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谢景兰大型艺术回顾展《意境·天堂》在上海美术馆2楼展厅悄然举行,展出了谢景兰从1957年开始创作至1995年的抽象绘画60余幅,包括油画和水彩画,跨越艺术家三个艺术时期;两个小展厅还循环播放谢景兰生前自编、自舞的电子音乐和舞蹈录像,让这位才情横溢的女性艺术家一生的创作面貌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独子赵嘉陵透露,所有参展作品全部直接从法国运抵上海,除家人提供了部分展品之外,其余大部来自法国著名私人收藏家Beurdeley先生对于拉兰作品的收藏。不过,由于空间所限和运输问题,这次展出的作品仅为拉兰一生创作的一小部分。现在拉兰约一半的画作和马赛的大部分雕塑作品一起都被法国文化部所收藏,并将永久陈列在法国南部 勒拉翁图市正为他们建造的艺术纪念馆里。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谢景兰的名字和她的艺术同样陌生。但是在法国,她以抽象绘画而闻名。在画家的身份之外,她还具备作曲家和舞蹈家的身份。虽然,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走了这位集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才情于一身的传奇佳人,但她的艺术却永远地留存在了这个世界上。
兰兰逝世14年后,这些作品能在祖国展出,能在全世界展出——就是身为兰兰唯一的儿子赵嘉陵和其家人最大的愿望。对于赵嘉陵来说,他最遗憾的就是陪伴母亲的时间并不长。他说,母亲兰兰精力非常充沛,她挥笔挥洒,她创作电子音乐;她自编自舞,也为他人编排现代舞;她还译诗、诵诗、写诗;她总是那么丰富,那么富于灵气。
第一时期(1957年-1969年)
初拿画笔,“无极”随行
1948年4月,兰兰与赵无极一同抵达巴黎时,立刻被当时西方盛行的新抽象派所吸引,并很快与当地新抽象艺术代表人物Georges Mathieu与Soulages成为了相交甚密的朋友。这种无意识的、无规则的、自由的创作之风不仅让赵无极开始转向抽象绘画,同时也在无形中深深感染了兰兰。1950年,兰兰因受玛莎·葛兰姆(Matha Graham)现代舞的吸引,到美国文化中心学习现代舞。此时,中国近现代绘画大师常玉也在法国,兰兰与常玉在家世背景上很相近,非常投缘,从此两人一直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而赵无极与兰兰认识了当时法国的著名诗人亨利·米修(Henry Michaux)。这位热爱亚洲文化的长者在日后对兰兰的艺术和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2年,在一次与法国文艺界人士的聚会上,兰兰初识了与她一样热爱音乐的法国音乐家马赛(Marcel van Thienen)。1954年,因为米修的推荐,兰兰与美籍法裔著名作曲家瓦赫斯(Edgar Varese)学习最新潮的“电子音乐”。1957年,在结束了与赵无极16年的婚姻,也脱下了她一直以来作为赵无极缪斯的外衣之后,兰兰开始了她早已潜伏的绘画创作之路。1958年,她正式与法国音乐家马赛结婚,迁居巴黎北郊圣瑞镇,并改名“拉兰”。
1960年,她的第一批抽象油画在法国Creuze展出,并很快获得了法国艺术界的关注。在兰兰的笔下,如同中国汉字般的线条在画布上随意挥洒,既有男性的苍劲,又充满女性的细腻和温厚。这些充满汉字的符号和线条中,我们不难发现赵无极对于兰兰的影响。赵嘉陵介绍,父亲从1953年至1956年间的绘画作品中常常都会使用青铜器铭文印记,例如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父亲的作品《风》就是这种典型风格。母亲第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基本上都有文字和书法线条的影子。”不过不同的是,兰兰的线条用色更加浓烈,线条浮动激烈,将她跌宕起伏的情感完全怫然于画面。
第二时期(1970年至1983年)
摆脱“无极”,抽象转入具象
1965年,拉兰的绘画陷入瓶颈,停笔一年后,她开始新的探索。一方面,兰兰醉心于庄子的道家思想,并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山水画。1968年之后,拉兰的画面已然摆脱书法符号,转向中国山水和风景的描绘,日月、山峰等具体形象隐约呈现。画风静谧祥和,透出一种清静无为的禅定思想。另一面,1966年以后,拉兰的作品中出现众多大尺幅水彩画,从这些水彩作品中不难发现,拉兰在寻找心灵的平静之余,依然有着无法抑制的激情在澎湃,她需要另一种绘画为之宣泄。所以,她的纸上综合绘画更为大胆、洒脱和放肆,似乎她在摸索着什么。画面中一会出现音符般的线条,舒缓、流畅、优美,像一曲曲美丽的音乐沁人心脾;一会又如同一幕幕激情跌宕的现代舞,线条飞舞,张力十足,线条每一次的转折都如同人体的四肢在扭动,在尽情地伴随音乐挥舞内心狂烈的情感。音乐、舞蹈、绘画三位一体,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她。
1970年,拉兰彻底脱离了赵无极的影子,或许是道家思想的影响,又或许是追求中国古代山水的意境美,这个时期的作品,拉兰以风景为主题,色调柔和,以带粉色调的灰、浅紫或浅蓝、淡淡的黄为基调,山峰、日、月都如同舞蹈般的韵律跃然纸上。
第三时期(1984年至1995年)
回归抽象,回归本我
在1983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拉兰经常往来于欧亚两洲,绘画明显减少,画风又开始趋于抽象。此时,拉兰不仅喜爱诵诗,善于作诗,而且喜爱以富于文学或哲理的主题为绘画作品命名。而且,色彩再度鲜艳起来,用料也逐渐厚重起来,兰兰再次打破平静,强烈的情感宣泄再度燃起,然而画面的表达明显成熟、内敛却更加厚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她和马赛在法国南方的蓝色海岸村庄购置了一幢房子,虽然只能借助旅行和整理新居的空闲来画画,但拉兰创作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探索丝毫没有懈怠。1990年,拉兰个展在巴黎皮尔卡丹中心举办,当时的巴黎市长(后成为法国总统)希哈克还为她撰写序文。
在1995年拉兰遭遇意外车祸逝世之前的最后一场展览是蔚蓝海岸港镇勒拉翁图的“三位女艺术家联展”。“画如其人”,虽然我们不再有可能看到拉兰,也不可能亲耳倾听她充满传奇、创造而丰富的一生。但是,从她的作品里,我们已然深刻感受到她充满激情的绘画,井然一幕幕纸上的现代舞曲。
谢景兰,小名兰兰,又名拉兰。1921年9月14日出生贵州贵阳名门,外祖父为当地著名学者,家境富裕,性格开朗。谢父擅长音律,成为熏陶兰兰步入音乐殿堂的重要因素。14岁时,兰兰与赵无极同时考入杭州艺专,不同的是一个学声乐,一个学绘画。同年,兰兰与赵无极通过表姐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相识;1941年,两人在香港注册结婚;1943年,独子赵嘉陵出生;1948年两人一同赴法留学;1949年,兰兰开始学习现代舞。1957年,兰兰同赵无极离婚;次年与法国艺术家马赛(Marcel Van Thienen)结婚,改名“拉兰”,并开始创作抽象画;1995年,因意外车祸身亡。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