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一度的艺术盛会即将来临,上海艺术博览会与上海艺术博览会国际当代艺术展(简称“上海当代”)将于9月9日(下周三)联袂登场,与此同时,上海各家美术馆与艺术区的画廊,也纷纷举办展览与活动,使9月上旬的上海十分热闹。
不过,从上海艺术市场一直强调的“国际化”而言,似乎有减速甚至倒退的危险。值得注意的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市场环境的严峻:比如被看作亚洲最大的艺术博览会的上海艺术博览会历来就打“国际牌”,但是主办方今年招商遇到困难,不得不打出“中华牌”,虽然保持了往年的展览面积、展位数等统计数据,但参展的国际画廊锐减,降到了不足四分之一;而以国际性为旗帜的“上海当代”,则索性展览规模锐减,参展画廊从去年的100多家降到今年的70家左右。这说明,尽管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最小的,但艺术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的国际化,还是决定了其一定会受到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上海艺博会的打“中华牌”,还是“上海当代”的主动缩减规模,都是顺势而为,适应形势的正确做法。上海固然要打“国际牌”,但是必须尊重市场规律,看清市场大势。
其实,只要认真看一看所谓“本土”画廊的运作与变迁,也能看到所谓的“国际化”在这个更微观的层面正在继续。以本报今天专题版所报道的OV画廊与复兴画廊而言,这两家画廊都是新加入“上海当代”参展画廊阵容的上海本地画廊,但其实都有各自的“国际化”背景,无论是他们所代理的艺术家,还是他们所针对的买家,或者他们各自所遵循的经营理念,其实都是很国际化的。这种“国际化”是比博览会参展画廊有多少外国画廊更重要的国际化,正是这种国际化,使上海足以成为一个中国艺术都市。只要这个根本条件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深耕本土、打中华牌的策略就是成功的策略。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因为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国际化”的倒退,其实是随时会变回来的。比如明年的上海世博会,将带来至少7000多万的国际人流量,而展会的形式、所呈现的文化艺术观念与物质文明,都会给明年9月上海的艺术盛会带来全新的“国际化”环境。也许明年上海的两个艺博会甚至上海的画廊都会转打“国际牌”,上海艺术市场的“国际化”又会加速。倒是如何打国际牌,在今年的博览会上应该会初露端倪,值得业界的朋友和有心的观众刮目相看。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