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RT-NE机构主办的《艺术东北》东北青年当代艺术展于七月九日下午三点在蔚蓝美术馆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出席开幕仪式的有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领导和负责人,清华大学美术馆馆长,鲁迅美术学院领导和教师,辽宁美术家协会领导,沈阳市银行领导,沈阳市工商局,及东北社会各界领导和嘉宾1000余人,相关新闻媒体20余家。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策展人张伟和蔚蓝地产策划总监田润泽主持。由大洋集团蔚蓝地产董事长于浩波先生、当代著名画家王易罡先生、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系主任刘仁杰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长袁左先生、假日蔚蓝总经理孙宇航先生、鲁迅美术学院王岩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张志坚教授、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书记王凯先生共同为《艺术东北》东北青年当代艺术展剪彩。本次展览参展作品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高水准的青年当代艺术展。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的成功举行,真正使当代艺术成为东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前言
我在《东北当代艺术离春天还有多远——由“当现实变成记忆”引发的对东北当代艺术现状的思考》一文中,从东北的艺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本地画廊和收藏家稀缺、官方机构重视不足、年轻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发展不平衡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当代艺术的现状。为了摆脱这种冻结的尴尬状态,为了推动东北当代艺术的发展,我们成立了ART-NE艺术机构,这是一个由八零后出生的年轻一代艺术家自发组成的非盈利性的艺术交流平台,成立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成员数量已经超过二百人,其中包括出生在东北,但现在在其他城市居住和发展的年轻艺术家、曾经生活在东北的艺术青年以及在东北美术院校在读的学生。正是因为这些对艺术充满激情的年轻艺术家的加入,才有了今天的《艺术·东北——东北青年当代艺术展》,这不仅是ART-NE机构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当代艺术展,也是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青年当代艺术展。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打破东北地区观众固有的视觉判断,使当代艺术成为东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一个彼此沟通交流而产生的工具”——汉斯.贝尔廷。
把艺术带入生活,是《艺术·东北》的一个期望。当代艺术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公开性,具有独立观察和阅读的空间,这种空间不仅在艺术上是一种创新,而且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人把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热度提升比做北京地区的房价般不可遏止。但艺术理念的曲高和寡曾一度给整个行业带来游于边缘的孤独感,虽然有持续增温的热度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可是人们仍然不是十分理解当代艺术。如果认为当代艺术纯粹是种个人创作与表达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其实,当代艺术从不曾远离我们的生活,她就在我们的身边。迷上当代艺术,是很幸福的一件事。
本次展览从征集作品时就明确东北艺术家的概念,在筹办期间,我们收到了大量的东北青年艺术家发来的邮件,大家认为这次展览是一个绝佳契机,而她给东北的当代艺术发展带来的激励更是显而易见的。在全球金融危机,艺术市场处于低谷的大背景下,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对艺术的坚持,用全新的作品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我们征集了作品近千件,报名艺术家二百多位,包括架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其中不乏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因此,参展作品的甄选工作就成了我们的难题,虽然压力很巨大,但却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这足以说明东北当代艺术所潜藏的巨大能量。这在挑选作品方面,先是展览策划小组和具体策展人从作品的整体质量上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意见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初选入围作品,再由艺术总监最后敲定参展艺术家和参展作品名单。评选的三个标准是:一是创作的理念是否具有当代性,即年青艺术家能否对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状态作出积极地回映和具有个性的表达途径;二是注重作品的突破与创新,要与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有所区别,毕竟80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有着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认知;三是注重绘画的基本功和对艺术的基本理解与表达。基于这三点,排除已经参加过展览或多次参加展览的作品,最终确定了80位参展艺术家,参展作品180件。可以说,这些作品代表了东北当代艺术年轻一代的新风貌。在此,非常感谢学术总监王易罡老师的大力支持,以及积极参加此次展览的青年艺术家。
参加展览的80位年轻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以各自的视角对社会现象作出深切的思考,以艺术家独有的洞察力,对人性百态加以提炼。年轻艺术家在注重自身经验和感受的表达的同时,还注意对新的艺术语言的尝试和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实验性和探索性的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个性化的空间、渴望救赎、成为80后的共同心声。人们都在自我封闭、自我逃避,大家相互之间缺少足够的信任和了解。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在自己创建的城市中找到的更多的是冷漠、残酷。我们需要反思,是什么使我们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如何能得到救赎(李致钢)。逃避与隐逸是否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也许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来验证的答案。这种独特的时代共性,是对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可知的思考与体会。说为呓语,画为呓语,人人都在呓语,没有逻辑,没有方向,没有意义,一切都是,呓语……(王常杰)。年轻的艺术家通过或称颂、或调侃,或用直接再现的方式将那些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形象加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再现,演绎出80后现代青年人心中对传统观念的理解,并对其加以新的阐述。多元的价值观,往往使我们这些在幸福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丧失了明确的判断能力,我们之选择之中徘徊。于是,我们只能沉浸于甜美的梦境之中,怀抱理想,绽放着各自的光彩(耿旖旎)。纯真理想与现实社会的冲突,造成了我们的精神困惑与迷茫。虽然80后是青年的主力军,但并不能完全与60年代、70年代划清界限,我并不赞成现在的一些评论家们为了与“伤痕美术”,“新生代”区分,而强硬的把80后定义为“卡通一代”,80后的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多元的,而这种多元性正是80后较之前辈突出的地方,并非简单的“卡通一代”能够概括的。而这种“定义”上的草率又更加说明了“艺术代沟”的存在,以及80后的当代艺术家缺少业内和业外的理解。因此《艺术·东北》应时而生。
相对于当代艺术与艺术市场相对活跃的北京、上海等地,东北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意识形式并没有太多的被市场左右,他们更专注于艺术本身的探索与表现,这也使这些艺术创作更具有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将来也必将有好的商业价值。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全球文化的契机。在艺术创造领域,青年也将成为这个新世界的参与者,虽然年轻会使我们存在着不成熟,但是不成熟中往往孕育着创造力和不可预见的奇迹。
在这个拥挤而疏远的城市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展现出同样背景下的共性和个性。《艺术·东北》的初衷也是希望此次展览不仅是艺术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心灵上的碰撞,以艺术的名义感受一种亲情的力量,使在他乡的东北艺术家有一种回家的温暖。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展览的征集到海报、画册的制作,从作品的运输到展览的布置,都是体现着每一位参与者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由衷对那些为《艺术·东北》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表示最真挚的感谢,感谢你们为这次展览付出的一切!
张伟
2009年6月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