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中心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市场投资专家):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2009第二届艺术市场发展高峰论坛现在开始,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本次参会的各位嘉宾,他们是来自美术馆、媒体、艺术策展人的代表。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主编尧小锋先生;西班牙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孙冬冬先生;格丰艺术机构董事长黄彬雄先生;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先生;策展人、艺评家夏彦国先生;K画廊董事、99艺术网CEO杨凯先生;上海多伦美术馆策划部主任马艳女士;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社长仓田阳一郎先生;《中国收藏》主编陈念女士;汇豪社艺术主持黄丹松先生;《画廊》艺术总监何金芳女士;锦瑟画廊艺术总监张琪女士;如意画廊总经理巫海英女士;《顶层》主编姜汤先生;偏锋新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王新友先生。在这里对主办方对本次论坛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各位嘉宾对论坛的支持表示感谢。通过我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本次论坛的嘉宾是来自海内外艺术界的精英,因此今天的论坛将会非常有意义,同时通过本次论坛的交流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次论坛设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核心竞争力:中国艺术产业的创意动力与品牌推广。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产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在从“制造中国”向“创意中国”变化,而作为未来创意中国中必不可少的艺术产业也处于迅猛发展的艺术阶段,但是由于艺术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事业,一方面在全球不乏成功的经验和成功的案例。一方面即便有这样的经验和案例,对于中国而言只有一种借鉴和参考的意义,无法全盘的照搬。因此中国艺术产业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道路,仍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努力和探索。
本次论坛以中国艺术产业的创意动力、品牌推广作为论坛的讨论话题,目的就是中国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的现实问题,比如说创意、比如说品牌淡薄、推广不专业的问题请各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设性的意见。
第二个主题是市场一体化: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趋势和推广背景。大家知道,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到目前为止仍处于不断深化和发展、扩张的过程之中,虽然亚洲艺术市场在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不能独善其身,但是作为被波及的一方,从目前的市场来看,亚洲艺术市场仍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市场特征,因此在金融危机下如何化解不利的影响,走出危机阴影,而实现艺术市场最早复苏的市场策略,这是大家始终关心的话题。要从危机中走出来,实现市场的尽早复苏,仅凭一国之力无法达到。亚洲市场的整合趋势已经渐成事实,走出危机,并且实现复苏已成为亚洲市场整合的特殊背景。就中国而言,如何参与到整合中,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也就成为了今天我们讨论另外的重要话题。
本次论坛邀请到众多的专家,我相信通过他们的发言,能够针对以上的主题给出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本次论坛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由于时间的关系,每个发言人的发言时间为10分钟,希望发言人掌握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面首先有请深圳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黄泷先生发言。
黄泷(格丰艺术机构艺术总监):首先我代表格丰艺术机构感谢大家今天的光临!尤其是在最近甲型流感全球蔓延的情况下,大家排除万难,悉数到场,请允许我向大家表示感谢。
本次论坛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认为艺术是依然要发展的,艺术产业也正在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方向,深圳作为改革开放之地的先行者,一直处在全国改革的领先地位,今天我们邀约大家齐聚深圳,共同讨论中国艺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探讨艺术市场如何在当下走出新的模式或者新的探索,实现我们中国乃至亚洲区域的最早复苏。
虽然目前的情况对投资者的信心有一部分冲击,同时也提醒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迫切性,作为一名艺术界从业者的责任也进一步凸显,因为我们有责任向大家传递信心、勇气和希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泷先生,现在请尧小锋先生发言。
把握话语权 迎接当代艺术新高潮的到来
尧小锋(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主编):首先感谢主办方格丰艺术机构的盛情邀请,我的观点如果有什么不对,请大家指出来。
从2003年非典启动以来的艺术品市场,先从中国近现代书画为突破口,市场火暴行情逐步蔓延。古代书画逐渐成为市场的硬通货,当代书画也风生水起,推出一批批当代书画家们的价格扶摇直上,紧接着是油画市场开始井喷。油画市场先从2005年的写实绘画开始,一批写实画派的油画价格迅速飙升。到2006年上半年市场焦点燃烧到当代艺术版块,一直持续到2008年上半年,在此期间当代书画应声而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艺术品市场整体开始回落,唯一的亮点是古代和近现代书画。当代艺术受到重创,不少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跌去了60%以上,许多当代艺术画廊关闭或搬迁,一些藏家改弦更张,市场人气锐减。深圳的22艺术区作为深圳甚至珠三角当代艺术最集中的区域依然能逆市而上,反映了22艺术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许多人认为当代艺术这次人气、市场急剧下降的原因归咎于金融危机,我觉得有偏颇,其实,金融危机只是由头,当代艺术下跌的主因还是当代艺术市场内部问题造成的。
首先,从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当代艺术价格补涨、上涨太快、太多了,不少艺术家的作品翻几倍,甚至上百倍,有涨必有跌,这是市场的铁律。但是急跌得太凶,也反映当代艺术版块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其一,当代艺术话语权依然在海外而不在内地。
我们都知道,当代艺术市场发动于2006年春季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从此一石激起前层浪,当时许多作品来自海外人士,购买者也大多数是海外人士。在此带动下,各地拍卖风起云涌聚集这个版块,但是风向标还是那次上了纽约苏富比春拍的艺术家作品。在海外与内地的联动下,和风向标作品风格相关的艺术家得到追捧,内地乃至世界各地画廊、艺术机构蜂拥而至,寻找这类艺术家包装、代理,于是例如大头娃娃、卡通等作品开始流行起来。追求短期的市场需求,成为这波行情的首要刺激因素。因此盲目是必然的。
