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源,“上海当代”新任展览总监,驻北京多年的艺术家和策展人,曾担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总策展人和副总监。在全球金融危机下接手“上海当代”,再加上前两年经济局势大好形势下“上海当代”的辉煌历史,秦思源作为新任展览总监所要面对的挑战和争议自是不小。对此,他对记者的回答是,压力和非议的确是有,但他并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他说,他对当前亚洲艺术格局和市场状态有清晰的认知和主张,而且正在调整战略并付诸行动。另外,他也表示,他的出任并不是短暂的,而是会持续下去。
“上海当代”本身就要调整
对于今年“上海当代”参展画廊数量大量减少,尤其是欧美画廊比例严重缩减,秦思源坦言,今年的规模的确有所缩小,金融危机的影响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上海当代”本身就需要进行结构性、方向性和策略性调整才是主因。
他说,前两届“上海当代”的参展画廊60%来自欧美是有特殊的经济环境做支撑,同时也是由于中国这个新兴艺术市场的全新经济现象对西方画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致。当时的欧美画廊都有不少余钱到中国乃至亚洲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去寻找新的机会。但是,当时的“兴奋”并不是市场的真实状态。所以,他说:“到了现在,遭遇惨痛金融危机的欧美画廊一方面没有了资本做后盾,另一方面也对亚洲市场的兴趣大大减退,毕竟亚洲经济虽然活跃,但是艺术市场的藏家群体并没有很好的建立,尤其是中国本土收藏家。”
调整了参展画廊结构,还要有针对市场态势有所举措和行动。他指出,其实,今年减少的那部分参展画廊主要还是欧美画廊,不过亚洲画廊却给予了一定的补给。原来以欧美画廊为主的“上海当代”现在变成以亚洲画廊为主,也是一种真实市场现状。作为一个立足于亚洲平台上的博览会,这本身就是一种趋势。从长远来看,“上海当代”也必须关注亚洲画廊和艺术家的成长,唯此博览会才能真正立足亚洲长足发展。
以学术展巩固博览会品牌
当然,他也指出,欧美一些国际大牌画廊少了,但“上海当代”整体质量不能差。所以,除了严格把关主体参展画廊的作品水平之外,还特别推出“发现”项目,从学术形象上继续维持并巩固“上海当代”的品牌效应。
他表示,博览会并不是去营造一个临时的、不真实的市场现象,而是需要去创建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艺术市场态势。目前,亚洲艺术市场除了需要有好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之外,收藏家队伍的培育也是关键。尤其是中国本土藏家,这是博览会的基石。
培育收藏队伍才是博览会生存之本
所以,他告诉记者,这也是为何他和他的团队全力开启“亚太区藏家发展项目”的原因。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并收到了合作艺术机构和诸多收藏家的好评。通过这个项目,博览会从一个一年一度的大型艺术展览变成了一个一年四季、365天都需要与机构、藏家、艺术家沟通的公益平台。目前,他们还仅限于联络各类艺术机构,为这些机构下的收藏者们提供服务。以后,他们还会直接接待散户藏家。他强调,博览会与藏家之间丝毫不存在任何买卖关系,仅仅是为收藏家搭建了一个学习艺术和鉴赏艺术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为收藏家组织并安排各类艺术品收藏投资讲座、沙龙、观展或艺术之旅等活动。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