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新书发布会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 2009-06-03

  《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新书发布会于2009年5月26日在北京798艺术区东八时区书吧举行。“晒太阳”艺术活动是我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个大型户外艺术交流活动,它先后于1986年、1987年、2002年在南京举办了四次。这期间,它经历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席卷全中国的“市场经济浪潮”,面对着这一切社会现实的动荡,南京艺术家们自觉选择了“晒太阳”这种没有审核、没有门槛的自由开放展览交流方式。除了南京艺术家之外,北京、上海、成都、合肥、郑州、内蒙古等十余个城市和地区的艺术家也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活动之中,这其中还包括来自美国和荷兰的艺术家。

 

  《晒太阳:跨越二十年的艺术行动》一书由该活动的发起人郭海平、黄药编著,该书收集了600余幅历次“晒太阳”现场及那个时刻艺术家生存状态的图片,同时,还收集了20余篇专业及大众媒体对“晒太阳”活动的报道和评价。为了进一步反映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生态,该书选择了南京本地10位艺术家作为访谈对象,让他们对中国社会现实和艺术现状进行属于他们个人的陈述。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详实。它是中国当代艺术中一本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出版发行江苏美术出版社

  编著郭海平黄药

  责任编辑李黎

  目录:

  序言在“晒太阳”中获得超越的力量,郭海平黄药

  第一章走进南京的“晒太阳”艺术活动

  青春时代的肖像

  在细雨之中

  为了“晒太阳”的聚会

  太阳升起的盛景

  21世纪的“晒太阳”活动

  第二章“晒太阳”艺术活动与公共媒体

  “晒太阳”艺术交流活动/《江苏画刊》1987年第2期

  “晒太阳”——走向87/《中国美术报》1986年第46期

  太阳光下的画展——“晒太阳”/《绘画新潮》张蔷着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太阳把行为晒成艺术/《现代快报》

  过激行为艺术遭斥/《金陵晚报》

  全中国的艺术青年们,行为起来,“晒太阳”!/《东方视觉》

  是读者“弱智”还是艺术家“出格”/《南京晨报》

  在南京,为了艺术而艺术/美国《时代周刊》

  阳光•派对——记2002“晒太阳”艺术活动/《江苏画刊》

  阳光照着艺术的两面/《东方文化周刊》2002年

  行为艺术南京“作怪”/《江南时报》

  南京“当代艺术界”今天集体“晒太阳”/《扬子晚报》

  200行为艺术家昨大“闹”小岛/《服务导报》

  桂花,你带不带哥们玩?/《中青在线》

  批评指正晒过太阳的先锋艺术家/《北京青年报》

  “火烧雷锋”是艺术?/《南京晨报》

  200名前卫艺术家阴天“晒太阳”/《服务导报》

  一个不应该想得太多的一天/《钟山》杂志

  又开始“晒太阳”了/《新闻周刊》

  艺术家与媒体对话/《2002“晒太阳”》

  第三章南京当代艺术家谈话录

  附录1:2002•南京•“晒人阳”•露天岂术派对策划力案

  附录2:2002年参加“晒人阳”艺术家方案

  附录3:我们的阳光情结/郭海平赵勤于小雨孙为民

  后记

  前言

 

  在“晒太阳”中获得超越的力量

 

  郭海平黄药

 

  自1986年举办第一次“晒太阳”艺术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个二十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各种艺术流派和价值观的更迭与挑战。二十年前,我们信奉的是各式各样的“思想”和“主义”,今天,我们却轻而易举地将他们都统统抛在了脑后。此时此刻,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做出谁是谁非的评判,也更不知道到底该不该信奉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或“主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知所措的现象,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既不能肯定过去的信仰,同时,我们也无法接受眼前忘掉信仰的现实。

 

  对比1986年和2002年的“晒太阳”,在时间上看,这是发生在二个完全不同时代的艺术活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处于“十年社会动乱”刚刚结束之后不久,在这个时期,大家虽然精神亢奋,但却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形下,大家只好渴求在层出不穷的“知识”中去寻找答案。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思想”、“主义”和“流派”也应运而生,也许是这一切来的过于突然,以至于让我们这些正在发育成长的年轻人感到了一种无所适从。

 

  也就是在大家都在为建立自己的“思想”和“主义”忙得找不到头绪的时刻,“晒太阳”却让我们获得了一次超越的体验。在没有界线,也不受任何限制的完全开放状态下,所有热爱自由的人都可以在太阳下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身姿,正如当我们回过头去追忆“晒太阳”的那段历史时,我们便会发现那是一次没有“理论”,没有“纲领”,更没有任何“主义”的艺术行动,唯一能够让我们回忆起来的只有当年印在《“晒太阳”通知》中的那句“每一个人都可以来,每一个人都是主人。”现在重新认识这十几个字,自然便会让我联想到博依斯的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名言,但在二十年以前,中国人似乎还并不知道有博依斯的存在。其实,这种观念上的不谋而合,只是自然意志对人的生命的一种特殊关怀。当我们身陷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不能自拔的时候,这种“关怀”便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了我们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面前。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晒太阳”当成是自然意志在中国青年艺术家群体中显现出来的一个特殊案例。从这个意义上说,1986、87年的“晒太阳”,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艺术家群体在超越了一般文化和艺术经验之后,对自由进行的一次有意无意的追求。也就是在那一天,大家忘却了一切文化的纷争和隔阂,也就在那一时刻,艺术家们都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