就在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之时,海外人士出货的行为开始显露,拍卖行等市场充斥着那些价格高的作品,在市场依然充满想象空间的情况下,不少不了解内情的内地和海外人士开始接货,终于在价格不断高企和金融危机双重压力下,当代艺术迅速进入快速的下降通道。不少画廊和艺术机构套牢不少作品在手中,而严重缺乏现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市场火暴的推动者在海外,内地的人士只是跟风。尽管在这期间,一些艺术机构也在推出一些所谓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但无论影响还是市场,声音都过于微小。
其二、成也市场、败也市场,当代艺术严重缺乏严谨而专业的分工,谁说了都算,也就意味着谁说了都不算。
当代艺术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令人咋舌市场价格。市场成为决定当代艺术走向的主导力量,许多艺术家画画盯着市场取向,作为艺术家作品的裁判者——一些评论家和策展人远离中立的学术评判和艺术价值的选取,也以市场为导向,充当价格的吹鼓手,当代艺术市场充斥着各类诸葛亮。在大家都以市场为导向的情况下,中立的学术评判权威的缺席,导致当代艺术版块群魔乱舞、鱼目混珠式的繁荣,人们攀比的不是艺术好坏,而是市场价格。
许多没待在一级市场培育充分的作品,便匆匆地拿到二级市场拍卖场里,价格作局时有出现。使一些人对市场产生了信任危机。我们接触了很多财经行业的人士,他们对艺术都非常有兴趣,但是只要报社开设基金和上市公司的活动,他们很乐意找到我问这种情况,他们说通过各方面的了解,对市场很难有一个比较信任的感觉,所以他们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仅仅停留在买装饰画,对价格比较低一点的,再往上走的话,对市场会存在着恐惧感,这是财经行业很多人士对艺术的一种感觉。现在金融也有复苏的迹象,艺术行业也然,我们将竭力促成更多的金融界人士参与到艺术行业中来。
在艺术家、评论家、策展人、媒体、画廊、拍卖公司等当代艺术各个角色时有缺位和越位的情况下。当代艺术的学术和市场基础都还处在不稳固之中,要想健康发展谈何容易。
其三、把握话语权、各司其职,迎接当代艺术新高潮
由于话语权的旁落,许多为海外人士喜爱的作品充斥在内地市场时,包括很多专业人士在内的人发出了对当代艺术看不懂甚至反感的嘘叹,我想着不得不反省我们的当代艺术作品到底有多少是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因此,当代艺术要再度崛起,创作出既能满足中国人喜爱又能获得外国人认可的作品,可能更能拓宽当代艺术的发展空间,而不只是眼里只有海外人士。我想这不单是作品能有持久生命力的事情,还是一个国家文化话语权的问题。当然,这不是简单的迎合,而是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社会发展以及世界文化思潮的深刻把握,才能达到的。深耕在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大师或许能给我们很好的启迪,齐白石,国画大师、开宗立派式的人物,他来北京后画画,经常都会把画好的作品给自己的门童、街坊甚至下人看,听取他们的意见,他们认为好,齐白石才会觉得自己的作品更称心如意。我想,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创造出雅俗共赏、生命力至今旺盛、为绝大多数人所喜爱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代大师吴冠中也然,他的艺术为人民的创作观念不只是一个口号,也在其作品画面里得到体现。
当代艺术只有把话语权拿到自己的手中,培育更多为大多数人所热爱的艺术家来。因为美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审美上还是有很多一致点,例如梵高、莫耐、马蒂斯等等,都为中西方大多数人所喜爱,这样才能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当然,有了好的作品,在当下信息爆炸的环境里,显然不够,还需要当代艺术圈各专业人士,各司其职,以专业的素质做培育、做推广,最后交给市场来检验,让市场来挑选。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尧小锋先生,下面我们有请姜汤先生发言。
姜汤(《顶层》主编):艺术市场的确是需要讨论,因为再不讨论的话,可能关门的机构会更多。在这个领域,尽管我们进入时间不长,但对文化市场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时间。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现状很像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是才刚刚萌芽,后面的空间非常大。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消费大国,这是近三十年GDP每年10%左右的增长决定的,这为中国沉淀了许多财富。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正在从温饱型向奢侈型转变,精神文化消费的比例将会迅速扩大,这也是当代艺术会必然发展的原因。
从市场需求看,只要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转到对艺术品的兴趣上来,这个领域就将形成巨大的产业状。其它的还不要多说,就看中国99%空白的没有原创作品的墙壁,就会知道这个市场规模。中国人不会一直愚蠢到喝几万元的酒让自己呕吐、甚至喝出大病,他们总有一天会转变消费习惯,因为精神消费不仅让人愉悦,还会保值和增值。中国家庭现在的消费买房是30万至50万,买车是10万至20万,买电器是5万至10万,假如多数家庭只花1万元来消费艺术,这个市场就不得了!
严格讲,当代艺术市场现在正处于投入期,是扩张的时候。许多人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怀疑,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当代艺术与未来产业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中国的未来产业是创意产业,而当代艺术是创意产业之父母,可以说没有当代艺术就难有创意产业。
我们在金融危机冒头时创办了对当代艺术进行价值判断的杂志《顶层》,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觉得这个领域需要这样一本从财经角度来关照它的杂志。我们一开始就把读者群销定在财经界,他们是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大企业和相关的政府官员等。与这些群体交道,使我们从更立体的层面去认识资本,将自己的事业与资本共谋共生,这是另一种价值重组的艺术。
艺术市场严格讲是新兴的资本市场,除了艺术创作本身的品质外,资本是撬动它正常发展的关键。艺术品消费肯定不是穷人的市场,它永远不会靠打折和溅卖来实现自己的价值,除非例外。从人类的艺术品交易历史看,正常的艺术市场最少每年会有20 % 以上的递增率,所以它早就被称为是黄金产业。目前金融危机触及所有领域,艺术品市场就更应该注重与资本的交往,每个画廊、每个艺术机构和拍卖行就应该有新的与资本交往的方法,要对资本进行关注和引导,让它们更多的流向艺术市场。学会与资本打交道应该是艺术经营者目前最重要的专业,把工作重点放在接近资本上,比瞎吹落后的“艺术包装”要捷径。
艺术市场的确需要重建,要对艺术生态指数、艺术价值评估系统、艺术银行等进行建树。至于目前指数、评估或艺术银行、艺术基金水平如何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领域有人问津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也不重要,成不成熟或是否完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方向,因为它会让更多资本介入和关注。许多人的艺术基因还没有被激活,他们可以一晚花几万块钱潇洒地喝酒,而花几千元投资艺术却会让他心里不踏实。更多艺术机构的产生会搅破这个现状的沉闷,更多闲钱的结集会让艺术品市场繁荣。
从这个产业自己的生态环境上讲,许多环节的确需要旗帜鲜明地改进,特别是批评体系可以说已经是全军覆灭。没有独立批评家的牵引,市场的识别能力就会降低,从而就会严重阻止投资者的进入。但是目前的“批评家”简直就是吹黑哨的裁判,他们已经毫无公信力,因此应该呼吁真正的批评家出山,让原来的“三鹿奶粉批评家”全部下岗,并将他们充满谎言的文字送到回收站去。
除此之外,艺术经营者的心态要转变,千万不要相互乱拆台。我们应该多鼓励人们把喝酒的钱用来买画,只要不是恶意卖菜画,任何艺术机构之间都不要相互去贬低和抵毁。艺术领域与其它领域相比,是一个少数民族,目前这个领域的确存在着很多危机。所以我们之间不仅要相互捧场,还要去进行大的整合和重组,假如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力量,大家相互推广和代理卖画,这就等于是一个机构变成了无数个机构,市场也就对了!
