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ten)。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呐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作于1893年),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像蒙克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蒙克的母亲萝拉(Laura Cathrine Bj·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蒙克本人在1908年也精神分裂了。
蒙克的“颓废艺术”
1892年至1908年间,蒙克多数时间都在巴黎和柏林度过,他因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的表现成出名了。在世纪之交期间的柏林,蒙克开始用新的素材(照相、石版印刷和木版画),凭着记忆来复制他过去的作品。1908年秋,他的焦虑变得更为深刻,开始在丹尼尔·贾可布逊博士的诊所开始住院接受治疗。医院里施行的休克疗法改变了他的个性。
1909年,蒙克回到家乡挪威,更多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兴趣,他的作品变得更富于色彩,减少了悲观的成分。在纳粹统治期间,蒙克的作品被贴上了「颓废艺术」的标签,从德国的各个美术馆被撤了下来。这对反纳粹主义的蒙克来说是很伤心的,因为他把德国看作第二祖国。
晚年
蒙克在过完80岁生日后一个月的1944年1月23日,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Ekely)与世长辞。他捐赠了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给予奥斯陆当局。为了纪念蒙克,当局建造了「蒙克美术馆」(位于T?yen)。蒙克美术馆是全世界收藏蒙克作品为数最多的美术馆。
蒙克及其作品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