 

  2002年,就在我们跨越到新世纪的时候,中国人对“金钱”的狂热追逐已完全取代了对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信奉,这是一种从二十年前的极度精神化向极度物质化的彻底转向,就在这个时刻,我们几个当年参与“晒太阳”的艺术家朋友一旦重新提起“晒太阳”的时刻,大家便立刻兴奋激动了起来。其实,在1986年“晒太阳”之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晒太阳”被大家提起已难以计数,但为什么会在2002年这一时刻如得到大家积极的回应,其实,这并不是偶然。很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南京就是一个充满浓烈理想主义色彩的城市,而2002年的“晒太阳”得到南京艺术家的集体响应,其原因也正是大家已经意识到“理想主义”即将从我们中间消逝,或者说,此时此刻的“晒太阳”,同样也是自然意志对于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人的再一次关怀和眷顾,以至于当《走进南京的“晒太阳”》作者任协华先生问郭海平怎么评价2002年的“晒太阳”时候,郭的回答却是“这既是一次理想主义的绝唱,同时也是南京艺术家为自己所信奉的理想主义的一次送行。”

 

  对于过去了的那个“理想主义”,我们都曾不断地做过反省,现在看来那个时期信奉的“理想主义”更像是一种幻觉,由于不断受到这种“理想主义”的熏陶,致使我们经常处于迷乱的癫狂状态,与“文革”时期那种被动的癫狂不同,“文革”之后的癫狂具有极度压抑后的宣泄性质,在这种“癫狂”中,大家都饿不择食,以至于官方将这种“放纵”称着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在那个特殊时期,由于多种力量的不可调和,最终便在1989年演绎出了一场令全世界都感到震惊的悲剧。1989年之后,绝大多数信奉理想主义的人开始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理想”,一部分人开始“下海”经商,一部分人开始“玩世不恭”,还有极少数的一些人依然坚守着自己的那份“理想”,在做最后的挣扎。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往日的理想主义已完全走到了绝路,取而代之的便是对金钱的追逐和对其它出路的寻找。而“晒太阳”在二十年前后的先后出现,与我们感到了一种“无助”是密切相关的,在这种无助的状态中,正是“晒太阳”给予了我们启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启示,而完全是一种自然意志的一次觉悟和觉醒,在这种意志的促进下,我们的生命潜能获得了全部的调动。

 

  2007年年初,郭海平遇到刚刚从美国纽约返回到南京的黄药。黄药没有经历2002年的“晒太阳”,在他的记忆中,“晒太阳”就只有1986和1987年二届,所以,当我们重新谈起“晒太阳”时,我们只能围绕着二十年前的往事进行回忆和交流。说到黄药,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们俩在二十年前找来半块南京明城墙的城砖一起在上面雕刻“晒太阳”印章的情景,那时,我们没有钱印刷海报,我们只能自己动手,先是雕刻好30×30公分大的“晒太阳”印章,然后,再用大红色的颜料将“晒太阳”三个大字一幅幅地印在对开的铅画纸上,这就是我们在当年制作“晒太阳”海报的过程。在久别了二十年之后又重新返回到“晒太阳”队伍中来的时候,黄药便一再提出要为“晒太阳”做一点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商量出版一本集中反映《晒太阳》历史的文献资料。对此,黄药说这次一定要出版中英文对照的双语版,他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晒太阳’成为更多人的‘晒太阳’。”之后,他又提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要将‘晒太阳’移到中国的北京、美国的纽约和法国的巴黎!”

 

  收集“晒太阳”的资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首先,这些资料都散落在很多艺术家手上,而且因为时间久远,很多资料都很难收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最后还是在艺术家张江山、王轶琼、刘绍隽、于小雨、杨志鳞、曹恺那里找到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刘绍隽又向我们推荐了作家任协华先生来南京对当年参与“晒太阳”的艺术家进行采访,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最终为我们完成了五万字的《走进南京的“晒太阳”》。除此之外,我们也收集了许多与“晒太阳”艺术活动有关的媒体报道,在这些文章中,有肯定,有否定,也有质疑,当然也有一些歪曲事实的报道,不过,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历史事实,我们的工作就是收集这些事实,并让这些很难统一的事实自己去发挥他们自己的作用。

 

  我们期望《晒太阳:跨越20年的艺术行动》只是一本展现“晒太阳”历史的文献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透过这些历史事实去认识中国先锋艺术发展的一部分曲折历程。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这二十年历史,“晒太阳”艺术活动不论在活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观念或精神指向上,其独特性都是非常鲜明的,对此,我们不知道,“晒太阳”是否还会继续,以及还会以怎样的姿态继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就是不论我们的社会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晒太阳”作为一段无比幸福美好的记忆必将永远伴随着我们走向生命的终结。

 

  2008-1-15

  图片年代:

  2--6:1986

  7--8:1987

  9--28:2002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