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艺术圈的研讨会似乎多起来了。当然大部分的研讨会都比较形式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比如前几天在珀丽酒店举办的“中际论坛”,邀请了几十位国内外的美术史家一起来讨论“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议题本身是比较大的一个话题。在会议上,美术史家们自说自话,跟宋庄的批评家年会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每个人拿着自己的论文开始念起来。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各自的论文并没有围绕“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这个主题展开,而且一些国外的美术史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误解还停留在汉学研究的层面上。
研讨会的议题大一点不是问题,问题是与会的专家们能不能客观真实地讨论问题,无须顾忌太多的“关系”。这次来丽江参加由管郁达、杨卫、赵野共同发起的学术研讨会,我个人感觉比较好。虽然这次论坛的主题“修正与重写”也是很大的,起初我也是比较怀疑它的最后结果,但实际结果非常好。在这次会议上我看到了青年批评家和前辈批评家针锋相对的争论,这在其他的研讨会上是看不到的。
可能是丽江的慢节奏生活给了我们思考的时间。如果是在北京,研讨会都是过场,哪怕会议中都可以去做另外一件事。可是在丽江,没有环境去处理别的事情。所以讨论问题相对纯粹一些。由于这次会议还有一些著名诗人和文化批评家参加,在最后一天下午本打算艺术批评家和嘉宾可以轻松地聊天,但出乎意料的是,著名诗人孙磊、欧阳江河、朱朱以及文化批评家谢有顺等人,对我们在座的年轻批评家展开了“攻击性”的讨论,更多是围绕如何用语言去阐释艺术品。从批评家之间讨论的如何书写艺术史的问题中,青年批评家大多对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提出了很大的质疑,也对高名潞的意派展览提出了一些质疑,以及在场的青年批评家段君直接将矛头抛向在场的老一辈批评家邹跃进,他认为邹跃进的《新中国美术史》是缺乏价值判断的,然后邹跃进针对这个问题认为青年批评家的知识是不充分的,由此引发了几个青年批评家和老批评家之间的争论。然后在批评家和诗人、文化批评家之间的争论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存在很大的分歧。
我想说的是,一般开会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这次我看到了会议的新结果,就是发现分歧。在我看来,“出现分歧”是这次会议最大的成功。关于艺术史的修正和重写,不是说说而已,功利性的存在使得更多人不敢去涉足这个事情,这也是吕澎和邹跃进等受到质疑的原因。
因为分歧,才有进步。我觉得,这次研讨会相对一些形式的研讨会来说,是成功的。惟一不足的是,这次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并不是很齐全,但也因此才有讨论的环境,人一多就乱套,反而人些少,讨论的话题更深入一些,更有意义。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