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公共艺术离公众到底有多远?

来源:中国艺术新闻网 作者:- 2009-04-28

 

  尼采说“上帝死了,艺术家就代替了上帝”。艺术的姿态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在衣不丰食不足的日子里,艺术显然是一种奢求,他不会出现在大众的生活里;在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候,最先被舍弃的也是艺术。拍场上一个个天价的出现,更是将艺术推出了大众的生活。


   究竟艺术该不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公共艺术”一词正逐渐流行起来,公共艺术这一提法虽在国外流行已久但在国内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甚至于对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在此暂且不去给什么是公共艺术规定个条条框框,最起码公共性是它所应该具有的,公共艺术应该是被大众所接受的。


  打造属于公众的城市雕塑


  在公共艺术一次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城市雕塑一直扮演着公共艺术的角色。人民英雄纪念碑可以说是我国城市雕塑的起点,这个历时近10年的的艺术工程成为了我国雕塑史上的经典,该项目集中了当时所有与雕塑相关的文史专家,其主创团队大多留学法国,可谓集大成之作品。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城市雕塑少而精,同时也得到了公众的认可。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化进程脚步的加快,我多城市雕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考虑环境因素一味追求气派,模仿风气严重,也产生了不少“城市垃圾”。


  近几年一些城市和县区有种建设大广场的风潮,空旷的广场上总要搞点艺术装点装点,于是乎具有政治、纪念意义的雕塑摆在那里再合适不过了,这些雕塑无非些以腾飞、跃进为主题,至于作品本身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根本不予考虑,要么一味追求高大的体量感,要么一味突出形式感。曾经某街道办下决心出10万元打造一座雕塑,放置在马路旁居民区的一小片绿地上,但决策者愣是要搞一具有政治内容的雕塑,最后由于资金限制,一3米高的“腾飞”造型雕塑落户绿地,不过以这种体量实在体现不了主题,既没能表达决策者的意愿,也未能走近群众,真是花钱没落着好。


  其实城市雕塑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也正是这种需求也造成了从业者的良莠不齐,作品质量的参差不齐。在加上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从事雕塑创作的艺术家不免受到各种艺术观念的影响,以至于“先锋”的难以被大众接受。既然是公共艺术,就要了解公众需求,不能将雕塑家的个人的艺术追求强加于公众,也切忌将艺术品硬生生的放置在政府指定的空间里,免得出钱出力换得一片骂声。


  放大的城市雕塑


    如今的建筑设计感越来越强,如果从雕塑感的角度去衡量,鸟巢、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这些建筑可以说是放大的城市雕塑,而这些建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骂声不断,夸张的造型、没有中国气息是大多数国人不能接受的主要理由。


  “每天上班路过这个建筑时我都感觉到很丢脸。”知名建筑评论人史建如此评价新央视大楼,即使该建筑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十大建筑奇迹”,也挡不住“大裤衩”、“鸟腿”、“痔疮”(智窗)等不雅的名字层出不穷。曾有传闻说央视的主楼和副楼是根据男女生殖器的形状设计而成,其设计者库哈斯的弟子马岩松也表示当时库哈斯并没有想过自己的设计会中标,谁也没想到这个有点玩笑性质的设计最终成了定标方案。


  当年国家大剧院“巨蛋”设计方案出台以后,关于该建筑的争论就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再加之后来该设计师安德鲁设计的巴黎戴高乐机场发生了坍塌事故,一直让大家对国家大剧院的安全问题心存疑惑。但安德鲁对自己的设计充满了信心,声称该“巨蛋”是他所有设计中最好的。但是大剧院的修建花费了近30个亿,老百姓不禁怀疑如此巨资换回如此不美的“蛋”是否值得,伦敦《建筑评论》主编彼得戴维这样评价中国大剧院建筑:“中国人以惊人的毅力和巨大的精力,建造了一个可怕而难看的首都,他们取错经了。他们以二十年前的欧洲和美国为楷模来建造北京。错、错、错。”


 鸟巢设计方案一出,其前卫的设计也不为广大人民接受,这三大国际设计大师的作品被网友评为最丑陋的三大建筑,还声称这些大师为江湖骗子骗走了中国人的血汗钱,虽然这种说法有些偏颇,但表达了相当一部分人民的心声。公共艺术大到雕塑、景观设计,小到椅凳、路灯,其中都可以透着美的表达,如何通过公共艺术将美传递给公众还值得深刻思考。究竟还要多久公共艺术才能走近公众?

【编辑:海英】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