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or设计的晚装鞋
艺术与时尚像一对姐妹花成为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它们通常通过私底下的勾搭或公开化的联姻,瞄准消费者鼓囊的钱包与高涨的消费欲求。艺术为时尚推波助澜,提高身价,反过来时尚亦可能将艺术与艺术家奉为打造自我的至尊符码来加以推销。时尚与艺术的结合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像一个“幸福共同体”———一个彩色的飘扬在我们头顶的气球,充满了引诱,在不停地向城市生活与特定人群发出信号———
艺术前沿=品质生活=时尚乌托邦,这三者似乎联结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成为潮人们渴求的一顶至尚礼帽。但这顶礼帽会不会也是一个紧箍咒呢?艺术与时尚如何结合才是品质的保证?艺术与时尚真的能天衣无缝地结合吗?会不会貌合神离?会不会闹离婚?它们之间的地位真正是对等的吗?这些问题是不是无解?
或许看完正在香港艺术馆与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的两个热门展览“路易威登:创意情感”与“黄金时裳:巴黎与伦敦1947至1957年”,你可能会找到问题的答案……
路易威登:创意情感
展期:5月22日-8月9日
地点:香港艺术馆
黄金时裳:巴黎与伦敦1947至1957年
展期:5月30日-9月28日
地点:香港文化博物馆
村上隆成为艺术家被时尚“包养”的典型个案?
在电梯里,你看到一位送外卖的大婶,她手提快餐,肩挎一只L V背包。你一定不会有什么意外。是的,这习以为常的场景,在我们的城市里已经深入人心。尽管她是一位送外卖的大婶,但你绝不能轻视她追求生活品质的愿望,即使她背的是一只A货,是LV的山寨版。在我们的城市,山寨被视为一种精神,我们不说“NOLO G O”,我们说“Y ESLO G O”,并快乐地C O PY之。我们对于名牌的态度呈现出,介于暖色调与冷色调之间的些许暧昧与快慰———山寨生活:创意情感———不禁让人感叹,这是对品牌精神多么准确的把握。因为此刻,在深圳的那边,在香港,在香港艺术馆,正在进行的一场展览也叫创意情感———“路易威登:创意情感”。那里展示的可是正儿八经的L V———L V的发展史、L V的几位御用设计师或艺术家为展览特别创作的作品(包括村上隆、StephenSprouse、R ichardPrince等)、未来LV创意基金会美术馆(草图、模型、建筑概念等,由当代建筑大师FrankG ehry构思设计),以及LV创意基金会收藏的不同时期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还有一个特别展示环节是“基金会特邀项目:香港七贤”。
这一系列的展示,可谓真正展现了一个商业帝国的艺术蓝图,抑或是艺术(商业)野心。我们可以看到最牛逼的艺术家,也得为品牌服务,为时尚助威。村上隆的那些用“LV”字符涂抹的油画,就像一些艺术口红一样,成为一个强大品牌的“艺术胭脂”与形象注脚,而他的“樱桃小子系列”,在艳俗的天真背后,也难免不给人“艺术玩偶”的印象,落入以商业为主旨的圭臬。艺术家的语汇成为具有挑逗性的商业符码,艺术家的独创性,在这里也被无限放大为一种商业价值与欲望密码,不禁让人疑惑在未来社会艺术家要独立于商业品牌之外的艰难。
而所谓“创意情感”,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品牌与艺术的整合,并使艺术在品牌的感召下服务(屈从)于品牌的情感之路,说好听些,这也是一条大众美学的接受之路。就像展览的策划人所说的:“这些合作是艺术和商业关系史上重要的标记(当然不仅仅是指村上隆与L V的合作,还有Stephen Sprouse与R ichardPrince,他们是最具标志性与L V合作的三位艺术家)。”所以展览这一部分的独特性也可以说是展现了这种独特的关系,而这种艺术与商业的视觉共进与利益同谋,在当代,只是招人眼目的冰山一角。当然,我们同样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读解村上隆,他不是一个艺术家而是一个时尚推手,他为品牌涂脂抹粉的行为,是艺术家必将被时尚包养的典型个案。这就是艺术家的当代境遇吗?当然,不全是。
用视线触摸到当代艺术发展的隐约线索
