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黄漂”的定义已经不仅仅是城市漂泊者这么简单,而是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慢慢的改变着城市的一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潜藏着我们要问的太多问题:“黄漂”为什么在黄桷坪形成,而不是在重庆的其它地方?它跟“北漂”有什么区别?“黄漂”的出路在哪里?“黄漂”还能漂多久……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著名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家和画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黄漂”……
王 林
当代艺术批评家 著名策展人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体制内外和谐、师生关系融洽的氛围让黄漂的出现成为可能。”
在艺术批评界占有一席之地的王林教授,也是一名城市学家,经常在全国各大城市策划一些与城市有关的展览。对于“黄漂现象”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了。他认为黄漂的出现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关系。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有了体制内与体制外方式,四川美术学院及其周围的环境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美院的体制内外关系的融洽,为黄漂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渠道。他们在一个边缘的、非主流的空间里从事着一些另类的、跟文艺有关的事情而没有人来干涉,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因为一个社会很需要一些充满活力的人群,这样这个城市才会产生独特的东西。
王林教授认为,四川美院存在于黄桷坪是黄漂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圈的各种人都聚集在黄桷坪,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艺术氛围,使这里资源很集中,方便了黄漂互相交流学习。在这里,生活和文化的氛围又可以互相助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给美院代课、代考前培训班,使黄漂的生存有了可能性。还有一点就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体制内外、师生关系融洽,对各种艺术观、艺术创作比较宽容,师生关系也很友好。老师很愿意推荐年轻人,他们之间没有排斥、没有压抑……正是这些,让黄漂对未来的期待强烈起来。
至于黄漂的存在与未来,王林觉得主要取决于美院。“近几年,美院陆续在往大学城搬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如果大学城附近也有现在这种环境,或许黄漂也会在那里重新开始。因为漂泊者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但王林教授还认为,大学城毕竟刚建立不久,太干净了,它没有像黄桷坪这样属于社会的街道,这不利于艺术家的创作。
王小箭
艺术批评家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码头文化”提供了黄漂的土壤,使黄漂很容易在这里扎根。
王小箭教授是北京人,90年代末只身一人来到四川美术学院教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位城市漂泊者。作为一个外地人,王教授对重庆当地的文化感受是比较深刻的。在黄桷坪很多时候你会看到他与艺术家出入小饭店、酒吧的身影,他们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而每当问到他对黄桷坪的感受时,他就很兴奋的说,“从来到美院的那天起,我便爱上这个城市的小角落黄桷坪”。对于黄漂的形成他认为是与黄桷坪的环境、重庆这座城市的“码头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
黄桷坪位于重庆的城乡结合部,在这种环境里有发生各种事情的可能。低廉的物价与房租,使很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不愿意放弃艺术梦想的人,能够很轻松的在这里生活下来。对此,王教授通过跟北京的对比进行了说明。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一个政治经济中心,那里实质上就是一个名利场,有自己的城市竞争法则,任何人没有相当的能力与经济实力,在那里是很难立足的。因此,相对于“北漂”,黄漂因为在黄桷坪这种小地方,他们的精神压力要小一些,个人也更轻松自由。此外,黄桷坪是城市的郊区,这里生活着很多穷人,黄漂生活在穷人的环境里,更容易得到心理的满足感,填补虚荣心。北京地广人杂,虽然很繁华、资源也很多,但是这些资源在地理位置上很分散,一般人很难把握周围的一切,黄桷坪则不一样了,他就是城市郊区的这么一个小地方,你很快就会熟悉周围的一切。
王教授还从“码头文化”的角度解读了黄漂。他说,重庆这座城市是在“码头文化”的孕育下成长起来的。码头本身就有一种漂泊感,码头只是漂泊途中的暂停,并没有改变漂泊者的命运。“码头文化”没有自己真正的行政主管,但整体上并不是出于一种无序状态,他们有自己的“大哥”“二哥”,凡事讲求“兄弟伙提携帮助”,有困难互相帮助。这座城市的人的特点就是这样。正是这种码头文化的影响,黄桷坪这个穷人的集散地就具有了更人性化的东西,它没有城市的那种很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心态。在这个小地方,因为穷人多、“码头的兄弟伙文化”很强势,这里的人就养成了遇到事情互相帮助互相提携的习惯。比如说,美院的老师会把一些好的机会推荐给自己的学生,同学也会把一些画商、画廊引荐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黄漂们很多都是得益于这些才留在这里的。