艺术和艺术市场都是多元体系,同时更是一个需要共生的系统。共生是一个容易成长的环境,艺术市场肯定是相互拉动的市场。我觉得,我们除了要发现和培养新生代画家以外,更重要的是形成多赢的同行交往文化。只有当这种文化成为主流规则时,艺术品市场才有可能做大。
总之,我认为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市场都充满着希望,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寻找好画的层面上,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推广和开拓,要让资本与我们的关系更密切,让更多的同行在一起,形成社会必须重视的力量。真爱这个领域,惟一的选择就是让它强大!
今天格丰办这个会,至于能够得到多少实际的效果和收获,已显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来了,来关心这个领域的问题了,这就证明这个会很成功。我就简单讲这些,对不对大家是取舍,反正这是我的真话。我再说一遍: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市场都充满着希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姜汤先生的真心话,下面有请来自日本亲和拍卖公司的仓田先生发表观点。
仓田阳一郎(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社长):谢谢大家!我现在以一个日本人的角度来谈中国的艺术,日本经历了很多经济周期,因为我们也刚刚经历了经济的低谷期,因为我们经历了很多,所以我们知道中国正在经历什么。在近20年里,中国的艺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到了低谷期,又回升了。所以我坚信中国会在三五年之后有更大的发展。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的经济就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想象中国很快就会成为经济圈的领导者之一了,中国现在正在发展自己的艺术领域,中国正在繁荣,所以我们的市场也会更好。现在看到这个市场在下滑,但是我们不能够失去信心。如果你往回看20世纪都是有一样的周期性,欧洲也有类似的经历,当欧洲达到经济点数时期的时候,在巴黎聚集了很多艺术家,像梵高、雷诺阿等。紧接着后来有毕加索、莫迪利阿尼等艺术家都在巴黎,那个时候欧洲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都聚集欧洲,也有日本和中国的艺术家。 1960年之后,美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当地知名的艺术家,日本在1970年至1980年是有机会成为世界上第一的经济圈、艺术圈,但是我们没有成功,因为美国比日本更有优势,日本的经济上也是不错的,但是美国在经济之外还有其他方面也占据着领导地位。21世纪,中国更有机会成为艺术行业的佼佼者,中国很快就会在这方面占据领导地位。中国会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包括新加坡的艺术家、欧洲的艺术家来到中国发展,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我要做的就是介绍更多的日本人来到中国,并且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能够走出中国到日本去,在二三十年之后,中国会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将来亚洲的市场也会是非常的繁荣和鼎盛的。谢谢!
主持人:多谢仓田先生,下面有请99艺术网的CEO杨凯先生发言。
杨凯(K画廊董事、99艺术网CEO):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参加当代艺术市场的研讨会,我就研究的主题发表我的一些看法:一个是当代艺术产业它首先是文化创意产业,品牌推广要注重细节;另一个是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机遇。
为什么我会说当代艺术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呢?基于我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我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从无到有的过程。
当代艺术的价值认同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认同,我们只当听众,而不好好的去研究它,才会犯原则上的低级错误。按照西方画廊的经验来说,画廊不仅仅要有强势的资本,还要要有专业的团队。只有专业,才能发现价值、推崇价值。中国的艺术不到五年时间,能发展到中国大陆500家机构,大概只有50家在国际、国内上比较有影响。如何提升本土画廊的竞争力,我觉得要在文化创意包装上、品牌的推广上要注重创意的意识。
只有专业,才能是专家,才有判断能力。中国现代艺术是中国前卫艺术的表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不是大众媒体报道出来的批评家、画廊、推手在作局,都是骗子,其实行里人很清楚,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中国的先锋艺术,是现代艺术当中最有时代精神的文化结晶。要把这一点认同了,我们就不怕别人说三倒四。
因为方向决定未来,细节决定成败。一个是策展的平台;第二个是创意设计平台;第三是展示平台;第四是宣传平台,第五是收藏平台。我去参观过很多画廊,有些好的画廊有策展团队,策划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展览出来效果就很好。
创意的设计平台,包括我们的海报、请柬、画册等等都要注重产品包装,要在这些方面下苦工夫。大家可以关注房地产产业,中国最好的设计师不在我们的艺术界,而是在房地产行业,他们做一个设计就要花几十万。我们做视觉艺术,更多的是希望在资本支持和细节方面下苦工夫。
展示平台,在日常展板当中作品随便挂上,这是很低端的,要充分利用空间为作品服务,多注重作品展示的视觉包装。
媒体宣传是个大学问。针对媒体爆炸时代,画廊要建构品牌更应在媒体宣传上下苦功夫。有人认为做展览在行业内的平面媒体上投了几个广告就够了,这是错误的传统宣传观念。在网络信息时代,宣 传要讲究策略,不但要在行业内有品质的传统平面媒体上投放广告或软文宣传;而且还要利用大众媒体的优势,从预展、开幕式、后期展览、直到展览结束,分别对展览的策展人、批评家和到场参加画廊展览的参展艺术家、社会名流、收藏家及机构等人物,进行采访和报道,增加曝光率;特别是对行业内专业的艺术网络媒体,更要密切和他们合作,可以大大利用互联网把你的展览信息在虚拟世界形成强势的传播。品牌是不光是资本,还要靠不断的有效的传播才能形成美丽的光环。
其实艺术行业的经营者要特别注重收藏平台。如果一个有眼光的、有品位的、有判断力的机构,要把最好的作品卖给研究美术馆,第二个卖给对当代艺术很热爱的收藏家。
第二个话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机遇。04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井喷给我们带来了价值判断的反思,我们卖了这么多作品,成交这么多作品,为什么会有争议,说明我们价值的认可、价值的判断、价值的评估系统,没有得到完全的一致,包括我们的批评内部,才会有分歧出现。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我们中国画廊经营短短的10年时间来说,这么多的问题一下解决是不可能的。我知道五年前画廊要找一个专业从事美学教育、美学训练的人很难,五年后的今天,画廊、社会、各大院校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对我们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规范将会有决定性的作用。
金融危机对艺术创作带来新的生机,被市场绑架的艺术家将重归本位,可以预言新的经典艺术将隆重登场,作为我们从事艺术经营的人,要有眼光和信心,去重新调整市场,或者重新去调整经营方向。
