空间,从而给与我们一个解读的语境,沉默与自问视乎是其雕塑呈现的一个详情。
肖喆洛作品中的小狗形象全然成为了自己的一个寄托符号。自闭、卑微、拒绝交流,一种个体经验的感受被注入小狗这么一个画面的承载对象。交流的伤害使其选择自闭,而自闭后内心的孤独又使其萌发出对交流的渴望。一种矛盾的心里纠结被参入画面之中。
在创作媒介的运用上与常规较为相异的即为闫珩的作品,闫珩选择石膏作为他的创作材料。在石膏上进行一种绘画创作,将真实空间给与图像化的参合,使图像的质感与材质表现力结合起来是艺术家试图追寻与试验造像的方向。闫曾自述到,自己最早接触科班素描教学时,接触的就是石膏长方体,且认知到石膏长方体是其接受一切具象形体的开端。
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及渐渐兴起将会为当代艺术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与前辈们相比,他们出生、成长于一个后工业化社会,一个信息时代,远离政治与宏大叙事是他们的时代赋予。他们没有父辈们的乌托邦梦想与集体化的生活经历,没有集体意识形态下的同一性。多元、差异是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经验,讲求个体化的发声与表达,纯化心声且追寻自由,反对传统集体化的家长制强压是他们的灵魂向导。
【编辑: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