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赵力:如何形成亚洲艺术市场的合力

来源:艺术财经 作者:赵力 2009-06-06

 

俄罗斯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2008年10月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而这种趋势在进入2009年后并没有得到任何扭转。根据各个市场的最新分析报告,继续看低艺术市场短期行情预期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下的某种共识。近期的许多市场观察者或许仅仅看到了亚洲拍卖市场的价格下跌而发出了亚洲艺术市场的“唱衰论”,却忽略了对整体情况的把握,从而构成了对事实的遮蔽。

 

  事实是我们很容易将艺术品市场的近期下跌与全球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而的确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剧烈变动也与美国雷曼公司倒闭在时间不谋而合。这些情况无疑完全超乎我们的经验,因为包括全球私人银行将艺术品设计为理财性资产配置的主要依据,即在于艺术品市场与其它投资市场间所存在的不相关性或“绝缘性”,而这些结论曾经在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韩战、越战以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多次股灾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1]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艺术市场不仅无法独善其身,甚至还表现出与其它市场下跌的同步性。

 

  导致变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的是21世纪以来艺术市场自身属性的剧烈转型。在20世纪,艺术市场无疑仍然是由收藏力量所支配的市场,这既决定了艺术市场是由不同趣味与收藏圈所集合而成的,也决定了艺术市场的高门槛与小众性,而正是这些特征使得艺术市场具有了相对其它市场的稳定性与非规模化。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从2003年以来,在市场新行情启动和艺术投资观念流觞的共同作用下,艺术市场从原先的收藏性市场向投资性市场逐渐转型。而越来越急迫而剧烈的转型,带来了迥异往日的市场景观,艺术市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化增长,而市场的规模化以及高涨的行情,又激发起更多的投资愿望,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资金,并使得艺术市场越来越接近于其它投资市场,形成了与其它投资市场越来越明显的正相关性。[2]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进入艺术市场的新资金主要来自金融、房地产、能源及大宗商品等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财富领域。由于这些新资金具有很强的投资性而被统称为艺术市场中的“新钱”(New Money),以区别于原本在收藏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老钱”(Old Money)。[3]然而随着2007年美国房次贷危机的爆发,金融、房地产、能源及大宗商品不仅无一幸免,而且更成为了金融危机中哀鸿遍野的“重灾区”。因此我们并不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仅仅是艺术市场的外部影响力或者变化发生的背景,两者相关性的增加既具体反映为两个市场变化的同步性,同时艺术市场的行情下跌无疑也成为了危机的重要组成。

 

  正如金融危机爆发伊始的情形,人们一方面对危机的危害程度心存侥幸,一方面也希冀新兴市场能够成为所谓的“救世军”。事实是2006年以来新兴市场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崛起已经成为了不争的现实,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中东地区为代表的市场新势力不仅迅速超越了传统西方国家,尤其对全球艺术市场产生了格局性的影响,因此西方专家更乐意将自2003年以来艺术市场的景气归结于结构性的增长而非周期性的增长。既然来自新兴市场的力量推动了整体市场的昔日景气,那么新兴市场的力量也会成为当下市场的“救世军”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金融环境不断恶化的整体背景下,新兴市场同样叠受重创,而从“金砖四国”2008年全年股市跌幅超过40\%甚至70\%而言,不仅大大高于美国2008标准普尔的39.35\%跌幅,也高于英、法、德三大股市的40\%跌幅,其受损严重可见一斑。而在资产价格下降、现金短缺、汇率波动的各种因素之下,进入2009年新兴市场对于纽约、伦敦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参与度呈现出了急剧下降。

 

 

  亚洲艺术市场的现时繁荣无疑是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成果。全球化所带来的高度信息化,不仅让世界进一步认识到了亚洲艺术,也让亚洲内部从未像现在这样的彼此了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开放性,既体现于亚洲针对全球艺术品市场体系的不断融入,也体现于亚洲各国艺术市场间的彼此交互。然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不仅普遍认为亚洲艺术市场对于世界的贡献度会大打折扣,甚至对于亚洲艺术市场能否继续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同样心存怀疑。亚洲艺术市场的近期低迷似乎恰恰印证了这些论点,而国际投资性资金从新兴市场的进一步回撤似乎也将成为逆转的信号,并降低了人们对亚洲艺术市场的未来预期。

 

  事实是这些论点无疑立基于以往的经验而非客观的事实。根据以往的经验,区域性市场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象中心市场那样的行情“暴跌”,但是区域市场往往会比中心市场下跌幅度更大,下跌的周期更长。[4]譬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全球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次明显的下跌:1990年的夏季纽约艺术品市场价格指数下跌就达到了38\%,1996年初之后才出现了恢复性增长;而同期的欧洲艺术市场却从1990年7月至1996年7月一直呈现出下探底部的走势,整体价格跌幅达到了64\%。以此而论,对于投资者而言,当区域市场出现跌势后撤资离场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亚洲并非如欧洲那样的区域性市场。因为欧洲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关系太过紧密,交易品种也是如此一致,然而亚洲的情况则迥然不同。以中国为例,占市场交易总体比例70\%以上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区域性交易品种——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而目前更具有“反周期”标志意义的是占其中份额38\%的中国书画行情,在受到自身市场周期影响并经历了两年先期调整之后,反向性的于2008年下半年重现出了“景气”。即便受到国际影响而在与国际联动性较强的当代艺术方面出现了行情下跌,但由于这一部分所占比例只占到30\%左右的市场比例,因此市场的特殊性反而导致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同样的例子还有日本艺术市场,由于在90年代饱受冲击,因此2000年以后的日本艺术市场更多立足于国内需求,交易品种的主体以日本传统艺术品为主,当代艺术品市场则相对有限,由此也呈现出与外部市场相对“绝缘”而稳定的特征。