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营团队、行业日渐的成熟,在这个行业当中,我们的资本力量是很弱的,在中国当代画廊当中,资本过亿的画廊很少。国外画廊经过近百年的沉淀,比如说佩斯等等,他们不但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资本也积累了。我们现在面临的资本问题,画廊要想办法整合资本;对未来的发展,或者说对市场的占有率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广大的经营者要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要有一个行业道德底线。我们在推销作品、选择藏家的时候,千万要多培养更多关注艺术、消费艺术、欣赏艺术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最好的艺术推荐给真正懂艺术、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市场才会是可持续的发展。不要误导藏家买作品就是为了赚钱,其实让藏家赚钱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培养的是一群投机者,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应该多培养真正喜欢艺术的终极藏家,要多推崇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让收藏者为拥有这件作品而有一种荣誉感。
随便告诉大家,我们99艺术网,作为当代艺术的网络媒体,以推动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今年5月份我们特别策划了《走遍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生态调查》的大型当代艺术系列报道,将对全国的院校、画廊、拍卖公司、收藏家和艺术区等进行大量的采访调查:
探寻全球当代艺术格局中,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和未来?
解密金融危机下,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状态?
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精英分子的精神状态?
探寻艺术市场的新起点?
探寻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探寻中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
这个数据会定期不定期的贡献给行业人士,供大家一同分享。
主持人:感谢杨凯先生,下面有请偏锋新艺术空间艺术总监王新友先生发言。
王新友(偏锋新艺术空间艺术总监):大家下午好,我作为画廊的一员,我只想谈画廊的问题。刚才听了一些朋友的批评和鼓励,也有来自日本朋友的鼓励,批评的声音我们要反思,日本友人的鼓励我们当成是鼓励,至于中国未来二三十年究竟会走成什么样,这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我们不要去管它,中国经济现在蓬勃的发展,但是我们和美国、日本的差距依然很大,宏观的我们要清楚,艺术行业的我们也很清楚。我们自己要做的事有很多,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但是有一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通过一些现象、通过一些问题可以看到,在北京的一些机构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正常的,作为艺术家、收藏家,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其他外资机构和我们共同成长的问题,这是一种奢望,我们只能要求我们自己。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靠自己创造。所以当下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标准、可以有自己的判断,可以有自己的展览,可以带自己的艺术家,可以出版自己的画册,所以在这么好的环境下,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事。今天我想说的就是几个点,我希望艺术家再真诚一点,批评家严肃一点、画廊负责任一点,收藏家专业一点,媒体客观一点、引导一点。
主持人:下面有请孙冬冬先生发言。
孙冬冬(西班牙艺术基金会艺术总监):大家下午好!虽然说我们是一家西班牙的画廊,依托的背景是“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但这个基金会是由生活在马德里的华人家族所成立的,在此我想以我们基金会的例子来谈一谈为什么我们需要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家族三代生活在马德里,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由于文化隔膜造成的矛盾与交流障碍,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困扰,甚至对整个当地的华人社团都有负面的影响。所以他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一种交流的文化媒介来解决这一问题。后来,他们发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他们从当代艺术中看到了中国国家的文化形象,他们找到一种合适的对外交流的语言媒介,可以让外国人理解中国,理解中国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中国正在发生什么,所以我们的基金会既有“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也有“玛吉画廊”,还有自己的杂志,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我们致力于把中国当代艺术推向更广的国际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我们也做了一些具体的事情:比如说我们在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博物馆做了一个名叫“瓦伦西亚55天”的艺术展,选取了一百多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摄影等媒介,在当地反响特别好。我们在中国与国外交流当中会发现,中国的公众媒体总是关注一些“天价”的事情,而我们在国外举办展览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学校会组织一些学生,来到博物馆进行普及性的教育,而这一点在国内很难看到。所以,我们觉得在中国推广当代艺术,需要做一个群众性的普及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在北京成立当代艺术中心的原因之一,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层面的艺术推广。
谈到画廊的问题,还是要落实到我们为什么需要有当代艺术?艺术品在不同性质的机构中的面貌会有所不同,在画廊里她会成为“商品”进行出售,但是在非盈利机构的时候,就会成为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作品,而这一性质才应该是我们关注当代艺术的原因。我们画廊更看重这一点,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目标会显得更宏大。但到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同样会遇到所有画廊遇到的现实问题,正如王新友刚刚说的,还是会有很多“工作点”来需要我们完善的,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画廊》杂志主编何金芳女士发言。
