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香港国际艺术展活动之“后室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游江 2009-05-18

 

 

    99艺术网快讯:(作者/游江)为配合09香港国际艺术展,亚洲艺术文献库推出的特备节目《后室谈》于5月14日至1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系列活动以座谈会、放映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艺术工作者共同参与,探讨当代艺术在今天所需面对的诸多问题。

 

    14日的中国当代艺术纪录片放映由多个纪录片组成,虽然每个作品的主题不同,但都谋求与当下的艺术现状进行对话,通过视觉呈现进行文化反思。如由Robert Adanto 执导的作品“The Rising Tide”,展现了新一代中国艺术家的睿智,以及他们对过去和未来的感情。作品“China Power: Art Now After Mao ” 先后在中国、英国及挪威取景拍摄,旨在呈现中国当代艺术面貌,亦同时捕捉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的城市和人文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的纪录片中“萨特与邓丽君:1980 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最具地域特色,作品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知识涌进中国,新的文化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在某些方面的转型和发展。而对于在1980 年代的中国南方,当代艺术发展和出路也成为了艺术家关注的主要问题,亚洲艺术文献库董事会主席杜柏贞就相关问题在放映现场进行了现场介绍。

 

    15 日,座谈会的主题为:“重整旗鼓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及汉雅轩总监张颂仁,维他命艺术空间总监胡昉,收藏家Uli SIGG ,艺评人及策展人姚嘉善,艺术家邱黯雄,艺评人及策展人Phil TINARI等知名人士悉数到场。论坛各嘉宾主要回顾和探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过去和现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和趋势。在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商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国际的、本土的画廊在国内大中城市纷纷涌现,随着世界各地的艺术投资金额不断澎涨,中国当代部分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走向了国际艺术舞台而且在拍卖价格上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可是,一场金融海啸,造成全球经济萎缩,其影响或多或少的冲击了社会各阶层。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嘉宾探讨了艺术界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认为此时艺术界也需从长计议,重新定位。或许,此时的拨乱反正,恰好指明了艺术不能再仅仅以商品价值及投机炒作来衡量,反而应该注重培育本身的意念、内容及质量。另外,与会嘉宾还向大家分享了一些让人期待的艺术项目。

 

    16日为博物馆焦点座谈会,座谈会由悉尼双年展2006 总监:Charles MEREWETHER主持,并邀请了Ron Arad Studio 创办人Ron ARAD、Arthub 联合项目总监Defne AYAS、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系教授萧竞聪、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永久馆藏馆长Frances MORRIS、Garant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总监及台北双年展 2008 策展人Vasif KORTUN等。论坛主题的初衷是来源于当下各地大兴博物馆、美术馆基建的这一现实。所以从中引发的问题,应是当务之急。亚洲艺术文献库在08 香港国际艺术展举办了一场探讨博物馆发展的国际会议。今年,文献库将延伸去年讨论的脉络,进一步讨论有关博物馆与当代艺术实践的议题。在“艺术与设计”部分,嘉宾通过各自的工作经历、策展实例,图文并茂的探讨了当下美术馆、博物馆在当代艺术品的展示中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于跨区域展览所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开放程度及其延伸、博物馆的收藏艺术作品的标准、艺术与设计如何互通、如何调整新的论述语言及博物馆又如何迎接这一波的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参与”、“合作”、“日常生活”部分,主要探讨了在某些缺乏公共博物馆设施、艺术基建不足的地方,当代艺术作品如何与公众进行互动?对那些所谓“民间”的艺术品及各种项目活动进入正规博物馆的框架时,博物馆本质是否发生转换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例如:那些来自民间的无名氏的 “作品”是否可以进入到博物馆?进入博物馆时“作品”的作者是否一定必要?等等。

 

    17 日,为香港焦点座谈会,主要探讨的是“文化古迹:香港艺术的归宿?”。在香港,翻新文化古迹用作展示本地艺术的文化场地日趋常见,例子有牛棚艺术村、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东九龙裁判、(建议中的)中央警署建筑群及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等。虽然香港欠缺合适的艺术空间已是不争事实,但只发展“硬件”而忽略了“内容”,模式又过于单一化,也许不是出路。此次座谈会,讲者讨论了由古迹改建为文化场地的成败关键,并对这些场地又如何建构文化艺术的环境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编辑:霍春常】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