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夕,全国各大美术馆都悄然筹备美术大展,梳理新中国一个甲子不平凡的美术历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以“向祖国汇报”为题;上海美术馆则偏重讲述工业时代的变迁;而广东美术馆特别以“人的尊严”为主题,筹备了“站着的中国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馆藏作品专题展,展览由广东省文化厅主办、广东美术馆承办,策展人由广东美术馆前任馆长王璜生担任。
“以‘人的尊严’为主题,是广东美术馆一贯的学术追求,这次我们就想到延续这样一个传统,从人文角度策展。”展览策展助理、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刘睿告诉记者。
这些经典美术作品,堪称新中国人文精神的图像文本。此次美术大展,共选择了200余幅广东美术馆馆藏的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美术经典作品,以广东美术家历年创作的精品为主,占据了广东美术馆的6个展厅,从9月30日一直展览至10月25日结束。这些“站着的中国人”形象,如何从美术作品中选出?记者采访了策展团队。
人文视角:借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整个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是蒋兆和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该画是蒋兆和先生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画的,意义非凡。王璜生特别从北京借来此画的复制品,作为展览的第一件作品。这幅画很有意思,主体是一个工人和一个农民高举五星红旗,并肩紧密站立在大地上,切中“站立着的中国人”的概念,这也是整个大展中唯一一件从馆外借来的作品。
“‘站着’这一概念,讲述的是中国人60年来的奋斗历程,人从身份到精神上站着的状态。”广东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江郁之说,“除了那些激昂地阳刚地表现解放初中国人的面貌的作品外,我们也选入了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刘睿告诉记者,展览中特别展出了当代艺术代表性人物张晓刚的名作《大家庭》。“不像早期人物画的红光满面的形象,张晓刚的作品反映了人的矛盾与困惑。我们觉得这个展览必须全面地展示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不仅要有向阳的一面,矛盾困惑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刘睿告诉记者,展览还特别选择了一些反映日常生活片段的作品,比如说黄小兵的一幅摄影作品,就是描述在北京一个胡同里玩呼啦圈的女孩。
这次展览展出国画、油画、版画、摄影、雕塑等作品约200件,涵盖了新中国的各个时段,展示了各个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激昂奋进,改革开放时期的豪迈激情,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
红色美术:《我是海燕》被中国美术馆借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地区的美术事业可谓一枝独秀。”刘睿认为,尽管美术家有身处一个大时代的局限,但广东的美术家从来没有放弃个人思考。文革的特定年代,围绕农讲所和广交会,广东省政府将下放农村的美术家招回省城,保证了美术作品的不断创作。
当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广东油画家潘嘉俊的《我是海燕》,它已经成为红色美术经典的代表作品。江郁之告诉记者,几年前,潘嘉俊将这幅作品捐赠给广东美术馆,本来打算作为此次展览的重要作品,但不料两个月前就被中国美术馆借走,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
“尽管潘嘉俊《我是海燕》里的女通讯兵的形象受到了当时创作模式一定的影响,但却非常健康、充满女性魅力,可以说是当时一种美的代表。”刘睿说。
江郁之告诉记者,本次的展品绝大多数为广东美术馆多年来的馆藏作品,“构建20世纪广东美术史是我们的长期收藏目标,展览中可以看到新中国广东美术家的精神历程。”他告诉记者,广东美术馆刚刚成立时,著名画家杨之光一口气捐赠了200多件作品,一分钱也没有要,其中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杨之光的素描。
当年,杨之光创作的《矿山新兵》全国出名,他描绘了一个女矿工形象。从农民到工人,又是一位女性,反映了当时人们生存和精神状态的一种变化,这幅画被北京方面收藏,广东美术馆只收藏有当时的创作稿。“这种创作稿的意义不亚于最后的作品,因为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整个创作过程,这幅画最初叫《煤矿新兵》,杨之光在手稿里画了许多不同的矿工形象,最终才抽象融合成为这个女矿工形象。”
还有一幅代表性作品———林丰俗的《公社假日》,画面3/4都是火红的凤凰花,画面中,一行骑着自行车的人经过画着《红灯记》等海报的宣传栏。“虽然那时候人的精神状态普遍是亢奋的,但林丰俗这幅画却透露出一种诗意生活的意境,可见,广东艺术家从未放弃过人文视角。”刘睿说。
艺术个性:《冉冉》被误读为“只生一个好”
“从这次大展中,人们可以读到60年来广东美术对新中国美术共性的反应,也可以读到自身的个性。”江郁之说。
大展第一部分叫“觉醒”,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的作品,反映的是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比如广东画家鸥洋的作品《往事涌心头》,表现了一个农民老太太第一次参加人民选举时的场面。第二部分叫“建设”,有新中国建国初期的作品,也有一些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比如《腾飞吧,特区》就是一张反映改革开放的宣传画。第三部分叫“气象”,主要是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展示人们新的面貌。第四部分叫做“反思”,有对“文革”的反思,也有对以往我们生活方式、生存理念的反思。第五部分是“日子”,反映农民丰收这样一些新时代生活的细节。第六部分叫“精神”,主要是现当代美术的一些作品。
“广东艺术家似乎一直不太喜欢极端的创作方式。文革结束后,广东艺术家很快就度过了伤痕美术的阶段,美术上较早出现商业化。”不过,大展中依然留下了广东美术家思考的痕迹。王玉珏当年获得全国美展银奖的作品《冉冉》,用抒情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小女孩,象征了冉冉升起的一代,与特定年代“红光亮”形象的作品迥异。“有意思的是,当年这幅作品还被误读为‘只生一个好’。”江郁之说。
许钦松的作品《心花》以盛开的花椰菜表现拨乱反正后人们内心情感的释放。“即便是反思,广东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也不是沉郁的。”
在大展中,还可以看到广东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贡献,黄一瀚的《中国卡通一代:流行家族》堪称国内艺术家最早对消费主义盛行的反思。画面中,麦当劳叔叔搂着染黄头发的年轻人,虽然是水墨画,但美国游戏形象以及日本漫画卡通形象等流行元素都融入画面,表达画家对新一代年轻人价值观的反思。
【编辑:张瑜】