何金芳(《画廊》杂志总监):大家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在这里跟各位交流。这么多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当代艺术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广东的当代艺术可以说还是一片处女地,在当前金融危机之下,主办方坚持举办一系列的大型艺术活动,我在此对主办方表示敬意,同时也让我感觉到我们《画廊》杂志作为广东的专业媒体的责任,我们一定会和大家共勉,为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从事媒体工作的这几年,接触过很多的画廊同行,所以在面对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同时针对今天论坛的议题,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面对金融危机,首先要调整心态,以及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去年年底我去北京的时候,经济危机刚刚发生,发现大家一见面就问“情况怎么样了”,拿这些话代替了打招呼,人心惶惶,显得事态好像很严重。毕竟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谁也不知道将会对艺术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但是今年3月份我再去北京的时候,气氛完全不同了,大家已经恢复信心,把心态调整过来了,由原来的很焦急、惊慌变成了理性应对,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同时对画廊的经营策略做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展期拉长,主打学术性牌,反而出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
另外就是画廊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我觉得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一个就是画廊的经营者一定要专业。这种专业性不仅仅是指艺术问题,而是包括运营方式、操作规范、邀请策展人和媒体推广方式,画廊老板可以不懂艺术,但一定要从专业规范的角度去操作,才能和艺术家、藏家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从而尽快在行业树立自己的形象;第二个是画廊所代理艺术家的品质。不是说画廊一定要代理大牌艺术家才好,年轻人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作品一定品质要高,它是画廊的经营核心问题。是否可以打动藏家的心,就靠它了;第三个是组建专业的藏家队伍。前几年当代艺术市场一下火起来,同时催生了很多投机的买家。画廊要发挥引导藏家的作用,从投机到欣赏,以致最后的收藏,这样的收藏队伍对艺术市场的规范性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保护了艺术家。我想大家都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做的话,肯定可以把自己的品牌树立起来。在座的都是这个行业的资深人士,如有讲得不到位的还请多多指正,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来自北京《中国收藏》杂志主编陈念女士发言。
陈念(《中国收藏》杂志主编):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高峰论坛。坐在这里我有些惴惴不安,前面几位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真知灼见。坐在这儿才发现,在座的专家、学者,也包括媒体的同行们,大家都与当代艺术有关。而我代表的媒体是《中国收藏》杂志,从名字上大家就不难理解,杂志所涉及的艺术种类是包罗万象,相对于在座的专家、学者、媒体同行们来说,我们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媒体,此刻,我有点惴惴不安,也很有压力,讲得不妥的地方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近一时期,大家也包括我都为当代艺术的前景捏了一把汗,但是听了前几位的发言后,我觉得当代艺术的现状并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糟,应该说还比较平稳,何况当代艺术的经营者们各有各的妙方、各有各的做法。看来,此前我的担忧有一点多余。
前两天来到「深圳22艺术区」参观,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中国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意,或者说离不开观念的转变。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是提倡创意的时代,非常强调特色。创意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一个好的创意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甚至可以认为,创意是企业经济的命脉。对于中国的艺术产业,画廊也好、艺术机构也好,如果想更好发展,我想不断创意、转变观念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因为这两天一直在「深圳22艺术区」里转,就觉得这个艺术区有创意,尤其是对两位黄总提出的艺术消费很有感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诉求也是越来越高,文化消费也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天我看到了一个数据:2004年,深圳宝安区全区文化产业收入是50亿元,但这之后的几年,因有了深圳文博会,每年的产值都在提升,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已经到了100亿元。这个数据很说明问题,显现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也可见文化创意在这个产业链中的砝码。
但在这里我也想强调一点,艺术的消费不能与艺术品收藏和投资完全划等号。因为收藏可以说是某人的一种爱好,投资则是要考虑经济回报的。但消费就不同了,它强调是为了生产或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生活当中消费的需求,通过这种消费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一直倡导艺术消费。有一次,他看到一件名家书画小品,画的尺幅不大,价钱也不算贵。拍卖预展时第一眼看到它,他就“一见钟情”。因为拍卖要等到第二天,只好回去等待。谁想到,这一夜让他寝食难安。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拍卖现场,非要把它买回家。虽然是件小艺术品,但却符合他的需求,让他从中获取了别人难以想像的愉悦和快乐,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觉得深圳特区很具备艺术消费的基础。首先,特区的文化很特殊,外加地理优势——与香港一步之遥,众所周知,香港是亚洲艺术的交易中心,是艺术品的集散地,“走出去、引进来”是非常便利的。
广东地区收藏群体非常的庞大,几年前来广东的时候,广东收藏家协会的负责人就告诉我,广东拥有收藏者50万,现在随着人们对收藏的认知度,这个数字肯定又有所增加,艺术消费具有着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实不光在广东,在北京、上海、杭州很多地方,艺术消费也开始显山显水。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买了一个大房子装修后,让我帮他们参谋参谋买什么样的画、什么样的装饰品、什么样的瓷器放在家里面。我也发现很多人花三五千元买一个行货挂在家里,为什么不能花一两万元买件更好的艺术品挂在家里面,使居室蓬荜生辉?
