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园林西剖面立图 叶放手绘
双年展特别机构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
在本届的威尼斯双年展的特别机构邀请展中也有着中国艺术家的身影。这个主题定为“给马可波罗的礼物”的展览,邀请到10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吴山专、叶放、IngaSvalaThorsdottir,通过建筑、装置、绘画等等各种方式,试图在复杂的历史关系下表达对马可·波罗最早关心东方世界的敬意。
策展人吕澎介绍,此次展览将在威尼斯国际大学的校园中加以呈现,“学校在一个独立的小岛——SanServolo岛上,艺术家的作品如绘画和装置等等,将错落地放置在整个校区的各个角落,和园林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事件。”吕澎介绍说。据了解,这个小岛与丽都岛相对,而从威尼斯双年展主要展区Giardini乘船去不超过5分钟。
叶放的作品《礼堂》脱胎于正处在构建中的、位于威尼斯国际大学校园内的中国园计划。“这其实是一个装置作品,正面是我根据中国园设计草图描绘的一幅水墨画,背面则是我在苏州的园林南石皮记的影像资料,在正反面之间,隔着中国园的建筑模型。”作为装置的三个部分,模型、水墨和影像将把一间会议室装置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礼堂,在水墨的想象和当下的园林生活之间是待建的建筑模型,在叶放看来,这别有意味:“这个模型如同沟通对于东方的想象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而参展的其他诸位艺术家也从各种角度揣测了东西方之间为彼此制造的梦影,并展示了力图思考甚至挣脱这种梦影的徒劳的努力。
方力钧将看上去很讲究的画框安放在灰色的墙上,画框中蓝天白云,美好安宁。岳敏君则在一个圆盘之上,构筑平面的“园林”,整个轮廓线条如同东西方交流和误解的迷宫,艺术家不仅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画家的作品图像内容放入,也用他们的名字作为作品的标题,艺术家提示说:“艺术家在传统艺术创作中的迷惘和探索,他们似乎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迷宫空间中,由一个迷宫进入另一个迷宫,陷入囚徒般的困境,永远走不出来。”张晓刚的书写与图像来自对历史的阅读与象征性陈述,在题为《如何成为马可·波罗?》的作品中,张晓刚用马克笔在三幅图片上用中文、英文和意大利文三种语言抄写《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片段,这种聪明而戏谑的方式展示出一种徒劳的努力——试图撩开历史和各种版本解读的面纱与历史对话,以寻找今天自己与过去之间的联系。
张培力把杭州的一个模仿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照片呈现给在意大利的观众。这同样是一个交流的物证,一个问题重重、让人难堪的范例。在中国对于西方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学习中,显然暴露了精神与历史的空虚。
此外,周春芽的《绿狗》和何多苓笔下颓败的女性人体,形象具体得多,却也因此困于意义的稀释。
◎相关项目
造园,物化马可之“中国”
叶放的中国园在此次展览中初露轮廓,但这将只是一个热身,叶放透露,这座名为“达园”的中国园不仅将出现在世博的威尼斯展馆中,也将参加明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在设计的草图上可以看到,整个园子位于威尼斯国际大学的一侧围墙边,以一道月牙门浅进,园子里水系蜿蜒,穿过茂密的植物和堆砌的假山,以回廊连接的一座亭台和一个两层的仿古厢房构成整座园林的主体建筑。而整个计划从去年秋天启动至今,已然完成了全部的设计过程,部分建筑的细节构件也已经在制作中。
“主要部分,如主体建筑、假山、亭台,这些都将在苏州完成建造,然后运到威尼斯进行组装。”叶放说。
然而,困于设计草图的限制,这个园林的全貌并未得到全部的展现,在叶放的介绍中,这个园林虽然有着传统园林的轮廓和体征,然而这绝不是一座“古人的园林”。“它风格、样式是传统的,但是屋顶、门窗各种细节是现代的。”比如,园林的入口处的门洞将由威尼斯的传统玻璃填充,以和院内本来就存在的一座威尼斯的古门洞相呼应。而园内的三座假山则取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座仙山,两座由中国的太湖石千里运送叠加而成,而其中的一座则将用意大利盛产的小块马赛克铺就,“在马赛克中我放了荧光的物质,并写上文字,这座假山在夜晚也会闪闪发亮,是一种对于中国式理想的描绘。”
而园林中的桥也由中西元素拼贴而成,其中位于南面的一座桥只有一米,将用玻璃制成,而在玻璃之下将是马可·波罗的旅程地图,“这座桥我取名‘芥子’,你一步可以跨越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也如同一粒芥子。”叶放解释说。
和园林的细节处充盈的种种艺术化、人为的细节不同,园林中的植物将在意大利“就地取材”,由于18世纪就有过东方植物的一次向西大迁徙,中国传统的梅兰竹菊在意大利都有,“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这些植物以中国的意义,比如紫薇,在中国就有紫气东来的意思。”
主体建筑、两层楼的庭阁,上层将做书园,下层则是茶室,叶放表示:“这个园林将不是一个静止的作品,它将承载更多,无论是昆曲、雅集还是展览、派对,它将是一个动态的存在。”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