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著名批评家刘骁纯的对话(节选)
赵新锐:刘老师您好,很荣幸我们的展览得到您的的学术支持,自从建国开始,中国政府就非常注重绘画的宣传教育作用,绘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大众对艺术品的兴趣降低,最近艺术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作为一种审美的体验,而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目前中国当代艺术与大众之间处于一种什么距离?
刘骁纯:现当代艺术一时不为大众理解是十分正常的。宣传大众必须用大众便于理解便于接受的方式,所以我们在救亡图强时基本是选择了古典形态的写实和半写实的艺术。现当代艺术主要是对艺术史发言,不了解艺术史上下文逻辑的一般观众要理解它必然会有一个过程。其实,中国不少现当代艺术家都在努力用艺术去关注大众的社会生活,但大众更愿意做歌星、影星的粉丝。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艺术家不怕被误解被冷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赵新锐:批评家作为一种职业,应该是为人们观赏作品提供专业意见的,现在批评界现状如何?
刘骁纯:大致有这么几种状况:高水平的艺术家不认可低水平的批评家,低水平的艺术家不认可高水平的批评家;前卫艺术家不认可正统批评家,正统艺术家不认可前卫艺术家。这是正常的艺术生态。
赵新锐:最近发生的西藏和新疆事件,从媒体的报道上来看,中外媒体的报道截然不同,这使我想到了当代艺术存在的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这让我们无从去判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作为80年代出生的人,在眼花缭乱的艺术世界中,如何判定什么才是艺术,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考虑这一代人的生活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是相信批评家还是自己的判断?
刘骁纯:我觉得最重要的只有四个字:实事求是。盲目跟随盲目排斥都不可取。无论是得到西方的肯定还是国内的肯定,凡学术性的肯定,绝不可采取西方肯定的我们就要反对的简单做法。东西方学术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哪些更重要一些,哪些相对次要一些。⑵、中国还有一些重要现象在西方批评界几乎是盲区,例如当代水墨。这中间的差异,有时是很大的。所有的差异实际上都是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要平等对话,有待中国自己独立的的话语系统的新“百家”的成熟。
2009年 秋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