此次论坛的第二个议题是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这几年当代艺术突飞猛进,但在08年秋季的时候,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回落,大家为它的前景捏了一把汗。不过,我也发现不少人表现得很消极,认为当代艺术问题多多,所以很不看好它。应该说,前两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很快,步入了一个快行道,之所以会这样,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它现在开始回落了,也是符合市场的需求,我非常赞成刚才尧小锋讲的,这不是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它自身也存在问题。需要说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当代艺术现在有些低迷了,就把它说得一钱不值,或者说这个东西不能再玩下去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它、正确认识它,要很好呵护它,毕竟中国的当代艺术刚刚起步。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媒体的责任。我觉得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在艺术市场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不能一味地盯着市场中缔造的高价、天价艺术品。艺术市场的好坏,媒体是责无旁贷的。
总之,这个市场要想健康发展,市场中的各个角色都应脚踏实地,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万丈高楼从地起,这样我们才能迎来灿烂的明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马艳发言。
马艳(上海多伦美术馆策划部主任):非常高兴今天下午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是关于市场的论坛,在座的都是一些拍卖行、画廊的朋友,我非常高兴格丰能够把我们这些人聚集在这里。
在整个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各个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是美术馆的从业人员,美术馆做的是非营利的事,不牵扯到销售,好像跟市场无关,但我们还是受到一些影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表现得特别的明显,因为整个美术馆的展览项目规划都是在是在一年、半年前就进行确认的,但是因为经济危机,部分已经谈好的展览项目暂时取消,尤其是一些国外的展览计划,另外获取赞助的难度增加了很多,一些赞助者纷纷削减了资金的规模,大家都在持观望的态度。
艺术市场只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经济表现,它还有跟多严肃而宝贵的东西。在这样一个调整的时期内,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艺术,在我们的文化脉络里,中国当代艺术充当着怎样的角色,也可以静心来关注艺术本体的东西、关注我们的原创展。
我觉得经济危机只是一个由头,就算没有经济危机,这种拔苗助长的艺术市场也要经历调整,换个角度看,我觉得这是好事。中国有它特殊的国情,很多事物都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跟西方艺术经历的时间相比,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开始,危机只是当代艺术和市场掀起的一个浪潮,一个必经的阶段。文化产业,或者说事业是一项持久的工作,在目前面临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信心和心态非常重要。最近几次深圳,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就是深圳政府对文化事业非常关心,这种关心包括对文化的政策扶持和展览专项资金的支持等等方方面面,和上海相比,这一点是令我非常羡慕的。在中国做非营利机构它是否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土壤还是值得探讨的。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夏彦国先生发言。
夏彦国(策展人、艺评家):大家好,非常高兴和大家坐在一起聊一些看法。首先感谢格丰艺术机构的邀请。对于当代艺术,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就像尧小锋和马艳谈到的,就算没有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也需要一个调整,因为从04年到08年,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中国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一百年的美术史历程。尤其在现在金融市场低迷波及到艺术市场的时候,画廊、艺术家、拍卖公司、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的心态都需要做一个调整。因为我看到这次论坛的两个议题:一个是中国艺术产业的创意动力与品牌推广;还有一个就是亚洲艺术市场的整合趋势和推动背景。我想这些问题的讨论都离不开批评家的责任,刚才有媒体和画廊的负责人也谈到批评家的责任,我想谈一下,在艺术市场发展的今天,批评家应该怎么去做?
当下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本身的发展,而且这个艺术本身的发展和批评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在对展览和拍卖公司的宣传上,都少不了批评家的文章出现。但是现在的批评家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在资本操纵的情况下,很多机构对批评家不是很重视,以为批评家只是个码字的机器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批评家的名字,而批评家到底在写些什么并不重要。这时候批评家的境遇就比较尴尬了。批评家的文章成了一个形式的东西。从这点来说,当代艺术批评看起来是一直在发挥作用,并没有缺席。但是从根本上说,批评家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发出了也不会有人去真正的关注。
从批评家自身来说,资本的参与会使得批评家的言辞变得疲软。一些肆意吹捧的文章到处可见。如果说这些文章是真诚的,那么我们会很庆幸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好艺术家都被批评家发现了。这显然是问题的。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过快,这使得艺术品先有市场后有学术支持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销售和拍卖上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个时候会左右批评家的判断,我说这个可能有人会反驳我说这是批评家自身的问题,是,所以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批评家应该去了解市场。
之前我们谈到批评家,都说批评家应该具有学术性、建设性的作用,但是很多批评家都说“我是批评家,我不想谈市场的问题,因为市场和我没有关系,我只想探讨艺术现象和艺术史的发展。”我的看法是,在现在资本操纵艺术的情况下,批评家应该对市场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一味的在谈艺术,谈学术,就显得有点像钻在象牙塔中一样,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前提是,资本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否则我们今天也不会聚到一起去讨论艺术市场的问题。如果一个批评家对艺术市场故作姿态不去了解其发展,也不能去综合的分析艺术生态的发展。
既然批评家不可能脱离市场去讨论一些艺术现象。那批评家就要有市场意识。批评家要懂得市场,对拍卖和展览的事件、艺术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
批评家如何在现在这个复杂的市场背景下独立判断是很重要的。
第一,批评家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真诚的去判断艺术品,而不能仅仅为了关系,去维护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利益,也不能为了满足个性的表现而不能客观的判断。08年,批评界发生了一些事情,批评家之间的争论本来是好事,但是到最后成了人身攻击,如果批评家不能公私分明,又如何让人相信你可以对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当下的艺术批评存在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是绝对化的批评,多是吹捧批评对象。将一些美学词汇不负责任地放到作品分析上,最后文章成了空洞词汇的堆积。二是一味的批评攻击,就像刚才谈到的,作为批评家应该将批评本身和生活本身分开,将个人感情掺杂近来的批评会有失公正。
第二,就是批评家独立的判断能力。批评家不仅要具备艺术史的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审美,现在批评家容易有一个现象,一味的钻到艺术家的作品里面去谈,没有一个整体的文化概念去探讨,当代文化领域其他方面在发生什么并不是很了解。还有就是拿着西方的词语进行堆积,到底有什么意义?一个批评家除了具备学科的知识,还要有其他文史类的知识,还要有敏锐的判断力,首先要有独立的判断。有时候参加艺术家个展的研讨会,有些批评家坐在那里说优点,似乎没有看到缺点。
在座的有机构和媒体,大家对艺术史的知识并不比批评家知道的少,有时候一个画廊的老板,他之前就是学艺术史出来的,他比我们现在的批评家懂得多,对艺术的判断、对作品的判断、对艺术的了解比批评家还要多。这个时候批评家不去了解艺术背后更多的事情,怎么可以做好批评家?
