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曾因在上世纪“85新潮”时期的《江苏画刊》上撰文直指“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而名噪一时。近日,他担任刚刚在上海美术馆开幕的“意犹未尽:毛焰个展”的学术主持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重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价值发表了他的看法。
学西方不影响其自身的价值
在目前的质疑声浪中,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学习甚至模仿西方现当代艺术是一种代表性的观点。对此,李小山认为,从发生学角度看,由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与中国的后起,中国当代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肯定是有学习、模仿的成份。这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当今世界所有欠发达国家都这样。因为发达国家向它们提供了走向未来的发展途径,西方可以作为参照系。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确实是模仿西方的,连日本都不学,直接学欧美。但他强调,这并不影响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价值。不管是活跃在海外的徐冰、蔡同强、黄永砯等,还是在国内的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等,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图式,西方人做不出来。
“我比较反对一种说法,说中国当代艺术没有自己的面貌,也就没有自己的价值,那是睁着眼说瞎话。”他认为,毛焰也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南京的当代艺术气氛不浓,不温不火,造成了他不紧不慢的节奏,虽然变化不大,但能往深处挖。他还指出,架上绘画在西方艺术中比重已经很小了,就架上绘画而言,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也没有跟在西方艺术家后面亦步亦趋。这一点很容易证实:只要看看西方今天出版的画册,看他们的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可以对照。至少可以说已经有了自己的特色。这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当代艺术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贡献。
市场波动不反映其真实价值
谈到当代艺术面临的市场波动,他认为目前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下跌,并不能反映其真实的状态;就像2007年那一小段时间的价格巅峰也不是其真实状态一样。他表示,艺术市场的价格与其他资产领域有相似之处,参差起落跟随着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尤其是当代艺术,与市场关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没有市场就没有当代艺术。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上世纪90年代才起来,进入人们的视野与印象的时间还太短。在这之前,人们和当代艺术没有特别的关联。当代艺术由地下转到地上,得到官方的接纳,就是市场扶植起来的。当代艺术变得红火也是市场的支持。不能因为市场有问题了,就说当代艺术不行了。
他还指出,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有几种,主要分两大类:一是真正的收藏家,有兴趣有财力,作品的流动转让、商业的投机不是他们的目的;二是投资型的收藏者,实际上是投机者,与收藏无关。在中国真正的收藏群体还不大,还要培育;而成熟起来的藏家则会对艺术家跟踪、消化,收藏会更趋于理性,艺术品的价格也就不会大起大落。
市场削弱了批评家的作用
“我在上世纪80年代写了一篇批中国画的文章,点了一些艺术家的名,都是当时的大腕,虽然语气还是很缓和的,却引起了轰动。而现在呢,同样的话你骂得再狠也没有这种轰动效果了。”他表示,市场的因素尤其是资本的强势削弱了批评家的作用。
不过对当代艺术中的水墨实验,他还是不以为然:“我从上世纪90年代来就写文章表示最不看好。与传统水墨比没有任何含金量,与西方绘画比则缺乏冲击力,他们的作品已经没有了传统绘画的趣味与表现力。那是一些人在自娱自乐,是扛着水墨的枷锁跳舞。”他认为,像仇德树那样把水墨实验变成材料的试验,反而更好。
有人试图寻找下一波中国当代艺术的主流,对此他指出,当代艺术就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如果其中会有主流的东西,那就不叫当代艺术了。这种多元化、多样性的根源是当代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尊重,不像过去只有一个途经,一条标准,一种评价。他还指出,当代艺术面对的是正在发生的现象,现在的人,既不要替古人担忧,也不要替未来的人担忧。不要开方子,开了也没有用,还是把眼前的事做好。古今中外,没有一个预言家是成功的。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