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手感?》我觉得是艺术领域讨论的比较终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绘画形式与绘画语言相比较的一个问题。从我自己的创作思路出发,就是运用一些图像的方式,来体现思想与手感的关系。
参加这次展览的四件作品,可以很容易看出是一个系列的,其中有三张画分别使用了我惯用的符号语言,最后在第四张画的时候,就把前三张画变成了像海报一样的形式贴在了第四张的画面上,我觉得这种形式就算是我在图像处理上的一次游戏吧!
我的主要身份是大学老师,所以我觉得自己不是很专业的艺术家。
我最关注“80后”这一群,也可以说是年轻人。他们很自信,不会在意周遭人的目光,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他们说出的观点也不是随便拿出来讲的,也是经过内心思考的。拥有很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欲望,是“80后”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努力让旁人发现自己的不同。
从2005年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开始慢慢受人关注,市场化的进程非常快,所以肯定会出现一些商业运作在里面,会令艺术家的作品价格比较高,但如果我们总是在批判这种泡沫,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没有太多好处,泡沫是存在的,但艺术家的作品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毕竟有很多人愿意去为一些作品花高价埋单。
当代艺术家的生活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有商业支持、有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肯定会对艺术家在经费上、深入生活的程度上有所帮助,这是有益的一面,但也不排除这种市场化的东西对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急功近利、迎合市场口味、简单复制等现象的出现。
如今受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毒害比较重的就是刚刚踏入艺术圈子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代艺术30多年的发展历史,他们踏进来的时候,就是当代艺术最好的时候,年轻人其实不会有太多分辨能力的。
在当代艺术领域,我本身不觉得存在年龄或者是国界上的差异,因为它是一个全球化的语言,所有人都可以在当代艺术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得到交流,男女老少都可以。有一个事情给我的印象最深,让我很感动。大概是在2001年,那个时候重庆刚刚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艺术展,就有很多重庆市的居民,包括一些老人,拄着拐杖,爬好几层楼去看一个东西。他们充满热情,而且他们对这些充满新鲜感的东西是有浓厚兴趣的。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对于生活的影响,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艺术家必须对生活有一个敏锐的态度,除了观察以外,对生活要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对世界要有一个看法。
作为大学老师,我愿意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在教学和交流中,一起成长。
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代艺术也必定回归到大众,只是从前媒体对艺术关注的角度还不够宽泛。《大周末Hotspot》还是先行了一步。
快问快答
艺术是什么?工作。
商业是什么?必须的。
展览是什么?艺术家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
生活是什么?没想过。
幸福是什么?上帝的恩赐。
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期待更好!
影响你的艺术家?达利、钟飙。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