尤其在现在艺术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批评家更应该去梳理和分析现有的艺术现象,思考一下如何去综合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特殊的情况,这不仅仅是艺术市场专家的事情。艺术生态出现问题,批评家也是有责任的。在中国艺术界很多身份比较混淆,批评家,美术史家,策展人,艺术市场专家,似乎可以放到一起,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果一味地站在学术的角度、撇开市场谈问题,难免会陷入狭隘的思考中,只有综合了解整个艺术事件背后的故事,才能深刻的分析艺术现象存在的原因。
刚刚谈到亚洲艺术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的艺术市场,没有每个国家自身的良好发展,谈亚洲的艺术市场是没有力量的。而在这里我只是想强调批评家的责任,中国前几年艺术生态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批评家的贡献,但是那已经是过去,似乎开始吃老本儿了。在新的形势,如果这次市场危机给艺术发展写下一个转折点的话,一个本土的批评家在坚持什么,批判什么,引导什么,无疑在这个时候是很重要的。
我就简单说这些吧,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黄丹松先生发言。
黄丹松(汇豪社艺术主持):大家好,首先感谢格丰艺术机构黄总的邀请,刚才有很多问题大家也都谈到了,我就补充几点:
1.艺术品的藏家是极少数的一些人。现在很多有钱的人读不懂艺术,我们画廊也需要进一步做引导。我碰到很多人想买画,首先问一下这个画能不能增值,它升得有多快?我今天买了,就能增长好几倍,这是市场上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艺术品是一种精神消费品。2.是市场化操作的规范问题。画廊业还是个比较新的行业,如何做好沟通艺术家和藏家的服务,需要规范。比如我们叫画店的,就几张画进来,然后有钱赚就卖出去,也不管其他。我们被这样的事情搞得很烦,这样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3.就是对艺术家作品的定价问题。在行业内要有一套定价的机制。4.作品审美的延续性问题。有人对市场前景不乐观,是很多人看不懂当代艺术,大家都知道,它的标准是西方的。刚才很多人讲到艺术品的本土化问题,因为上次在网上看到有人对某当代艺术博览会的留言,他们的评价是当下艺术是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献媚。也有可能他是不懂艺术,但也是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本土文化的审美完全是没有连接的关系。
主持人:下面有请巫海英女士发言。
巫海英(如意画廊艺术总经理):各位朋友大家好!我首先感谢格丰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在这里听取各位对行业的意见!由于准备不足,我也是边听边想的,请大家见谅和指正。
首先,我是赞成金融危机是行业调整的一次机会,有助于行业的发展这一观点的。在过去的五年,我把它看成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一次热身运动,在这个运动里面,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不影响中国的艺术品及市场的起步、和参与国际的竞赛。今年我会把它看成是画廊的起点和契机。今天我们大家坐在这里,通过一些意见的交流,去论证今后画廊的路应该怎么走,梳理一下画廊经营的思路。
我觉得现在行业内、行业外都存在一些问题。行业内,画廊从业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还有一些操作上不负责任的行为,会伤害到购买资源,这也是很要命的问题。也有一些行业外的问题,比如:当代艺术和中国观众的视觉经验存在冲突的问题;去年中国GDP虽然说已经达到了3000美金,但是在财富分配很不均衡的环境下,艺术品购买力资源的分配也是非常的不均衡,很多画廊和艺术家都挤在一些有限的资源里面抢,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攀比和浮躁的心态,这些都是行业的问题。体制内的美术教育相对滞后,在学术上的批评环境上也是这样,除了当代美术教育体系相对滞后之外,同时也会带来对当代艺术学术批评的相对滞后的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插一句,对于刚才那位先生的观点,我不赞成批评家太多的参与市场,因为我觉得一个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看这个行业专业的细分和发展程度是怎么样的,细分的程度有多细和专业的程度有多高,可以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状态。前两天我和张琪在深大创意产业园区里面听到很多来自全国专家的意见,昨天去香港看当代展,还看了好几家同行画廊经营的场地和经营的方式。我们也是一直在思考、一直在交流,我想不管现在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多大,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景还是非常好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过去30年经济发展的经验也会提供给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借鉴。
这次的论坛主题很好,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同行之间可以展开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促进品牌的建设与推广。更重要的有利于是加快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标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是很良好的。
我也以此与各位同行共勉。谢谢!
主持人:最后有请锦瑟画廊总经理张琪女士发言。
张琪(锦瑟画廊总经理):非常感谢!首先我要感谢主办方格丰公司对我的邀请。前面这么多的前辈以及专业的画廊、媒体谈了很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们本土画廊怎么度过金融危机?我自己本身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也不是很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有没有金融危机,还是市场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其实画廊应该做的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一样的方式。
画廊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国内也有一些评判诚信画廊的机构,一个画廊的诚信很重要。其次就是对艺术家的选择,这一块也是比较重要的,然后有批评策展人、批评家的专业支撑。我觉得这几样整合得比较好,一个画廊的生存就已经奠定了基础。至于在市场上的经营,其实这就需要由收藏家来评判,因为这一块其实你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到了最大努力,在收藏家的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很本质、很完整的收藏体系,对画廊本身有一个基本的认可,他就会对艺术家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是我做画廊的一个体会。