 

  除了由于自身特殊性所产生的抗风险特征之外,亚洲艺术市场虽然在整体价格上与西方市场一样出现了行情的下跌,但是其整体发展的态势依然存在。近期的许多市场观察者或许仅仅看到了亚洲拍卖市场的价格下跌而发出了亚洲艺术市场的“唱衰论”,却忽略了对整体情况的把握,从而构成了对事实的遮蔽。而现实的情况是亚洲艺术市场的价格下跌,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外部影响,一方面则来自市场内部的调整需要。由于前期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当代艺术价格暴涨,带动了亚洲艺术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因此在累积了大量上涨幅度的基础上则必须通过向下确认的方式来做出更客观的价值研判,而价格下跌也在客观上挤出前期泡沫,使得市场重归价值判断而非趋势判断的正确轨道。事实是通过研究我们在众多的表象之下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亚洲艺术市场规模性增长的真相。的确,亚洲艺术市场的进步,已经从80年代日本艺术市场的一枝独秀、90年代四小龙的快速发展、2003年后中国、印度、中东地区的迎头赶上,逐步拓展为亚洲整体艺术市场的提升。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地艺术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近期有目共睹的事实,而这些地区价廉质优的艺术作品也已经成为崭新的艺术资源融入亚洲艺术市场。新艺术资源的加入以及整体价格的回落,使得亚洲艺术市场在整体规模上不是走向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与之相互动的是近期亚洲艺术购买力的明显变化:目前在亚洲艺术市场上的活跃力量不再仅仅是追高杀跌的游资,也不再是通过价格操纵意图牟利的炒家群体,更多的是①以价值为优先的谨慎的收藏者、②注重长线投资收益的机构投资者、③满足个人审美喜好和注重生活品质的艺术消费者、④对新艺术或年轻艺术家有着明确收藏偏好的新兴群体。这些购买力的新变化带来的是买家的多样化与细分化,这将促进亚洲艺术购买力“金字塔”理想模式的成型——产生更为广阔的艺术消费人群,夯实了购买力的基面,引导市场按照艺术消费群的意见形成价格分层与销售分层,并成为亚洲艺术市场规模化增长的持续动力。

 

  的确,亚洲艺术资源的流通已经超离了国界的壁垒,甚至形成了根据市场具体供需关系的重新配置。以韩国为例,近年来针对韩国国内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广泛需求而大量引入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资源,与此同时大量韩国画廊又分别挺进北京、上海,通过开设画廊或分支机构的方式融入中国艺术品市场;而在中国,2008年韩、日当代艺术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声名鹊起,成为了新的市场热点,此外印度、东南亚的当代艺术也被众多的画廊引入中国国内,并培养出了一批中国的收藏者;此外印尼作为亚洲更为新兴的市场,也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重要的输入地区,同时亦成为东南亚当代艺术的受容地区。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亚洲地区跨国的市场整合也成为了抵御危机的当下策略。在艺术拍卖方面,2月份北京匡时拍卖公司与日本亲和拍卖公司宣布全面合作;在艺术博览会方面,3月份的东京也举办了首届日韩艺术博览会;而更早的案例则是2008年12月日、韩、印尼和中国台湾地区的4家代表性的拍卖公司,在中国澳门联合举办“亚洲拍卖周”,推出了一系列的拍卖活动,整合各自的市场资源而互补共赢。

 

 

  然而即便如此,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尚停留在资源互换和局部交流的层面,并没有深化而出现有效的体制性变革,因此要实现亚洲艺术市场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金融危机面前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已经形成更多的共识:①亚洲的艺术市场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市场规模依然偏低。2008年只占到了全球的10\%左右的份额,其市场地位仍处于从属的现实位置,无法真正抗衡以西方为主导的市场,无法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更遑论在危机中成为所谓的“救世军”。②亚洲各国的艺术市场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艺术市场发育较早但市场容量明显偏小、艺术资源相对单一匮乏;中国、印度、中东地区幅员广阔,艺术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艺术市场发育较晚,市场结构与渠道尚不成熟;而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等,本国购买力明显不足,艺术市场仍处于发展起步的阶段。③亚洲艺术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潜力。一方面亚洲艺术在价格方面仍有很大的竞争力,亚洲艺术的市场现状是质量高而价格低;一方面亚洲有着雄厚的艺术家资源,根据2007年ARTPRICE网站的统计,全球艺术家的总数为1200万人,60\%的艺术家生活在亚洲,因此亚洲不仅有着庞大的艺术资源,而且还有着大量未被发现甚至有可能被埋没的艺术价值。而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进步、将资源潜力转化为市场动力的核心,除了脚踏实地地专注自身发展之外,如何形成亚洲艺术市场的“合力”无疑也将成为目前亟待探讨的核心话题。

 

  当然,亚洲艺术市场的一体化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然而正如政经界或者文化界的相关讨论,争论的焦点仍在“亚洲是否已经具有了共有的价值观?”“亚洲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还是一个共有的命名?”“亚洲有没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的确,亚洲各国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彼此间的“互视与沟通”才刚刚开始,然而金融危机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助推剂,在“谋求亚洲的价值共识”的前提下,亚洲艺术市场的新转折也已见端倪。

 

  [1] 赵力主编,《2007-2008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10月。

 

  [2]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FT)的研究,2007年艺术市场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已从原来的0.1上升到了0.48。

 

  [3] 《2008中国艺术品市场报告》,2008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特刊,2008年9月。

 

  [4] 赵力,“下跌效应引领艺术市场艰难转折”,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2009年2月5日。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