从艺术的角度看,此展览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珍藏与精选”单元。这个单元可以看作是艺术基金会行为的小型当代艺术发展史(尤其侧重在影像部分)。从这样一个具有私密艺术气息的藏品展中,我们可以用视线触摸到当代艺术的一条隐约线索,当代艺术的发展与流变虽然并未全然清晰与明朗,但在世界的迅变与艺术创作观念的嬗变中已得到大至回应。尽管展品(藏品)芜杂到无主题可寻,但正因为其芜杂,及对重要艺术家重要作品的选择,而展现出一定的艺术创作在时间链条上的当代发展特征。
从吉尔伯特与乔治的名作《阶级战争、激进分子、通道》说起,因为这幅巨型作品也正好放在该单元主展厅的正中央,一步入即被其画面所包围。当中国脱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我们同样看到世界的步阀在艺术中的反映。吉尔伯特与乔治以恢宏的画面展现了他们所思考的主题———画面上是一排排直立的手握木棍(权杖、劳动工具,还是武器?)的男人,他们大多数是直裸着上身的劳动者(也有着西装打领带类似知识分子形象的人)。他们的背景是梦幻般的城市、鲜花与眼神。从这样一幅作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具体图像随着时代变化而产生的语义的演化,作品在履行批判时也在实施赞美,可以说它既是视觉上的力量与震荡之作,也是意识形态上的思想武器。然而,当这样的宏篇,今天被置入“创意情感”的语境,不得不让人有艺术被调戏了的感觉。
再看放在主展厅侧边一角的曹斐的三维动画录像《人民城寨:在第二人生的城市规划》,这个创作于2007年、6分钟长的动画作品,画面有如变化莫测的万花筒,以奇异的空间并置,构造了一个乌托邦城池,营造了一种理想人生的儿化语境。这种超越时空的幻想,让人容易产生一种置身于非成人世界的错觉。在视觉与表现形式上它与《阶级战争、激进分子、通道》其实是不搭的,但在语义与命名上,却有着几近一致的泛政治化取向。“人民城寨”让人想起“人民公社”,而“第二人生”则充满一种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暗示。中国从前现代社会一步跨入后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前的泛政治生活与改革开放后的造城运动成为其中的桥梁。然而视觉语境的儿童化,造成了作品的游戏性,它是讽刺,同时也是对讽刺的一种消解。
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呈现出难以言说的吊诡
进入右侧展厅再看,几个空间播放的都是影视与录像作品,有多明妮克·贡扎雷斯-佛斯特的《中环》、杨福东的《竹林七贤》,还有轮翻播放的来自荷兰、俄罗斯、美国、比利时、意大利等10几个国家的艺术家不同年代拍摄的20多部录像短片,拍摄年代从上世纪40年代初跨越至2008年。一路看下来,印象较深的作品还有克理斯提恩·马克雷制作于2007年的录像作品《交叉火力》,四个屏幕录像投影,循环播放———子弹上膛、扣动扳机、射击、开火、射击、开火———8分钟27秒,全是这种镜头,镜头剪辑自几部不同的电影。艺术家将这些射击声剪辑拼贴成一首具有节奏感的“枪的音乐”与“开火之歌”;还有贝尔特朗·拉维耶的装置《印度皇后II》,因为这个作品形式简单,只运用了霓虹灯和它的强光……
当这些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在不同空间与不同时间里创作的作品相互并置在同一个展场时,如果你没有视觉上的错乱,或者认识上的误导,那么你真要感谢品牌之力。因为正是有了超级品牌提供的资金,做出的收买,才使它们可以扎堆成一盘艺术杂锦,抑或连结成一串微妙的艺术小众史般的艺术珠链。
不管别的观众会有什么想法,记者看完之后的一大感受是觉得这些艺术作品极其缈小,它们就像一个个别致的玩具,被商业帝国的创意符号尽情地把玩。尽管它单个展现时,你可能会觉得它很牛———它可行批判之事,它可弹劾现实,它可缈视、质疑、戏谑、反讽社会与现实,抑或还可挑衅即有的审美规则,但当它被宠大的商业帝国一手操盘,只是随意地并置,都可能使其语义发生改变,或产生歧义,甚至南辕北辙。难道你不觉得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在众多“创意情感”的收购下,呈现出难以言说的吊诡?当那些批判消费、批判物欲、批判品牌的霸权、质疑品牌的血泪史的艺术作品,反过来被品牌的艺术基金收购,并为其形象宣传推波助澜时,这是不是艺术品与艺术创作在强大商业品牌下的价值悖论?