画廊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第一个就是画廊的资源整理工作比较重要,因为我这个画廊是98年成立的,之前我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展览,而展览的整理就比较少。今年我觉得把展览减少。你会发现这么多年你做的工作里面,你或许能够找到你自己成败的原因,这是金融危机下大家能够安安静静的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国内的本土画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抱团,我建议这个行业不一定是成立了什么协会,但是我觉得画廊之间要相互的扶持和连接,对艺术家以及这个行业是比较重要的。前面我们看到格丰艺术和艺术家签订版权,这种方式对画廊这个行业内的联合是很好的。我想举例说一下,我们在99年的时候,经历了一次吴冠中的限量复制品的新闻发布会,2000年我把吴冠中先生的限量复制品在重庆做了一个展览,展览的过程当中发现大众消费是很多的,他们对原创艺术也是非常的尊重,可能是资金的原因、各样的原因,他们没有办法收藏这样的作品。我们在全国也推广限量复制品的销售。刚才我看到签名和授权仪式,其实是有相通的地方,我觉得其实画廊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做的话,这种方式是可以推广的,可能不是全国的画廊都能够在原创上面销售得很好,但是限量复制这一块其实也可以对画廊有一个衍生产品的补充,这一块就需要全国的各个点能够连接,可以巡回做,或者每个点都有这样的作品针对大众消费。
在金融危机下,有很多我们可以发现的经营方式,不一定只放在原创作品上,只是看卖不卖得掉的结果,而是可以开发出来一种新的思路,创意动力和品牌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包装非常的重要,因为我们从事画廊行业的从业人员,卖掉几万或者几十万的作品上,甚至说包装都是很差的,相比房地产行业的包装,我们做得还不够。
刚刚和黄总聊到艺术银行,以及为收藏家有仓储的地方,这真的是收藏家很需要的服务。像一些收藏家收藏的作品比较多,在这方面就会有需要,格丰真的是为深圳的艺术做了很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嘉宾的发言就告一段落,现在我们进入现场讨论的时间,听众有什么问题问嘉宾的可以提出来。
田流沙(艺术家):今天很开心,因为我也是比较少参加这种会议,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们的精力更多的放在创作上,今天每一个人的意见对我们都有一些启发,使得艺术家能够把握好自己的态度。
我一直在广东,广东是很有潜质的地区,很多人财富的积累都是比较丰厚的,但是广东人对文化的诉求比较低,因为他们可以去泡吧,一个晚上花几万、十几万可以,但是买几千块的作品就不行,从价值上来说他们的认可还是有些问题的,这和他们的生活圈有关系。他们和艺术家的氛围不像北京和上海,上海有着小资的生活方式,对文化很热衷。在南方来说,特别是对当代艺术这一块,对他们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在南方更多的是字画的收藏,包括每个家庭对艺术这一块都非常的推崇。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对比较专业的认识还是非常表面上的。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老板,他刚买一个复式的别墅,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设计师对整个空间的安排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差别。国外的装修非常的简单,而且装饰带有自己的爱好去布置自己的生活空间。
黄泷:刚才流沙说的很对,广东这一带资本的原始积累是很充足的。97年在日本以及亚洲的状态下,各国在经历了一次金融危机之后,都会往文化和艺术的高度上发展。在未来的十年,特别是经历这次金融危机,我觉得是比较好的盘整期,很多家画廊都做出不同策略性调整,有些是从资源的整合上去调整,有些是从品牌推广的角度去盘整。但是切忌一点,内需的培养略显得比较重要。纵观04年到06年,有70%-80%都是外需所建立起来的市场体系,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市场没有形成自己本体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引导我们的内需培养显得非常的重要。
现在南北的差异也比较大,比如说北京和上海,因为它有一定的历史沉淀,所以导致这样的氛围。对珠三角地区,以它的财力来说并不亚于北京和上海。我们机构经常印一些画册,甚至一些设计公司,最后印刷厂的老总跑到我这来,把你那两张画给我,我不收你钱。在这个过程当中,内需是需要用心去培养的,刚刚陈念女士说得非常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东西都是从观念得来,而观念很花心机。04年到06年,由于各种生存的状态,导致了有一点躁动,但是我觉得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并不会影响到好的作品。金融危机下,有些人告诉你他这个月买了300多万。艺术的收藏要经历投机、投资、收藏这个过程,因为任何人都允许他有一个过程,其实我告诉大家,广东这个区域好多人都是由投机开始的,投机你要选择好的作品,观念输入到他脑中,紧接着就会投资一部分,最后就会变成终端的收藏,这种转化应该是一个过程。我觉得整个盘整的过程中,策略是否要考虑?为什么今天的论坛提出了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这一块?创意就是从推广的角度上,这一点上大家要多沟通,艺术产业的链条势必要经历上游、中游、下游的阶段。大家的日常消费可以花一万多块钱、几万块钱吃一顿饭,为什么买一张两万多块钱的画买不起?我们现在就用这种心态慢慢的去调整,格丰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非常感谢各位朋友今天到场来支持。在整个过程当中,格丰比较注重品牌的推广,南方有一个劣势,深圳是全国美术馆最集中的地方,但是深圳是画廊比较少的地方,如果画廊能够聚集在这个地方,未来能够用到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带动, 22艺术区出现了香港画廊过来采购的状态,香港现在开通地铁到这边,因为香港艺术品的交易是免税的,所以大家看看最近一期的艺术新闻上出现了这段时间上各国的大牌基本上都在香港,他们交易完了就会来深圳。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年的11月份,南方这边可热闹了,基本上参加各大类型的活动都在这里,但是我搞了艺术区这么久,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分布这么不均匀?不论是北京也好、上海也好,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和合作,还有就是包括内需的培养和品牌的推动。希望我们的艺术同仁们,立久而迎新、执著而所向!
杨凯:感谢格丰艺术机构的黄总!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同时也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沙漠,我觉得深圳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如果说文凭的话,在全国是第一的。我对深圳特别看好。其实我觉得广深地区购买力是非常大的,非常厚重,但是我们缺乏的是深度的推广和一对一的推广。我过去批发的全是原创的东西,经营者如何用心去做?你们有这么好的美术馆,深圳有三个美术馆,有关山月、何香凝、深圳画院,还有深圳美术馆,我觉得应该好好的交流、沟通,做推广,他们将来在中国的前沿阵地上能够见到井喷的收成。
首先要诚信,把每一项工作做好,不着急。他想买,我不卖给他,我觉得这个作品他坚决不卖。把客户、收藏家当成上帝,他不喜欢的时候、当垃圾的时候你会不会脸红?这个作品收藏100年都不会被拿回来才可以。这样的专业态度、道德底线还愁你没有饭吃吗?中国有很多人很有钱,我们以前大量买当代艺术的这批人,他们已经饱和了,中国还有多少亿万富翁?他们刚刚上瘾,完全可以轰轰烈烈的进行市场推广,这个市场太大了,我觉得我们要有信心,首先要认同当代艺术是没有问题的,是有历史价值的,有很多好的作品,也有很多差的作品。我们的精英分子要多多和他们沟通,和有艺术成就的人沟通,肯定出效益,我们成都正在建美术馆,将来我们可以成立画廊联盟、画廊俱乐部。黄总他们这么好的平台,在深圳这个地方有这样的机构来做这个平台,是非常让我们佩服的,我希望北京的、上海的艺术机构多支持格丰机构,让星星之火在深圳火一把,把深圳的市场开拓起来,大家都有份,谢谢!
主持人:我感觉论坛到了这个时候进入真正的论坛了,非常感谢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