至于黄漂还能漂多久?王小箭教授的回答似乎有些深沉,“随着四川美术学院慢慢的向大学城转移,在综合大学的环境中,美院能不能存在还是个问题,黄漂的状态就更难意料了”。
张奇开
德籍华人艺术家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黄漂的出现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的位置决定的,然后是黄桷坪的便宜。”
有着多年旅德经验的张奇开教授,回到美院后深刻感受了黄漂的魅力。他分析说,黄漂是中国的一个自由群体,他们的出现是中国体制改革的一种体现。黄漂之所以在黄桷坪是由四川美术学院的位置决定的,然后是黄桷坪的便宜。张奇开通过对比的形式进行了论证。“黄桷坪和朝天门的东西都很便宜,他们为什么没有去朝天门呢?因为黄桷坪有四川美术学院,他们需要的就是四川美术学院这种环境。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附近就没有这么多‘漂’,因为杭州消费太高了,所以北京的那些艺术家村大都建在离北京市区较远的农村,什么费家村、宋庄,听名字就知道不是很繁华的大地方,这恰恰与黄桷坪有相似之处,这些地方生活很便宜。黄漂没有离开黄桷坪实际上是在等待机会,等待成为著名艺术家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离开四川美术学院这个环境,就可以继续学习艺术。”
至于黄漂还能漂多久这个问题张奇开教授觉得很难估计,因为未来我们谁也不知道。
庞茂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 油画系主任
在艺术圣地等待圆梦的机会降临
现在是油画系主任的庞茂琨老师认为,黄漂怀着对美术学院这种艺术氛围的向往留在了黄桷坪。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艺术家的梦还没有圆,离开了美术学院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成为艺术家的一些客观条件。因此,为了保持艺术家的身份,他们选择留在黄桷坪。在这里,他们不仅能得到各种关于艺术的信息,也能得到老师、朋友推荐的机会,有更多成功的可能。虽然有些人已经毕业了,不在美院了,但是当学校得到一些展览信息的时候,如果某个人还在黄桷坪,印象中这个人的创作还可以,这时候就会推荐他去参展。还有就是一些画廊的签约、画商要卖画之类的信息,都会提供给他们。很多黄漂就是因为这些机会才留在黄桷坪的,他们在等待一种事业上成功的机会。
庞茂琨老师还认为,黄桷坪对于黄漂的存在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黄桷坪是个人口多而繁杂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它就像一个城市的缩影。这为艺术家包括黄漂创作上提供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艺术家可以感受到更多不同层面的东西,创作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毫无疑问,黄漂里面有很优秀的艺术家。能够在四川美术学院留下来做职业画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但仍然有许多人为着黄桷坪的艺术氛围和艺术环境而留下来。在这些艺术家里,许多人值得钦佩的,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但因为自己的喜欢而坚持下来,他们本来可以去做其它的事情,比如设计或是装修,这些职业都可以挣比较多的钱,但他们还是执着地画画,以画画为自己的生存方式。我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肯定将来能够出息的,比如现在黄桷坪十一间的画家惠欣,就是我们画廊的签约画家,他也是黄漂,内蒙人,在黄桷坪漂了许多年,他的画现在有不少人收藏。
张琪
重庆锦瑟画廊 经理
这两年,中国当代美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艺术品市场也相当活跃,因此,现在的黄漂艺术家比前些年有着更多的机会,不过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能成功,关键还是在于他的画,坚持很重要,我们画廊也希望在这些黄漂艺术家中,能越来越多的涌出大家名家。
事实上,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黄漂”的去留和他们的将来,一个既成的事实是,“黄漂”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另类文化符号,这些“黄漂”们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另一道文化风景,是他们将一个原生态的区域改变成一个城市最为独特的文化景点。对于关注黄漂的我们,也许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这块区域打造成重庆的文化创意景点?
“重庆从来不缺乏文化和艺术,只是没有被社会认同。”这是著名艺术家叶永青的观点,而“黄漂”的可能,也就是这个城市文化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吗?
每位艺术家、批评家对于黄漂的解读可谓各抒己见,却有一点是共通的:黄漂在慢慢的漂泊中等待一种艺术可能。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