对品质生活的一种光彩回放与形象叙述
或许我们可以抛开这种“惟艺术的价值判断”,把艺术的难题还给艺术家们,让其去直面自身的创作与处境,去与商业帝国进行买与卖的质对。因为追求创意情感,虽然我们可以爽快地“打着艺术的晃子”,但这最终还是一个生活命题,是一个宽泛的生活艺术与品质的命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开头的“电梯里”,来重新打量山寨生活中的艺术与时尚。
如果说送外卖的大婶挎LV包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讲究,那么在半个世纪以前的巴黎与伦敦,那里可谓真正的品质生活的源头。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黄金时裳:巴黎与伦敦1947至1957年”展览。正是对品质生活的一种光彩回放与形象叙述。而这个展览恰好也是“路易威登:创意情感”展览的对应(两个展览同属“2009法国五月节”重点项目)。它们展现了两种不同方式的时尚与摩登。如果说“LV展”是一个以艺术为基调,艺术拼盘式的品牌秀,展现了一个古老品牌的现代设计理念,那么“黄金时裳”展,则要纯粹得多。可以说它展现的是一段时尚舞台的断代史,是时尚发展史上定制服饰风潮上的一个黄金切面,是量体裁衣的风景展现,它的基调就是时尚,是定制服装这一体现在人体上的奇妙的“景观艺术”。该展主要以实物、影像、图片的方式,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由1947年C hristianD ior推出的著名的“新面貌”(N ew L ook)系列开始,到1957年D ior逝世为止,时装史上光彩夺目的十年。展览展出的华衣美服超过100套,包括为上流社会及皇室设计的日装、酒会礼服及晚礼服,配合著名时装摄影师C ecilBeaton及R ichardA vedon的摄影作品,以及其他纪录片、纺织品及档案资料以相互参照。展品则全部来自英国国产维多利来阿伯特博物馆。
让观众只从时尚的脉络上来考察真正的创意情感
这个展览,可以让观众只从时尚的脉络上来考察真正的创意情感及其衍生物与故事。想象一件件华服背后的种种情节。比如此时展现在眼前的一件大红色合成缎的“采米尔”晚礼服(制作于1954年),它显现的高贵与典雅,有一种令人必须屏住呼吸的美。宽边领折下的三粒纽扣,正好是对称的纤腰的饱满的中轴,有着这样细腰的女人的风情出现在一个晚宴抑或剧场里时,会吸引多少目光与赞美呢?还有那倒悬的百合一样的裙摆,可是这世上哪有这样红艳艳的百合?此时,尽管女人的身体已从裙子里抽离,可这张开的礼服仍然有着照亮观众灵魂的神秘气息,让人忍不住要惊叹,这里的每一件礼服都还活着,尽管隔着展示的玻璃,但似乎仍然可以从那布料的色泽上,从肩、腰、皱折、裙带等各个细微的造型,感觉到它们的温度与精气。
从这一角度来说,服饰定制可谓一种真正的“创意情感”,因为它是体量着客户的体温与观测着客户的体型而来的,它具有某种青春的蛊惑力。定制过程在布料里注入的不仅仅是手艺,而是设计师的精神,它与我们今天返潮的定制风尚及故作风雅的山寨定制不同,女装裁缝业在Dior时代已经达到顶峰,它所展现的创意情感是对女性身体的最佳赞美。如果你是一位对色彩、布料、造型乃至女性身体的线条有些敏感的人,你步入展览现场,去领略由设计师Dior所命名的“黄金时代”,你应该会感到一种沉醉。而现场播放的影像则不仅可以让你了解当时的定制服装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让你感受到当时的时装发布会的现场气氛,窥看到当时的时装杂志的一斑。从那一张张面孔与一件件在模特儿身上跃动的时装去印证“黄金时代”在个人衣着上的“针线革命”。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